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7 日,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评选结果在珠海揭晓。一位身着工装的女性荣获了“大国工匠奖”。她叫韩利萍,是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韩利萍勇于创新、善于攻关,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11 月 2 日,韩利萍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大家交流心得感悟,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让我们很受感动、深受舞。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技能工人,我们要以生产岗位为基点,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贡献技能力量。”韩利萍坚定地说。
大家听后纷纷表示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应以先进为榜样,立足岗位,扎实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航天精神,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无处下手到行家里手
韩利萍说 :“要做就做到最好。”
韩利萍曾对女儿说,妈妈现在的岗位就是梦开始的地方。韩利萍 1971 年出生在“航天”家庭,在“航天清华”的家属院里长大。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位于山西太行山革命老区,是我国第一个航天地面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运载火箭系列发射平台,成功托举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一次次飞天。
韩利萍说 :“我从小听过的故事大多与航天有关。大人们白天热火朝天地忙生产,晚上不辞辛苦地盖厂房。”那时候条件艰苦,韩利萍的父辈们像所有航天先辈一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工业。
1991 年,20 岁的韩利萍高中毕业后进入企业当上铣工,成了一名真正的 “航天人”。韩利萍的师傅张建国是厂里的“劳模”,他在韩利萍上班的第一天就郑重地告诉她 :“想要掌握铣削这项技能,加工出合格的航天产品,需要日积月累,不断下苦功夫。”
“小韩,你跟我学习有一段时间了,相信你一定能完成任务。”一天,师傅让韩利萍加工两份角钢工件。带着师傅的期许,韩利萍站在了机床前,因为没弄明白两份工件图纸上标注的实线和虚线,导致工件报废。看着师傅失望的眼神,听着检验员确认的情况,韩利萍心中满是愧疚。
“太丢人了,这件事过去好多年了,现在说起来我心里还很难受。”韩利萍暗下决心 :“学知识,赶上去,怎么也不能让这几张图纸把我难倒。”从此,韩利萍只要有空儿就研究《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等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师傅问。
一天,韩利萍在家做饭,突然想到用土豆、萝卜切出零件模型,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帮助自己理解图纸了。于是,韩利萍与土豆、萝卜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家的餐桌上也出现了各种形状的“土豆菜”“萝卜菜”。就是靠着这样的苦练,韩利萍慢慢地成长起来。
2000 年,工厂开始装备数控机床。“那一年我快 30 岁了,女儿刚 4 岁。当时我很犹豫,是退到辅助岗位,还是坚守生产一线?几番心理斗争后,我决定选择后者。要做就做到最好。”
韩利萍作为首批数控操作工,开始了边学、边干、边摸索的数控加工之路。白天抱着机床操作说明书勤学苦练,夜晚自学数控专业理论知识,从初次尝试到熟练操作,韩利萍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几年,韩利萍积极参加各种数控技术培训,数控加工技术的“神秘面纱”被她一层层揭开。韩利萍逐渐成长为精通工艺、编程和操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成为数控加工领域的行家里手。
对于韩利萍来说,2005 年是难忘的。当时,韩利萍正在为攻克一项技术难关苦思冥想。关键时候,她的女儿发水痘了,满身满脸都是小泡,高烧不退,白天、晚上离不开人。
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女儿,她说 :“单位的事重要,家里有我呢。”韩利萍说 :“那时家里还有长年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的父亲,母亲的劳累可想而知。一直以来,母亲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帮我分担了很多。”
有了家人的支持,韩利萍全身心投入“单位的事”中,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更为加工类似零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付出终有回报,凭着过硬的技能,韩利萍在 2006 年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夺得了山西赛区数控铣工比赛第二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届数控技能竞赛中,作为唯一的一名女选手,她夺得了数控铣工比赛第一名。
“我高中毕业走进工厂,因为没有上过技校受过正规训练,最初连图纸都看不懂,吃过不少苦头,也哭过鼻子。靠着笨功夫,我的加工技能不断取得进步。我深深地感悟到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只要勇于追梦,没有什么不可能。”韩利萍说。
从细微入手到大事有成
韩利萍说 :“要练就练出绝活。”
“四通均流阀体”是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平台控制“支撑臂调平精度”的关键控制件,阀体上有各种规格的 70 多个阀孔,其腔体内部相贯交错,每个阀孔的加工精度都要控制在 0.02 毫米的公差之间,这相当于头发丝的 1/3,粗糙度值只有 1.6 微米。1°的误差在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计,而火箭发射平台倾斜 1°的误差,将会导致火箭偏离发射中心 800 多毫米,调平支撑臂最低点将产生 20%的过载,直接导致火箭的发射无法准确入轨。
韩利萍经过反复分析,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法,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通过聆听刀具的切削声音,感知机床振动频率 ;观察铁屑形状变化、触摸工件表面痕迹,准确判断出刀具磨损状态,捕捉到孔径微量变形信息,精准调整程序参数,实现了合格率 100%,圆满完成了任务。
2016 年 6 月 25 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发射成功。“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哭了……‘长征七号’的完美飞行,是对所有航天人的最高褒奖。”在“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平台的零件中,有一个关键控制零件是韩利萍和她的同事们加工的。加工零件的那段时间,韩利萍走路在琢磨、睡觉在琢磨,甚至吃饭时突然想到新点子,就会搁下碗筷跑去做试验。经过几十次的方案选择、上百次的切削试验、大量切削数据的筛选,反复进行验证,韩利萍和她的同事们终于确定了工艺方案,实现了对整个工艺过程的精准掌控,确保了零件加工一次成功。韩利萍说 :“以前我觉得自己只是一名工人,那一刻,觉得自己是和整个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2019 年,韩利萍所在的“航天清华”接到加工一个重要零件的任务。零件为铝锻件,材料价值昂贵。在产品研制初期,对于复杂铝锻件的加工,工厂没有可以遵循的加工工艺流程,对铝锻件在机加工中可能产生的变形,没有成熟可行的控制办法。数次投料,但加工出来的产品都出现了超差为了攻克难题,韩利萍和工艺人员一起仔细分析零件的特点,将所有的加工尺寸和公差逐项列表,按加工尺寸仔细编排加工顺序,并通过加工缩比试验件,研究细化加工参数及切削液等因素,摸索加工过程对产品变形的影响,最终确定应用计算机辅助编程软件编制加工程序,摸索出了一套合理的机加参数和冷却控制措施,彻底解决了产品加工后变形的问题,最终实现了一次交验合格率 100%从普通铣工到技能专家,中国的“航天梦”让韩利萍坚定信念,一次次接受任务,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她的成长和成功源于她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源于她的责任感和丝不苟的精神。
从个人出众到团队出彩
韩利萍说 :“要带就带出高徒。”
韩利萍说 :“随着难题一个一个被攻克,工作给我带来了乐趣和成就感。我对自己要求严,对徒弟、对组员更是如此,我希望他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带就带出高徒。”
韩利萍第一次接触数控机床,是在参加工作 10 年以后,作为厂里第一代数控铣工,没有师傅的指导,遇到困难完全靠自己摸索解决,因此也走了不少弯路。“有师傅的人是幸运的,因为有人能够引导,有学习的榜样。” 韩利萍说。
作为企业数控技能培训讲师,韩利萍在课堂上讲授自己独创的“复杂型腔螺旋线驱动切削操作法”“深槽尺寸变形控制法”等“绝技绝招”,让企业内 300 余名数控操作工熟练掌握。韩利萍和工艺人员合作编写的《数控铣削编程及加工操作指南》《数控刀具使用加工指南》等书籍成为目前企业数控操作及刀具应用的内部指导教材。
以韩利萍的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汇聚了以韩利萍为代表的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完成了《面向精益生产的切削数据库系统研究》《面向精益生产的国产刀具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等500 余项创新成果、200 余项精益提案,创造了“薄壁类零件余量逼近法”“特种材料高效铣削法”等核心加工技术,获得专利 26 项,填补了数控铣削加工领域的空白,为“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和空间站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作室的成员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数控技能大赛,目前有 1 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27 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 人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前三名,17 人获得山西省数控技能大赛前三名。在 2021 年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工作室的 5 名选手全部获得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韩利萍技能大师工作室” 为企业高技能后备人才成长梯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依托工作室建成的中国国防邮电系统“新时代工匠学院”,成为了企业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攻克技术壁垒、实现技术创新的集智平台,培养顶尖人才的摇篮。
作为班组长和技能带头人,韩利萍的身边聚集着一些一线女职工,以她名字命名的“韩利萍班组” 被授予“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称号。韩利萍说 :“女性技能工匠专注、细心、有韧性的特点在操作岗位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是在精密加工领域更加明显。”她认为,伴随着传统制造向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的转变,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大量进入车间,女性技能工匠在岗位上的体力劣势正在缩小,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韩利萍班组”还先后荣获了“航天科技集团航天金牌班组” “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称号并荣获了“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
在“韩利萍技能大师工作室”里,还摆放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五一巾帼奖”“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先进职工标兵”“数控加工特级技师”“航天一院首席技能专家”等证书、奖章和牌匾。它们见证了韩利萍走过的一段艰辛之路,体现了这位“大国工匠”用“匠心”和勤奋铸就的辉煌。
“我就是生产一线的一名女工,仅仅是做好了本职工作。这些荣誉属于在平凡岗位上为国家默默作出贡献的所有人。”韩利萍说。
韩利萍和她的同事们每天加工的是一些零件,但千千万万航天人组合起来的工作,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他们支撑起了国家的航天事业。
撰文/解琳
供图/航天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