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岩茶的故乡,福建武夷山岩茶品种众多,“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韵不过大红袍”的说法,表明了武夷山岩茶的独特地位。
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干等十余道工序组成了 传统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
采茶、制茶、斗茶……武夷山的四季因茶而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深深融入当地民众生活之中。武夷山市现有茶园面积近 15 万亩,年产毛茶 2 万余吨,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游玉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唯一女性传承人。三十多年前,游玉琼从父亲手中接过小茶厂,如今,小茶厂已成为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茶企,游玉琼成了武夷山远近闻名的女茶人1985 年,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村里的收入,游玉琼的父亲游永生带头承包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茶厂。当时年仅 17 岁的游玉琼,成为了茶厂里的女员工。“开始主要负责后勤,每天奔忙在厨房和厂房。”游玉琼说,这不单有传统观念的影响,更与武夷岩茶制作对制茶师的体力要求非常高有关。在制茶机械化程度比较低的 20 世纪 80 年代,制作岩茶是一件苦差事。为了制出质量上乘的茶叶,制茶师们经常要通宵达旦地工作。“很多男师傅都感到吃力,更别说一个女同志了。”武夷岩茶制作的艰辛并没有吓退倔强的游玉琼。最终,她如愿以偿放下锅铲,和老师傅举起竹筛学起了做茶。这筛子一举,就是三十多年。
个性要强的她四处拜师学艺,三十多年如一日钻研制茶。1998 年,游玉琼成立“金佛岩茶研究所”,聘请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新品种的研发与攻关,历时十年,终于研发出“金佛”茶,为武夷茶贡献了一个新品种。
5000 亩 茶 山,年 产 量 200 多 吨,400 多 位 员 工 ……游玉琼把小厂做成了龙头茶企,但企业如何运营管理?如何把自己的岩茶制茶技艺更好地传承,让武夷岩茶营销世界各地?游玉琼把“接棒”的任务交给了独生子、海外留学归来的“90 后”方舟。作为“茶三代”,方舟正尝试利用大数据把茶叶生产过程的各项数据模式化和标准化。
这些年,跟着游玉琼学习制茶的学生不下百人,有的已经成为她家茶厂的技术骨干,有的已经自立门户办起了茶企。“非遗传承人,不是一个用来告诉别人我多厉害的头衔,而是告诉我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要把这门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把这门传统的岩茶制作手艺推向山外,推向世界。”游玉琼说。
文、图/中国全球图片总汇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