她是新中国第一代劳模,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如今,她在直播间当“网红主播”,为“后浪”讲党课,带领大家展望国家的远景蓝图。她是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今年90岁的黄宝妹,她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工作可以退休,党员身份可没有退休,思想上不能退休。”2022年1月,上海市杨浦区大桥街道双阳路居民区第八党支部收到了一笔来自黄宝妹的10000元特殊党费。
从童工到纺织行业带头人
1931年12月,黄宝妹出生于上海浦东高东乡麦家宅。黄宝妹小时候家里穷,作为家里的老大,她12岁时就跟随母亲去集市卖盐。她每天下午去东海滩挑着盐回家,第二天鸡叫头遍就起床,挑上盐再到高庙的集市上去卖。
1944年,13岁的黄宝妹进入日资裕丰纱厂当童工。“我记得很清楚,大年初四报的名,第二天就正式上班了。我被分配到细纱车间,一天工作12个小时,白班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夜班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一个星期倒一次班。”
那时家离工厂远,交通也不便,如果早上6点上班,黄宝妹4点多就要起床。
站在纺纱机前照看纱线,终日不见阳光,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手指也常被纱线勒出血。黄宝妹暗想,哪怕再苦再累也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经过勤学苦练,她做到了挡车400锭,而一般工人只能做到270锭。童年时代的遭遇,让她小小年纪就有股韧劲,也让她对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有更深沉的热爱与期待。
1949年,上海解放了。黄宝妹回忆说:“街上到处都是解放军,劳动人民终于翻身做主了。”在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黄宝妹迎来了重生。她说:“当时我想,纺纱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就要拼命干。”
皮辊花又叫白花,是指对粗纱进行细纺时,由于纱线断头而卷绕在皮辊或绒辊上的棉纤维。那时物资匮乏,上海纺织业又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仔细算算帐,浪费一两皮辊花,等于三碗白米饭。全厂细纱车间的挡车女工中,就数黄宝妹的皮辊花出得最少、浪费最少。她纺的23支纱只有0.3%的皮辊花,位居全厂前列。
为了精进纺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黄宝妹满怀建设国家的热情,一心扑在纺织工作上。爱动脑筋的黄宝妹探索出一套“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先进操作法,并在全厂推广,从而使每名操作工从照看原来的400锭扩大到后来的800锭,节约了车间三分之一的人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黄宝妹还首创了“逐锭检修”法,可以及时调换歪锭子,改善机械状态。为了减少牵伸部分的飞花,保证棉纱质量,黄宝妹还和大家一同试制了一种“红芯子”的集合器,使皮辊花大大减少。黄宝妹从上海30多万名纺纱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纺织行业的带头人。
从文盲到工人大学生
进厂时还是文盲的黄宝妹,后来进入工厂办的业余学校,得到了宝贵的读书机会。她说:“刚进工厂的时候,我不认识字,后来认识了一些,考上了夜校的小学3年级。”上班前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下班后的时间,只要有空儿,黄宝妹就拿出书本学习,她后来考了90多分,跳到5年级,然后又跳到初二。
实业家张謇曾在上海创办纺织染传习所,1951年建校时叫华东纺织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东华大学。当时,黄宝妹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开办的“干部特别班”学习。回顾那段学习经历,黄宝妹说:“对我来说,课程实在太难,我的基础实在太差了,开始时,听老师上课,我连笔记都来不及记。”黄宝妹下定决心,既然来学习了,就要学好。别人读一遍,她就读两三遍,晚上比别人睡得晚,星期天也不回家,就在学校学习。
第一年学业考试,黄宝妹通过了,她成为班里唯一留下来继续学习的工人大学生,并在两年后取得了毕业证书。
从劳动模范到创办“劳模公司”
1952年,21岁的黄宝妹光荣入党。1953年,黄宝妹从上海数十万名纺纱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纺织工业部的劳动模范,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黄宝妹受到巨大鼓舞,她继续虚心向同行学习,带领工人姐妹一起进步,她管理的三纺细纱车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她所在的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曾传奇般地向新中国贡献了大量的优质棉布。1956年和1959年,黄宝妹又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为了用镜头留住全国劳模的故事,1958年,谢晋导演和摄制组来到了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拍摄黄宝妹的故事,并决定让她“自己演自己”。黄宝妹说:“当时我紧张得不得了,第一天拍大扫除的镜头,我连走路都不会走了,一个镜头连拍了8次,一想到浪费那么多胶卷,我心里就特别不好受,我这个人最看不得浪费了。”
谢晋导演耐心开导。慢慢地,黄宝妹也习惯了面对镜头,电影顺利拍完。包括20多岁的黄宝妹在内,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拍戏的10余人,在电影中都是“自己演自己”。1959年,《黄宝妹》和《林则徐》《五朵金花》等影片送往北京,为国庆10周年献礼。
电影公映后引起轰动,大家都夸黄宝妹演得好,甚至还有人提议让她当演员。黄宝妹说:“我不行的,拍电影的时候连路都走不好了。”黄宝妹心里清楚,自己不是专业演员,导演对她要求不高,要是做专业演员,要求就不一样了,自己连跑龙套都轮不到了。
黄宝妹拒绝走上专业演员道路的邀请,一直相信“专业精神”,而她的专业领域就在车间。她说:“我是普通女工,纺织才是我大有作为的行当。”就这样,黄宝妹在车间工作了42年,直到55岁光荣退休。
时光荏苒,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青年劳模黄宝妹变成了大家口中的“黄妈妈”。热心的“黄妈妈”不仅无私地帮助其他棉纺厂发展生产,更是在退休后发挥余热,尽自己所能地帮助、鼓励更多的人。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青年时代的蓬勃激情,带领和影响着一代人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
20世纪80年代,黄宝妹被“借调”到江苏启东协助开办聚南棉纺厂。那时,棉纺原料和机器设备异常紧俏,黄宝妹上北京、去青岛,没日没夜地为企业奔走。当她三年后离开时,这个乡办小厂已经非常红火了,而黄宝妹没有向厂里多要过一分钱。
退休后,新疆建设兵团慕名邀请黄宝妹到石河子市协助筹建棉纺厂。她多次到新疆,从厂房设计到设备购买、从人员挑选到技术培训,兢兢业业、亲力亲为。有人问:“你那么辛苦干嘛?退休了享享清福算了。”黄宝妹却说:“党员是不退休的,如果我们党员都能奋斗终身,国家就会繁荣富强了。”
1994年,黄宝妹看到一些退休早的劳模经济情况不太好,家庭负担重,于是在上海市劳模协会的帮助下,牵头20多位离退休劳模集资成立科技实业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公司成立之初就约定,企业不分红,把利润拿出来帮助有困难的老劳模,大家都亲切地称公司为“劳模公司”。
从热心的“黄奶奶”到“网红主播”
退休后,黄宝妹发现很多居民因工作忙、怕麻烦,较少参与小区工作。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挨家挨户做工作,“小区也是家,小区干部只有几个人,不靠大家怎么行?”黄宝妹说服小区居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小区业委会终于成立了。黄宝妹配合业委会完成安装监控探头、更换破旧信报箱、拓宽应急通道等工作。小区环境更优美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黄宝妹还带领家人和小区居民一起捐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2017年,黄宝妹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时光如梭,在杨树浦生活了一辈子的“黄妈妈”变成了一头银发的“黄奶奶”。黄宝妹激动地说,自己见证了上海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再到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亲眼见证时代变迁的黄奶奶,又找到了发光发热的新路子,那就是给晚辈们讲党史。
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成立后,黄宝妹积极加入。她和其他讲师团成员一起,开展教育活动。听过黄宝妹讲座的人都说:“黄奶奶的人生故事就是一本鲜活的书。在她身上,爱国主义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可触摸、可感悟的行动。”
2016年,杨浦区“金色夕阳”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成立,黄宝妹报名加入。为了让更多的青年静下心来倾听并从中获益,黄宝妹紧跟时代,在哔哩哔哩“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当起“网红主播”,向校区、社区的“后浪”们讲述党史,带领大家展望国家的远景蓝图。她满怀激情地对青年说:“我们不能忘本,要饮水思源。幸福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年轻网友们在观看直播时说:“为黄奶奶的情怀点赞。”黄宝妹的现身说法,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今年,黄宝妹荣获了“七一勋章”。“‘七一勋章’挂在胸前很沉,它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代表着党员肩负的使命。”黄宝妹倍受鼓舞:“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从没想过党和国家会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虽然老了,但我可以发动大家一起努力,为社会再做贡献。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会继续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黄宝妹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在高铁上,乘务员找她聊天、跟她合影;在宾馆,服务员拿出小本子请她签名。有人说:“黄奶奶,你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你学习。”黄宝妹依然是这个时代青年的榜样。
撰文 / 王亮芸 丁秀伟
供图 / 中国全球图片总汇 视觉中国 上海市杨浦区妇联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