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度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我觉得自己更多了几分自信和坚定。这份自信和坚定,来自我所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来自身边百姓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来自对于未来的期盼和热望。”说这话的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何小玲。
如今,上海地铁运营里程突破800 公里,网络规模领跑全球。何小玲所在的运维团队,也从最早承担两条地铁线路的维保,增至现在的 6 条线路,占据全市地铁运营里程近半。越来越密的地铁网络回应了超大城市中市民对于便利出行、智慧出行的渴求。何小玲是中国地铁发展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
深夜出门,当城市的最后一班地铁运行结束,何小玲带领团队开始工作。在之后的几个小时里,他们像医生一样为地铁隧道进行精细“体检”,他们每天 24 小时待命,守护城市地铁隧道的安全。20 多年来,何小玲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来,成绩斐然。
何小玲的父亲是隧道工程师,是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上海打浦路隧道的技术负责人。“小时候,看到父亲浑身脏兮兮地回家,和我心目中的工程师形象相差很多,但后来当我也进入这个行业,不仅理解了父亲,更为他感到骄傲。”何小玲说。
由于黄浦江阻隔了城市,跨江越江一直是上海人的梦想。当年建造的打浦路隧道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拉开了中国隧道桥梁建设的发展序幕。
何小玲家里有她和哥哥两个孩子,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多数时候是哥哥带着她玩。“可能我小时候就有点男孩子气,没有觉得女孩比男孩差,也不怕输。”何小玲说。
隧道里一个女性的身影
1993 年,何小玲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成为了“隧道股份”的一名技术员。入行的最初两年,她都在办公室里从事科研工作,后来也成了隧道工程师。
“我的工作需要和工地打交道,我发现材料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上,如果研究出来的材料没有得到实际应用,也毫无意义。”就这样,何小玲从科研慢慢地转到了施工一线,专注于隧道维保,进行隧道防渗漏处理。
从那时起,何小玲的精彩属于夜晚。
华灯初上,行人匆匆回家,何小玲和同事们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人员排班、技术和安全交底、清点装备物资、确定施工方案……他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准备。午夜,城市的灯火暗了下来,人们渐渐进入梦乡,何小玲和同事们准备就绪。零点开始,在地铁停运的几个小时里,何小玲和同事们抓紧时间进入隧道区间,巡查轨道、发现问题、拾遗补缺……为地铁新一天的运行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团队的主要工作人员,最早只有三个人。”在地铁隧道工作环境艰苦,常年上夜班。为了不给站台环境和运营带来影响,施工材料和设备大多要靠双手搬进搬出,而隧道里闷热难耐。何小玲穿着工作服,跟工人们一起爬脚手架,常常汗如雨下。碰到有应急抢险的时候,团队出任务一般要几十个小时,有时候她累得坐在地上休息,也顾不上脚下的泥水。在何小玲之前,这里看不到女性的身影。
20 世纪 90 年代,为了支援深圳电缆隧道建设,何小玲被派往那里,带领 20 多名工人去现场施工。当时,深圳的地铁开发刚刚起步,那时电缆隧道里没有灯,大家除了带着手电筒外,还在口袋里装了很多小灯泡,走一段路就坏一个,只能扔掉再换一个。作为工地上唯一的一名女性,何小玲把头发盘起来,戴上安全帽,像男性一样到十多米深的地下工作。
用技术保证每一条地铁畅通
时光流逝,年复一年。2005 年,何小玲成为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那时她所在的团队已经有五六十人了。2006 年,何小玲和团队承担了 6 号线隧道的维保工作,规模继续扩大。
2010 年,第 41 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之前,上海市新开通了一些地铁,地铁维保应急救援的工作量加大,现场人手不够,所有科室人员都轮着上夜班。何小玲有条不紊地指挥,大家也凝成一股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大会期间地铁的畅通。
何小玲说 :“每条地铁线路,都有各自的特点,必须针对不同的漏水情况,采用不同的创新方法进行施工。这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针对新工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 究 。”
一次,何小玲在例行巡检时,发现区段内有一摊细小的流沙。她当即判断存在重大险情,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经过核查,该区段压载变形严重,最终,及时排除了险情。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上海市府 1 号工程北横通道需要下穿运营中的 11 号线,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坍塌下沉。那时,何小玲带领团队白天在现场待命,晚上进入隧道检修,4 天 4 夜的紧张工作,终于换来了北横通道的完美穿越。
就这样,凭借着高超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何小玲和她的团队多次避免了基坑和隧道等重大隐患事故的发生。
上海的软土地质,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有可能会影响地铁运营安全。何小玲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和团队日夜奋战,在治理隧道沉降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进行技术创新,首创了“软土地层地铁隧道变形控制的微扰动注浆加固技术”,解决了软土地基地铁隧道沉降的世界性难题。何小玲和团队将微扰动注浆工法应用于地铁隧道收敛变形治理,在上海多条地铁隧道的整治中取得成功。这项被简称为“微扰动”的技术荣获了第二十七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金奖,并获得了专利。
“何小玲巾帼创新工作室”完成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微扰动”注浆工艺,解决了软土隧道沉降的世界难题,完成了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和敏感建筑物周围进行全方位加固的全方位高压喷射加固技术,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一片照亮黑暗隧道的光芒
何小玲说 :“最初三个人的时候,我们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提高维修技术上,很少想管理的事。”但从三个人到五六十人,再到后来二百多人的团队,对于何小玲来说,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管理好团队,而且还要以女性负责人的身份,管理团队中大多数男性“兵”。
何小玲说 :“跟男性员工一起工作,体力得跟上 ;作为管理者,技术要领先,还要有足够的智慧、丰富的经验,要能和专家对话,又能懂得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否则怎么管理大家?”的确,何小玲所从事的工作靠的是综合素质,她逼着自己学会了很多,预算、概算、经营……全都是从零学起,从现场的摸爬滚打中实践探索。
作为项目负责人,何小玲意识到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多年来,她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多名工人从单一型的劳务型人才转变为技能型人才,并成长为企业的骨干。
“上海隧道的职工中,有一些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踏实肯干,让人感动。”何小玲说。她记得,2014 年 12月的一天,有一处地铁车站旁通道集水井里冒水。由于无法判断是哪里冒水,工人高露雨脱掉工作服、棉衣,只穿了短裤、汗衫就下到井里,最终找到了漏水的位置。当他爬出井的时候,只能用消防龙头冲干净身体。如今,踏实肯干的高露雨是正式职工、项目副经理,也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爸爸。
同样,高露雨也记得何小玲的表率作用。2016年 7 月的一天,杭州的一处隧道出现应急故障。何小玲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连夜赶往杭州,立即进行堵漏抢险作业,经过连续 48 小时的施工排险,终于排除了故障。
何小玲不仅是大家工作上的引路人,更是生活上关爱他们的大家长。她在救援队的基地栽种了花花草草,还种上了南瓜、丝瓜、扁豆、秋葵等蔬菜。除夕夜,她带着家人和没能回家过年的工人一起包饺子。何小玲说救援队也是她的家,作为救援队的“家长”,她就得把“家”管好,把队伍带好。
作为女性,何小玲也努力把自己的家管好。她的丈夫也是“隧道股份”的技术专家。如今,她的儿子已经读大学了,是一个独立、善良、阳光的小伙子了。
如果说何小玲像隧道里的一束光,那么,她所在的团队、支持她的家人就像一片照亮黑暗隧道的光芒。
一座城与一个人的深刻联结
2020 年,何小玲团队的工作走向了更广阔的地方,肩负起了全国 21 条线路共计 1000 公里的隧道维保任务,并在全国 6 个城市设立了专业的救援基地,城市地下安全守护进入全新时代。
2021 年,河南郑州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当时上海正值梅雨季节,地铁防汛防台风任务重,何小玲不能离开上海。她指挥团队第一时间完成集结,携带救援物资前往现场。她远程技术指导,攻克了多个救援难题,为城市复苏作出了突出贡献。
何小玲带领团队累计在全国 26 个城市完成了 500余次应急救援任务,为城市地下安全保驾护航,被誉为业界的“护隧先锋”。何小玲荣获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事实上,川流不息的地铁建设运营路网,也从一个维度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超千万人次的单日地铁客流,也让地铁路网有了承载城市文化‘第二空间’的更多可能。可以说,一条地铁线见证了高质量发展、丰盈起高品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也倒逼着我们以‘绣花精神’更高效、精准地提供维护保障服务,实现高效能治理。”何小玲说。
的确,从注重基本交通功能,到日益注入公共艺术内涵,地铁路网加载了更多的都市生活功能。像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过去只是具有简单的客流进出功能,如今,在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与周边建筑物的互融性、贯通性。像徐家汇地铁站的每个出入口,都连接着周边商业或综合体,即便突逢大雨,乘客也不必担心淋雨。近几年竣工投入使用的地铁车站大多结合所在环境,采用独特的设计方案。像地铁 10 号线同济大学站,就利用天窗和附属空间形成了“艺术客厅”的效果。这种细节处的用心,是城市规划、建设充分“以人为视角”的体现。
地铁线路日益变多、变长,检修时间依旧限定于夜间两三个小时。因此,何小玲和团队着手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模式,创新城市智慧运维服务体系,让城市交通大动脉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
从人工徒步、研发代步工具,到使用数据系统,如今,何小玲和团队在巡检中用上了各种高科技设备,其中部分智慧元件能帮助技术人员进行轨道全断面扫描,开展风险预判,提前感知潜在隐患,并准备好技术方案应对。
为筑牢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屏障,何小玲和团队还构筑起全时域地下工程服务体系,配备了专业应急队伍。这套由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地铁运行“上海方案”,如今已走出上海、走向全国。
何小玲说 :“让我尤为动容的是,我们这支从一项项维保工程中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队伍,对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也特别有归属感。我想,一座城与一个人的深刻联结,莫过于这种由心底生发的成就感、认同感。”而何小玲与中国地铁的深刻联结,莫过于她由心底生发的使命感和实干精神。
撰文/解琳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