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琳在贵阳市红枫湖采集湖泊沉积物。 |
收到记者的采访邀约时,石琳正处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的冲刺阶段。在备考间隙,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石琳坦言,如果没有“春蕾计划”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鼓励,她可能早已辍学打工,不会有机会实现梦想,更不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在我‘淋雨’时,来自社会的爱心力量为我撑起了一把伞,我也有责任并愿意尽我所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石琳说。
困境中遇见“春蕾”
1995年9月,石琳出生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正大镇地所村的一户人家。在家中,她排行老大,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石琳回忆,小时候,退伍返乡的父亲开了一家小型汽修店,母亲经营着一家小饭馆,家中虽不富裕,但也算衣食无忧。但在她读小学二年级时,家中突遭变故,妹妹也突患疾病,家里欠下了许多外债,一时间,生活陷入困境。
看着母亲没日没夜地在店里忙碌,一有空闲还要兼职帮别人洗衣服,石琳十分心疼。因此,在外读书的她,哪怕平日里生活费用尽,也不忍心再找父母要,只是一味地节衣缩食。石琳说,她也曾有过想要放弃读书的念头,但却被母亲坚决打消,“那时候妈妈坚定地对我说,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都上学,她还一直教育我和弟弟妹妹,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希望,悄然出现。
“有一天,学校里的负责人跟我说,有个叫‘春蕾计划’的公益项目可以资助我生活费,我当时真的感觉‘久旱逢甘露’。”石琳说,那时候学习压力很大,自己又正在长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很大,但为了省钱,她在食堂吃饭一般只打两个素菜,“有了这笔资助,我的日常饮食有了一定改善,不用再为生活费担忧,也能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了。”石琳回忆道。
努力学习走出苗寨
去外地上大学,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是从小生活在苗寨的石琳的愿望。理想之火激励着她奋发努力,社会的关爱更给予她温暖。她愈发珍惜时光,认真学习,成绩始终保持班级前列。“上中学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一般早上五点钟就起来了,我们先在操场上跑几圈,之后到教室看书学习。当时学校还是统一供电,我们到得早,教室一片漆黑,大家就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筒学习。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件事,就提前供电方便我们读书。”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熬过了那段奋笔疾书的时光和披星戴月的日子,金秋九月,石琳如愿进入贵州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习。
支教两载情暖乡村孩童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是石琳进入大学后除学习之外,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她积极加入学校的“黔爱行”支教团,每周五徒步到学校周边的乡村小学,义务教授孩子们英语和自然科学。当地雨水丰沛,但石琳的支教路风雨无阻,整整坚持了两年时间。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伞”,这是石琳选择支教的初衷。
“支教的时候,每当我因为上课讲话太多导致嗓子哑了,就会有孩子趁下课的时候给我的杯子装满热水。这些孩子心灵纯粹,都很懂事。身在大山深处,他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让他们的童年变得更加丰富。”石琳说。
支教期间,为了让自己教授的英语课更有趣,石琳用自己勤工俭学的钱报了课外英语口语班,向老师请教教学方法。“英语学习不能照本宣科,我的课堂会更多地尝试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单词、句子进行分组表演,让她们找到学习的乐趣。”
支教期间,班上有一个小男孩令石琳印象时刻,“那个小朋友特别不喜欢学习,是其他老师都搞不定的‘调皮鬼’”。但石琳没有放弃这个“小顽童”,多次跟他谈心,了解其不爱学习的原因,还鼓励他积极参与英语课堂的表演环节。最终,小男孩在石琳的陪伴下逐渐敞开心扉、融入集体,也燃起了对学习的兴趣。
“之后我去家访,了解到这个小朋友是一名留守儿童。他的爷爷奶奶告诉我,孩子有了很大改变,现在回家后会把写作业排在第一位。”在听到老人反馈的那一刻,石琳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个人的力量也许微小,但也有影响他人的能量。
心怀家乡投身科研
在大学期间的支教经历让石琳更加坚定地“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也影响了她对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我的家乡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选择了环境科学专业,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深造,将来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贡献力量,让家乡重现绿水青山。”
本科毕业后,石琳又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读研。在读研的第一年,石琳在研究所的北京校区学习。她在那里接触到了环境科学领域更多前沿知识,开阔了思路,拓宽了眼界。“接触了更多优秀的人后让我意识到学无止境,要想真正在这个领域里有所建树,我就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石琳说道。
如今,石琳已研究生毕业,留所担任助理工程师,并选择继续备考和攻读博士学位。她立志要成为一名环境科学领域的科技人才,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水体富营养化修复工作以及城市和农村的污水治理贡献力量。
从小学到研究生,从苗寨走向首都北京,石琳坚信总有远方可以奔赴,总有高峰能够攀登,无论出生何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
|
石琳(右一)在南京参加第八届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讨会。 |
|
石琳(右一)在云南滇池采集藻类样品。 |
文、图: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