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今年101岁的李桓英是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她毕生求索,把国外的先进医学知识带回祖国,把中国防治麻风病的方案贡献给世界,为实现没有麻风病的世界做出了特殊贡献。她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全国妇联授予李桓英同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为祖国奉献最好年华
1921年8月,李桓英出生于北京。1945年,李桓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立志以治病救人作为终身职业。1946年,她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理研究员。
1950年,年仅29岁的李桓英被推荐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先后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艰苦努力,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1957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李桓英提出续约5年的邀请。可此时,事业的发展和优越的生活挡不住李桓英的爱国之心。“我曾在美国《时代》杂志上看到过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当我知道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受到了很深的触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急缺人才。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用所学知识为人民服务,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说。
李桓英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挽留,瞒着已经移民美国的家人,只身一人绕道欧洲,途径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李桓英的父母放心不下独自留在国内的女儿,1964年专程从美国到香港,想说服她与家人团聚。面对年迈的父母,李桓英说:“国内的生活确实很苦,但苦的不是我一个人。作为医生,这时弃之而去,还不如当初不回国。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我感到自豪。”
“麻风寨”家喻户晓的“摩雅傣”
回国后,李桓英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工作。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从此,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中。
麻风病这个古老的疾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是导致患者备受歧视、身体致残的“不治之症”。患了麻风病后,有的人脸部毁容、手脚畸形。加上人们对麻风病的未知和恐惧,使患者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20世纪40年代开始,虽然有药物氨苯砜问世,但麻风病的治疗在世界上仍未得到解决。
20世纪70年代末,李桓英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通过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为了争取到世界卫生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实验项目,李桓英在全国范围进行走访调查。
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对岸那些与世隔绝的村寨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当地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的聚集着麻风病患者的地方。1979年3月,李桓英第一次走进这个神秘的“麻风寨”。当时,迷信和恐惧是麻风病的大敌,就连许多从医的人也对麻风病患者绕道而行。
李桓英像对待普通患者一样,主动握住患者被麻风病折磨得变形的双手。在一处傣族竹楼前,主人用芭蕉叶裹了一个饭团给李桓英,她接过去吃了。“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但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嘛。麻风病传染性有限,可防可治。只有深入到麻风病患者身边,进行现场非隔离治疗研究,才能解患者之疾苦、消社会之歧视。”李桓英说。
那次,李桓英见到了好几个被麻风病折磨的姑娘,她们原本拥有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幸福的生活,却每天遭受着身心的痛苦。“每当想到她们眼神里透着的绝望,我就非常难过,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攻克麻风病的决心。”
李桓英把有关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最终得以实施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试点项目,并收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援助的联合化疗药品及车辆等物资。20世纪80年代初,李桓英在云南省勐腊县等地开展麻风病的短程联合化疗现场防治研究工作。
那些年,60多岁的李桓英每天早早出发,走山路,再渡河进入村寨,挨家挨户寻找麻风病患者,劝说他们服药,为他们治疗。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引来村民们的惊喜:“北京来了个女医生,是给我们看病的,她不怕麻风病。”她再次到达的村寨,一路上不断有人奔走相告:“我们的摩雅傣来啦!”“摩雅傣”在当地是医生的意思,后来,李桓英成了这里家喻户晓的“摩雅傣”。
迎来“新生的山寨”
为了我国的麻风病防治事业,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遇到过危险,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这些村寨留下了李桓英的足迹,也留下了一段关于中国医生的动人故事。
云南省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杨军曾陪同李桓英前往村寨,他讲述了李桓英的故事。1987年的雨季,从文山县的村寨返回昆明途中,因山陡路滑,李桓英乘坐的汽车翻滚到了路边的玉米地里,造成她右锁骨骨折。当时大家都非常着急,但李桓英却跟大家开玩笑:“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概率,按我到这里乘车的次数来讲,也应该发生了。”那次,她仅在当地医院住了两周,就又返回北京继续工作。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的岩糯也讲了一件事。有一年夏天,因河水上涨,小木桥被水冲跨了,李桓英只有乘小船才能到勐仑镇的村寨。当小船行至河中时突然翻了,李桓英被陪同人员救起。她安慰大家说:“没关系,天气热,穿湿衣服正好凉快。”
这样动人的故事,大家还能讲出一些。
1993年,文山县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高三女生,在高考前不到半年时,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听说后仔细为她做了检查,她安慰女生说:“现在得了麻风病,就像得了皮肤癣,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因为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色素沉着,李桓英又和当地医生一起为女生设计了专门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不影响她的学习和容貌。后来,女生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1998年,一条小船穿过小河停在寨口。船上的李桓英看见了岸边等候的人。他们是麻风病患者,正在等待治愈他们的恩人。77岁的李桓英踏上岸,她拉过一个小伙子说:“把鞋脱下来让我看看。”小伙子脱下鞋,露出感染了细菌的脚。随后,李桓英将手伸进小伙子的鞋里,确认里面没有沙子或钉子,才放心地让他穿上。麻风病患者的手脚是麻木的,李桓英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学会自我防护,避免皮肤破损和溃烂。
2015年,94岁的李桓英拄着拐杖深入云南省的村寨检查疾病防治工作。临走时,李桓英拉着一位村民的手说:“现在你们的病都治好了,我的年纪也大了,可能以后不能常来了。”说着说着她流下了眼泪。在场的人更是个个泪流满面,依依不舍地握着她的手,一直把她送到很远。
时光如梭。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寨”已经改名叫“曼南醒”,意为“新生的山寨”,这是李桓英为村子起的新名字。如今,“曼南醒”的村民种起了橡胶树,生活渐渐富裕起来。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李桓英敢于创新,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除麻风病运动”。经过努力,我国的麻风病患者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为 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短程联合化疗”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病活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极大地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疗程,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以及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8年,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因为纪念现代麻风病防治100周年而具有特别的意义。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会上,她做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博得了与会中外专家长久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2001年,李桓英主持的“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以李桓英的名字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访问学习,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2016年,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李桓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写道 :“我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防治麻风病事业奋斗终身!”李桓英说:“从回国开始,工作了快60年,从未后悔;但如果不入党,一定会后悔。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还不行,还不合格,现在觉得自己应该合格了。”李桓英对科研的态度极其严谨,对入党的自我要求也同样严苛。
2016年12月27日,95岁的李桓英戴上了一条红色的羊绒围巾。“我很少穿戴鲜艳的颜色,今天不一样,因为党旗是红色的。”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庄严宣誓,苍老的声音饱含岁月打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分中心党支部书记丛敏说,在入党仪式上,李桓英曾对她说:“我取得的成绩,与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去世后,身上不能覆盖上一面鲜红的党旗,那我会很遗憾的。”
2021年8月17日,李桓英迎来了她100岁的生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整整一个世纪,李桓英把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年都献给了祖国的麻风病防治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李桓英却说:“对于彻底战胜麻风病,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愿意在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工作,为实现没有麻风病的世界而奋斗。”
撰文:解琳 兴敏
摄影:韩卫坤
供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