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好璐是北方昆曲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创研室主任,同时,她也是昆曲“传字辈”第三代嫡系传人,是现代昆曲兴盛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践行者。出生于百年昆曲世家的她,家学渊源深远、底蕴深厚,对于周好璐来说,昆曲已经融入了她的血脉,如同呼吸一样伴随着她的生活。选择将昆曲作为终身事业,除来自耳濡目染的家庭熏陶外,更多的是她对行业的热爱。
四代人守护的盛世雅音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百戏之祖”之称,也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历经百年风华,一代又一代的昆曲名家坚守创新,在传承中展现昆曲艺术的魅力,在实践中张扬昆曲悠扬之美,让这门古老的剧种在新时代中继续焕发着光彩。
周好璐出生在一个百年昆曲世家。从杭州浙昆到南京省昆,再到北京北昆……周好璐一家祖孙三代,由南至北,传承守护着昆曲。周好璐的爷爷周传瑛,是昆曲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1956年,他主演的昆曲《十五贯》,从江南水乡一直唱进了中南海。毛主席看了两遍后说,“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当年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高度肯定了这出戏的价值。周好璐的奶奶张娴则被尊称为“昆曲妈妈”,她塑造了《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等艺术形象。周好璐的父亲周世琮,是江苏省昆剧院原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母亲朱雅是江苏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周世琮和朱雅并肩执导了多部昆曲传承剧,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弘扬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方昆曲剧院特邀周传瑛、张娴为著名昆曲演员洪雪飞(京剧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阿庆嫂扮演者)、马玉森教授排演《长生殿》。如今,这部戏在北昆历经了四十年、四代人的承传。2021年11月,在北方昆曲剧院的大力支持下,周好璐的个人艺术品牌“摘锦版”《长生殿》正式建组。周好璐饰演杨玉环,母亲朱雅担任导演,父亲担任艺术指导。这出戏是周好璐在小时候由奶奶手把手传授的,这出“长生情缘,绵绵不绝”的经典著作,将于2022年正式公演。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下海”创业成为热潮,传统文化传承陷入低谷。“大家都想着赚钱,没心思传承,很多戏曲演员都转行了,没有演出、没有观众、没有市场。”周好璐说。但从事戏曲工作的父母却把女儿送进了戏校。“不作昆曲的败家子,要让昆曲传万代。”这是周传瑛常说的话。从周好璐记事起,爷爷、奶奶就在家里整天教学生。晚年,周传瑛被病痛折磨,但在病床上,他也不肯休息,忍痛坚持传授昆曲经典剧目、培养昆曲人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真的是把传承看得比天大。”周好璐说。2019年9月,周好璐11岁的女儿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迈上了和妈妈一样的戏曲之路。从祖辈到正在学戏的女儿,四代人的传承,是一个家族对昆曲的深情守望。
坚守热爱,让昆曲焕发新的魅力
“从小耳濡目染,唱昆曲就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周好璐在“练功夫”上丝毫不怠慢。从当年进戏校到今天,周好璐坚持每天练早功,压腿、踢腿、跑圆场,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上大学时,周好璐每天都会早起“喊嗓子”,哪怕大雪天也坚持练习。进入北昆剧院近二十年,她总是第一个到剧院坚持练早功的演员。“放弃容易、坚持很难,但作为演员,就要时刻准备,在舞台上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她说:“昆曲是我从小就认定的事,所以不管多大年纪,我都会坚持。”
2006年,周好璐从中国戏曲学院硕士毕业,进入北方昆曲剧院,正是因为对昆曲的热爱与付出,周好璐相继主演了“摘锦版”系列之《牡丹亭》《西厢记》《拜月亭》、学术版《怜香伴》、昆曲现代戏《陶然情》等大戏,以及《千里送京娘》《红梨记·亭会》等折子戏,进一步丰富了北昆的传统戏,得到昆曲业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周好璐曾数次作为青年代表出国开展文化交流。2007年周好璐更是以《牡丹亭·寻梦》一折,荣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表演奖。
多年来,周好璐对昆曲的领悟和建树颇多。27岁时著书立学,出版了音韵专著《圆音正考注说》一书。这本书一经出版就成为京昆专业演员以及广大爱好者查阅戏曲尖团字的必备工具书。戏曲理论泰斗郭汉成先生也称赞周好璐为“戏曲界集演、著、研究于一身的青年才俊”。
昆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典范、民族艺术瑰宝,对于传承者的要求较其他剧种更为严苛。像周好璐这样具备全面素养的学者型演员,无疑是新时期最优异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周好璐多才多艺,她既能女扮男装,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劲爆街舞;也能把音乐剧《CAT》中的《MEMORY》演唱的细腻动情。兼具古典美与时尚美的她,得到更多不同年龄观众的喜爱。2015年,在“中泰青年精英百人团交流项目”的欢迎晚宴上,周好璐身穿泰国传统服装,表演了“昆曲风”的泰舞,得到包括泰国副总理等所有来宾的惊叹赞誉;2016年远赴拉斯维加斯,录制了全球首档“戏曲真人秀”节目,将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同年,在意大利米兰三年展的T台上,让外国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来自东方大国的昆曲之美。
2017年,作为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周好璐的剧照惊艳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楼的巨幅广告牌上。同年,她受邀与俄罗斯、法国、英国的音乐家,联袂合作“人声室内乐《牡丹亭》”音乐会,并在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公演,受到维也纳音乐界的高度赞评。此演出形式为全球首例,《欧洲时报》做了专题报道。周好璐自幼学琴,具有钢琴十级资质,这为她深入理解昆曲音乐,使演唱技巧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她动人心魂的演绎下,古老的昆曲与西方音乐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甘为人梯,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守者
2013年9月,接到剧院任命,周好璐毅然挑起昆曲学员班教研室主任的重担,全心全意投入到为北昆培养未来接班人的事业上。她暂停下在舞台上艺术表演的脚步,在女演员的黄金年龄,默默地退至台后,不负剧院重托,踏踏实实地带起了北昆的娃娃兵。正如周好璐所说:“传承昆曲,台前是一种传承,幕后也是一种传承。”怀着对昆曲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周好璐完成了这一任务。
周好璐36岁时便开始正式收徒,虽然她觉得自己当时太年轻,但是想想如果在“正当年”带着徒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也挺好。她的大徒弟向玲熙是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声乐硕士,现在主管周好璐的公众号运营和管理;二徒弟马晶晶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课,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三徒弟臧海群是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她热爱传统文化,在学校开设戏曲赏析课程,让更多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四徒弟应莉是中华女子学院老师,她首次将昆曲和舞蹈治疗相结合,开辟了一项颇有创意的新课题。从她们身上,周好璐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师徒间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周好璐说:“因为她们的相随相伴,让我在传承之路上走的更有动力。”
周好璐深知昆曲传播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为了更好地传播昆曲,周好璐奔走于各个高校及宣传单位,曾在首博、北大、清华、国家大剧院、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等国内外各高校及宣传单位举行昆曲讲座等三百余场,让更多的普通大众有机会了解昆曲、喜爱昆曲。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周好璐开了个人公众号,所有稿件均由她独立撰写,还在抖音“国粹生香”栏目里直播昆曲的发声、走台步、演唱等,深受年轻人喜爱。2020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线下演出全部取消之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金凤台艺术基金,邀请周好璐在线上开设昆曲普及讲座。同年7月,120期昆曲专题讲座《好璐传音》在喜玛拉雅正式上线。2021年,《好璐传音》又受邀在新华网专为青少年设立的“花漾搜索”APP上播出。该节目以优异内容、精良制作、较为广泛的影响力,被宋庆龄基金会送选2021年中国慈展会。周好璐自觉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职责,坚定文化自信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年轻群体,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她说:“只要做与昆曲传承有关的事情,都是值得的。”
2018年,周好璐回归舞台,新戏《拜月亭》收获好评。很多外地戏迷专程到北京观看她的表演。2019年5月,在长安大戏院的一场演出后,一位学生穿过拥挤的后台找到周好璐,手里捧着两只香酥鸭要递给她。原来,一位老奶奶是周好璐的忠实戏迷,从周好璐上大学时,就喜欢上了她的表演,每次学校彩排都场场不落。这次演出前,老奶奶特意给周好璐准备了自己爱吃的香酥鸭。无奈,后台人多没找到周好璐,老奶奶索性把“心意”交到学生手上,让其转交给周好璐。从1999年考上大学到这次演出,都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了,老戏迷的牵挂,让周好璐红了眼眶。
2019年9月,周好璐受邀去纽约演出。期间,主办方还为她安排了一场昆曲讲座。就在讲座的前一天,主办方对她说:“大家对昆曲挺陌生的,如果来的观众很少,你介意吗?”周好璐说:“哪怕就来一个人,我也会讲!”没想到当天来了很多华人观众,大家都被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所打动。还有观众在现场激动地留言:“在纽约很需要感受这种让人静下心来的雅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这种国际传播的方式来传承,大大提高了华人的文化自信!”
从2019年周好璐获得“我和祖国共成长——全国演讲大赛”之“薪火相传”主题赛金牌榜首,再到2021年6月入选北京市“永远跟党走”宣讲团专家组,成为讲师团最年轻的特聘专家。周好璐除在舞台、桌台、讲台上璀璨发光外,又在宣讲台上大放光彩,成为了戏曲界的首位宣讲指导专家。她宣讲的“百年传承 生生不息”在线上直播时,在线观看人数最高峰时多达971万,宣讲让更多人知道了动人的昆曲传承故事。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周好璐“你是真的喜欢昆曲吗?”她说:“几十年如一日的研习坚守,在繁华里自寻一种清苦,于喧嚣中守得一份寂寞,我甘之如饴。因为我觉得昆曲就像我的呼吸,是我流淌的血脉。我出生在这样的百年昆曲世家,传承昆曲就是我一生的责任!”
周好璐的爷爷奶奶对党怀有无比感激感恩之情。爷爷在世时经常说:“是党让我们从旧社会被人轻视的艺人,成为新中国光荣的文艺工作者。要振兴昆曲,就先从自家孩子做起!”身教的力量永远大过言传,如今,周好璐的女儿也成为了一名昆曲演员的预备兵。身在这样一个家庭,昆曲就是她的摇篮曲,她跟随着长辈的脚步,走在昆曲的传承道路上。昆曲传承的故事,跨越四代人,一讲就是一百年。历经几代人传承发展,才让今天的观众依然能聆听到来自百年前的悠悠雅音。一路走来,周好璐有诸多感慨:“我们生逢其时,学以致用,何其幸也。我会用自己一生的时光与至诚,来守护、传唱这融入我血脉的昆曲,而让她能焕发新的魅力,则是我的新使命。”
撰文/张佳敏
供图/周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