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党的二十大代表、辽宁芭蕾舞团首席主演于川雅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要以芭蕾舞为载体,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从信念坚定的抗联英雄冷云,到英勇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于川雅参演了《八女投江》《花木兰》等原创中国芭蕾舞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芭蕾舞者的风采。
“美丽天鹅”
于川雅从小身体不够强健,总爱生病。最初,她的妈妈送她去学习舞蹈时,只是希望她能通过舞蹈锻炼身体。当然,她的妈妈年轻时也曾拥有一个成为舞蹈演员的梦想。
于川雅从4岁左右开始学习舞蹈。小小年纪的她特别喜欢跳舞,并希望能一直跳下去。“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跟着电视跳舞,那时候没人教,也没学过舞蹈,我是真的喜欢表演。”于川雅说。
“我知道你很喜欢跳舞,但是学习舞蹈很辛苦,你能坚持下去吗?”妈妈问女儿。
“我能!”女儿说。“那我就一直陪着你。”妈妈说。
就这样,她的妈妈一周带她去上三次舞蹈课,几乎没有间断过。1999年,9岁的于川雅考上了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芭蕾舞。
于川雅回忆说,我的身体条件其实并不好,小时候训练“软开度”时,我都要比别人疼很多,但是因为喜欢舞蹈,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妈妈也是那种特别坚持的人,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疼,就会心疼得受不了而选择放弃。我妈妈虽然也很心疼我,但她觉得我已经选择这条道路了,就要坚持下去。我妈妈鼓励我说,一个人碰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人生有很多挑战是要去面对的。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然后去尝试努力,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即使最后达不到目标,自己也不会觉得遗憾。
于川雅说,爸爸也很支持我。我小时候读书时上的是专业的舞蹈学校,我爸爸就在周末和假期帮我补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还辅导我写作文。那时候,我爸爸每天早上5点起床给我做早饭。
辽宁芭蕾舞团排练的剧目中如果有小朋友的角色,就会邀请芭蕾舞蹈学校的孩子们参加演出。从9岁以后,于川雅就有机会在舞台上表演了,这让她更加热爱舞蹈。“观众看演出,感觉舞蹈演员的动作是飘逸的,但其实是有力量的,是需要爆发力的。我小时候除了练习跳舞,还训练跑步,在烈日或大雪天到室外跑步,训练肺活量和肌肉耐力。”于川雅说。
2005年,从芭蕾舞蹈学校毕业后,于川雅考入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北京舞蹈学院是舞蹈专业的顶尖学府,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我的身体条件本来就不好,和南方女孩比起来落差就更大了。我当时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跳舞。”
“你有与生俱来的表现力,这是你的闪光点,你不能放弃这种优势。” 邹之瑞老师鼓励她说,“除了艺术表现力外,你的爆发力、耐力也都特别好。”
于川雅很庆幸遇到这样了解和理解自己的老师,她告诉自己:作为芭蕾舞者,我的身体条件并不那么好,所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别人练习10遍,我就要练习20遍、30遍、50遍。
大学毕业后,于川雅回到了辽宁,入职辽宁芭蕾舞团,她的职业舞蹈生涯从领舞开始,然后又从主演晋升为首席主演。
于川雅说,我每天面对舞蹈的时间比面对家人都多,刚参加工作那段时间,好像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我都在跳舞。但我并没有感觉辛苦,我愿意尝试不一样的剧目、体验不一样的角色,因为我要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国情文化、性格特点等,我都会去思考那个年代的那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我会通过分析和理解那个人物,再用我自己的方式将她们演绎出来。我很享受舞蹈带给我的感觉。
年复一年,于川雅演绎了众多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个性的人物角色。舞蹈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于川雅曾主演多部中外剧目,包括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斯巴达克》《吉赛尔》《仙女》,现代芭蕾舞作品《无词歌》《搭档》《无欲无虑》等。她还曾受邀在加拿大芭蕾舞团客席主演《胡桃夹子》、在约翰内斯堡芭蕾舞团客席主演《天鹅湖》、在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客席主演《吉赛尔》。
因出演《天鹅湖》,于川雅被享誉世界的俄罗斯舞蹈家马拉霍夫评价为“最美天鹅”。
英雄女战士
挺拔的白桦林、成熟的黄麦穗、飞舞的红手帕,8位女战士的身影倒下又站起……2014年,原创中国芭蕾舞剧《八女投江》细腻地刻画出抗战女性的形象。东北抗日联军冷云等8名女战士在与日寇顽强战斗被逼入绝境时,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的英雄故事被创新演绎。
24岁的于川雅饰演剧中女主角冷云。“这是我领衔主演的第一部红色题材的芭蕾舞剧,我非常兴奋,因为我喜欢尝试表演不一样的人物。”为了贴近角色,她精心打磨舞蹈细节,挑战了“跪姿前行”等高难度动作。在频繁的练习和巡演中,她的膝盖屡屡受伤。“过程有多么辛苦并不重要,只要演员呈现的作品是观众喜爱的,就值得了。”于川雅说。
在排练的过程中,于川雅所在的辽宁芭蕾舞团也不断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该剧在芭蕾舞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东北秧歌和朝鲜族舞蹈“阿里郎”等元素,在浪漫中有悲壮,在悲壮中有唯美,传递出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通过芭蕾舞的形式呈现,并注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于川雅说。
更多时候,于川雅通过大量阅读资料以更多地了解历史背景,通过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以更细腻地演绎角色。她说:“无论芭蕾舞的技巧有多难,都可以靠勤奋努力完成,但最怕的是演员演不出人物的灵魂。”
舞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冷云有长达一分多钟的“静止”,无动作、无台词、无舞蹈表演。“这期间,我能做的是与角色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的信念传递出人物的痛苦、挣扎和无力。”在接下来的哭戏中,于川雅没有直接将情感喷发出来,而是在哭的时候往回使劲憋着。“因为冷云是指导员,是整个队伍的核心,她不能垮下去。演员的内心要足够丰富,观众才会被感动。”冷云噙着泪水、低声抽泣、身体不住地颤抖……从失去爱人的悲痛,到忍住感情上的沉重打击,再到反击日寇侵略的坚定,冷云在短时间内的情感起伏,被于川雅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为了保护孩子周全,冷云做出了“送子”的决定。在表演冷云和孩子度过最后一个夜晚时,于川雅的表情非常丰富,对于每一个眼神的传递、每一个抬手的动作、每一个指尖的颤抖都做了细腻的处理。“那时的她怀着对丈夫的思念、对孩子的不舍、对胜利的渴望,她的眼神是柔情的,更是坚韧的、坚决的。”
于川雅当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抱孩子,她当时还没有结婚,也没有抱过孩子,一时找不到感觉。于川雅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怎样像母亲一样抱孩子,后来大家说她在形体上已经很像了,但她自己仍然感觉欠缺了一点儿什么。
《八女投江》荣获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等奖项。作为辽宁芭蕾舞团的经典节目,《八女投江》一直在上演,期间于川雅结了婚,也做了母亲。“每一次表演,都在感受角色的内心,洗礼自己的心灵。我对这部作品充满了感情,它更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于川雅记得有一天,她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就突然想到了冷云当年送走自己孩子时的心情,当时冷云的女儿也是两个月大。“后来自己做了母亲,才意识到我曾经欠缺的那一点儿,实际上是母亲心里的温度,也因此就更能体会冷云的疼痛与坚毅,所以当我再去演绎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时,我的表演是有温度的。”
《八女投江》在俄罗斯演出时,观众中有一对老夫妇感动得哭了。他们说,他们也有过保家卫国的经历,舞台上的中国故事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那一刻,我觉得虽然观众来自不同的国家,却有着相同的情感,通过舞蹈能够产生共鸣。”
文化传播者
辽宁芭蕾舞团创作和演出的舞剧《花木兰》讲述了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于川雅在剧中饰演花木兰。舞剧《花木兰》将弓、箭、棍等兵器运用其中,这让作品展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容,并拥有了更强烈的文化魅力。
2019年 8月,《花木兰》首次走出国门,登陆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中国传统的英雄故事与西方经典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征服了现场近2000名观众。演出结束后,观众自发起立,一边热烈鼓掌,一边热情地高呼“花木兰!”“那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观众在发自内心地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喜爱和认同。”于川雅说。
于川雅还参演了《二泉映月》《末代皇帝》等中国原创芭蕾舞剧,在芭蕾舞的表演中融入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元素,用“足尖”艺术讲述中国故事。观众评价她的表演“能够把人物的灵魂和舞蹈融为一体。”
于川雅说:“我希望未来能和我所在的院团一同创排出更多贴近时代的芭蕾舞剧,更好地将我们所生长的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腿绷直,爆发力出来!”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户,铺洒在排练室的地板上,年轻演员舞姿优美、气势豪迈。除了自己不断刻苦练习外,于川雅还带领演员投入到排练中。在带领年轻演员排练时,于川雅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以及自己总结的表演技巧传授给她们。于川雅说她会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学演相融”的方式,推动中国芭蕾新一代的成长。
于川雅还积极参加公益性演出,为观众讲解芭蕾舞的知识、示范指导动作。她还受邀到多所高校和基层单位做讲座,普及芭蕾舞艺术。“演员是文化的传播者,传递正能量是我们的责任。于川雅说。
辛勤耕耘结下累累硕果,于川雅荣获了第七届维也纳国际芭蕾舞大赛特别大奖、第九届辽宁省艺术节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表演奖等奖项,被授予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于川雅的丈夫也是辽宁芭蕾舞团的演员,他们在一起排练、在一起演出,他们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如今他们的孩子2岁多了,小女孩喜欢看爸爸妈妈演出,自己也很喜欢跳舞。
于川雅也愿意跟家长们分享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女孩子学跳舞是有必要的,学跳舞的孩子气质好。另外,学跳舞的孩子特别能吃苦,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做事情就容易成功。但重要的一点是孩子自己非常喜欢。
文:解琳
图:辽宁芭蕾舞团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