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迎新 :摄影人,出版人,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出版社前任社长,中国摄影报社社长。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赵迎新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摄影运营官,也是第一位担任奥运会摄影运营官的中国人。2022 年,她的镜头又对准了北京冬奥会,并成为北京“双奥”历史的见证者。她曾获得“全国十大优秀摄影师”、中国新闻摄影奖项“金眼奖”“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称号。2022 年她出版了自著《我是奥运摄影官》。
第一位奥运会女摄影运营官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曾说 :“媒体是奥运会最终的裁判,我们一定要努力让每个记者满意。”每届奥运会,摄影记者都是奥运媒体重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他们拍摄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精彩照片传播并震撼了全世界。而奥运会摄影运营官(Photo Chief) 是需要让每个奥运会注册摄影记者都满意的重要岗位。担此重任之人,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国际体育赛事摄影经验,还要对奥运会媒体运行有充分的理解,并需要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和管理能力,以及较高的英语水平。2005 年 4 月,北京奥组委需要聘请摄影运营官时,新华社推荐了赵迎新。赵迎新是一位资深的体育摄影师,她原本十分期待作为记者参与北京奥运会的摄影报道,正在她犹豫时,当时一位时任新华社副社长亲自找她谈话,并说明了参与奥组委工作的重要意义。赵迎新决定接受此重任。
在历届奥运会上,这个职位还没有中国人做过,也没有过女性担任此职位。赵迎新从一名单打独斗的记者,开始转向复杂而繁重的沟通管理和协调工作—28 个比赛项目、37 个场馆的摄影规划、数百个协调会,还有各大通讯社关于特殊摄影位置的需求,以及通信设备、线路等问题。此外,还需招募、建立和培训一个 80 人的场馆摄影经理、副经理团队,并把他们培训熟练后分到每个场馆 ;再招一个 200 多人的志愿者团队做运行 ;赛事出现问题要去“扑火”……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总监安东尼·埃德加第一次和赵迎新见面就说 :“Cindy(赵迎新的英文名),这是一份 Tough (艰难的)工作,你要做好准备。”
为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更广泛的传播,赵迎新率领团队为世界各大媒体提供了最好、最优质的服务,赛后赢得了各大媒体同人的高度赞誉。
在“鸟巢”举行的开幕式是北京奥运会的重头戏,赵迎新带领团队在看台区规划设置了 13 处摄影位置,在观众席安排了 300 个摄影席位,并对拍摄场外开幕式全景和烟花景观的场地逐一实地探勘,在楼宇和奥运塔顶楼设置了重要摄影位置,观众至今难忘的“大脚印”烟花就是在规划位置上的摄影师拍摄的。摄影服务团队在半年之前就开始介入开幕式团队的计划,对开幕式的各个环节、流程都做了详细的了解。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有一天时,赵迎新开车在各个场馆之间穿梭,电话就没停过。
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 10 分钟,赵迎新飞一般跑到了鸟巢外的龙形水系南端,这个原本安排好的拍摄点因为担心燃放烟花时出现安全隐患,临时管制了,禁止摄影师进入,几个大通讯社的摄影记者都要急疯了。赵迎新非常理解他们担心错过精彩瞬间的焦虑,经过一番紧张的协调,摄影师们用 5 分钟在水岸边架起遥控相机,人再退出来。处理完这件事,赵迎新又飞一样跑回开幕式现场。她非常关注离拍摄火炬点燃位置最近的“猫道”的摄影记者,那里结构复杂,也最容易出问题。开幕式火炬点燃后,直到摄影师都安全回到工作间,她才松了一口气。
当烟花燃起,《北京欢迎你》响起,编辑席位和所有摄影位置覆盖了 VLAN,百兆光纤传输顺畅。摄影记者在他们的位置拍摄完成后,就可以在座位上用 VLAN 光纤专线传输给看台编辑,实现现场发稿。这也是奥运会第一次实现VLAN 即拍即传。编辑们兴奋地说 :“太棒了,犹如照片现场直播!”国际奥委会顾问盖瑞和身经百战的顾问保罗跑过来,拥抱并祝贺赵迎新 :“Cindy,你已经成功一半了!正因为提前做足了充分准备,开幕式精彩绝伦的图像得以在第一时间登上国外各大报纸头版。“海外媒体用如此多的头版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这是之前奥运会从未有过的现象。我想,这才是我们提供摄影服务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摄影运营官,赵迎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用镜头见证北京冬奥会的精彩

在 2022 年北京冬奥会,赵迎新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冬奥会摄影小分队成员,首次代表中国摄影报参与奥运报道。时隔 14 年,赵迎新带着相机回到了赛场边。她兴奋地说 :“北京冬奥会注册摄影记者 735 人,其中中国摄影记者 140 人,我非常自豪能够成为其中一员,并成为北京‘双奥’历史的见证者。”深入冬奥会赛场采访拍摄,这弥补了她没能以摄影师身份参与 2008 北京奥运会的遗憾。
在离开新华社摄影记者岗位 17 年后,再次回归一线进行报道,赵迎新心里有些惴惴不安,不知道还能不能有当年做驻外摄影记者时的勇猛和肩扛 20 公斤器材的英武。为此,她提前准备好摄影器材、防寒衣物等,早早就收拾好了行囊。农历大年二十八,她启程进驻了冬奥会闭环。尽管除夕不能在家度过,但她并没有丝毫孤独和惆怅,有的只是满心的渴望,因为可以在“双奥之城”与“战友”一起度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春节。
2 月 14 日晚,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的气温降到了零下20 摄氏度以下,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赛在激烈的角逐中,中国运动员徐梦桃向着金牌梦想冲击。为了拍到好的照片,赵迎新整整 4 个小时站在冰天雪地中。徐梦桃冲金的最后一跳,漂亮的翻腾动作被两侧的聚光灯在夜空中打亮,她深蹲后稳稳落地。获得金牌的她大喊 :“我终于赢了,我赢了!”徐梦桃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披着国旗满场奔跑,火热的激情融化了寒冬,赵迎新被深深打动,用镜头记录下这感人一幕。为了拍出好的照片,赵迎新前后 5 次来到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拍摄雪上项目。有一次,她穿着冰爪在爬雪山的途中不慎滑下了雪坡,相机磕到了下巴。看着年轻记者的麻利,她多少有些羡慕和不服,但是她还是执着认为“无论任何年龄做任何事,只要执着坚持,梦想总可以把你带到任何地方。”当她将徐梦桃这位老将不服输的眼神收入镜头时,一切的坚持和辛苦都变成了激情、感动与美好。
这次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令赵迎新最难忘的是 2 月 20 日,作为报道北京冬奥会的一名摄影记者,她背着 3 台相机、4 支镜头和若干备用电池来到闭幕式现场。当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歌声悠然响起,奥运五环从冰面飘然升起,一如当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五环升起的模样。见证了北京“双奥”辉煌的她,心绪激荡,泪湿眼眶。
在冬奥会 30 多场次的拍摄采访中,赵迎新用镜头见证了北京冬奥会首金的诞生,见证了年轻一代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女子大跳台和 U 型技巧项目中挑战自我的飞翔,见证了老将徐梦桃冲向金顶的豪迈,见证了高亭宇在“冰丝带”实现中国速度滑冰首枚金牌的历史突破,见证了中国选手任子威艰难夺得短道速滑男子 1000 米金牌的动情,见证了隋文静、韩聪获得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后的浓情相拥,见证了全球疫情下各国运动员的团结和友爱,也见证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防疫人员坚守岗位的大爱……见证了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无数无与伦比的冬奥会瞬间。在她的作品中体现着北京奥运会精神的力量。
赵迎新曾经在新华社摄影部工作了 15 年。作为曾经的体育摄影记者,她见证了新华社从最初参与国际赛事时器材和人员的捉襟见肘和不被重视,到广泛参与国际赛事,到新华社成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以及之后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成员,享有和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盖帝图片社同样的权利的奋斗历程。这也是中国体育的强大,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攀升给中国媒体带来的殊荣和地位。
以摄影致敬伟大时代
功课好、喜欢运动的赵迎新小学时期便进入了学校组建的乒乓球队,她还获得了北京市西城区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第三名。虽然后来因为学业,结束了乒乓球运动生涯,但从此她爱上了体育。后来,赵迎新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成为了这个专业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她便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工作,走上了摄影记者之路。1993 年,她被派往英国作驻外摄影记者,成为新华社摄影部派出的第一位常驻国外的女摄影记者。
赵迎新在 20 多年的体育摄影工作中,多次参加国际重大报道,在赛事现场拍照,与男性摄影师扛着一样的设备,拍出同样精彩的照片,展示了摄影领域的女性风采。她并未感觉到自己与男性同行有多大的差别,“男性摄影师能做到的,我都应该能做到,或者做得更好,这样才可能有独特的创作。”她认为,女性摄影师更加细腻,对瞬间情感的体察更敏锐。赵迎新始终希望在拍摄比赛时抓住运动员的眼神,那是最能展示运动员的情感、最能打动观众的元素,“在高压下,在激烈运动中,一瞬间的爆发,最能体现运动员的精神力量。”
有人说,奥运拍摄常常会有遗憾,因为实在没办法“再来一次”。不过,作为体育摄影记者,迷人之处也正在于此。摄影师需要精力特别集中,才能捕捉到最有魅力的一瞬间。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考验的是摄影师的判断力。在赵迎新的摄影生涯中,见证过很多激动、振奋、感人的历史时刻。
陈露是中国第一个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她在 1995 年英国伯明翰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折桂。赵迎新是当时唯一在现场报道的中国记者,她拍下了陈露夺冠后激动的眼神,记录下了冰上的传奇时刻。17 年后,赵迎新带着具备高速连拍能力的全新设备前往盐湖城冬奥会,再次见证了中国体育发展中辉煌的历史瞬间——杨扬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赵迎新被杨杨飞速滑行时的眼神感动,在那眼神中,她看到的是执着、自信和坚定,看到的是在实现奥林匹克梦想的路途上,拼搏无畏的精神,这也正是奥林匹克的真正精神力量。
2001 年 7 月 13 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 次全体会议万众瞩目,2008 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在现场揭晓。当天,作为新华社总部派去的唯一的摄影记者,赵迎新感到自己的相机格外沉重,心跳也随之加快。“主办城市是……”萨马兰奇话音中的“北”字未落,赵迎新镜头中的刘淇和奥运冠军杨凌率先张开双臂跳了起来。“这是北京获胜的第一瞬间!我的右手食指极其迅捷而坚定地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画面。随后,整个会场沸腾了。北京代表团的所有人都眼含热泪激动地跳起来,振臂高呼和相互拥抱,于是我的照片上出现了郎平、刘璇、黄志红等人欢呼的情景。”
2004 年,中国女排夺得雅典奥运会的冠军。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这是中国女排在 20 年之后夺得的又一块金牌,可谓来之不易。决赛时,中国女排在前两局都是失利的,到最后一局还在一分一分地“咬”。当时,赵迎新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 :放弃拍摄决定最终输赢的扣球时刻,而是把视角放低,去拍摄救球的瞬间——因为她要表现这场比赛的胶着状态,以及奖牌的来之不易。当时运气也很好,她抓到了杨昊飞身扑救制胜一球的瞬间。此后,她一直珍藏这个瞬间,因为它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女排姑娘顽强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困难中表现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十分动人的。
“担任摄影记者的那些年,不断目睹并感受着体育事业中不可避免的伤痛、汗水,以及带给我们的能量和激情。如今回想,参与过那么多届奥运会,我对奥运精神的理也愈加深入。”赵迎新说。这些年,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腾飞式发展。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同样举世瞩目。这些突飞猛进的变化,与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从小学时加入乒乓球校队,到成为体育摄影记者,再到担任奥运摄影官,赵迎新的人生始终被体育精神激励着,不断前行。今年,赵迎新推出自撰新书《我是奥运摄影官》,以感性视角回顾了她作为奥运摄影官的独特经历及与体育结缘的摄影往事,通过一个个的故事和瞬间,勾勒了出一代人奋斗的画卷。
时代在变,赵迎新的身份也在转变,但对体育的热爱、对摄影的激情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她认为在变革的时代,今天的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摄影以其视觉感染力和传播力,在记录时代、传播与教化、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广泛和更深刻的作用。“看是一种方式,看见才是一种力量”她希望更多的摄影人带着对时代的责任,带着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带着对未来的希冀,参与到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中,以摄影的方式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创作出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
撰文、摄影/张佳敏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