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式踏入戏门至今,侯红琴已在秦腔艺术园地里默默耕耘了近四十个春秋。她不仅是戏曲演员,也是管理者。侯红琴说,在自己的艺术人生中,秦腔早已融入血脉,“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秦腔戏曲,秦腔也让我收获了最宝贵的人生财富。”今年9月,侯红琴当选陕西省出席中国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她将和其他代表一起赴京参加盛会,共商妇女事业发展大计、展现新时代巾帼风采。
侯红琴是国家一级演员,秦腔旦角演员、西安三意社社长,凭借传统大戏《火焰驹》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并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她还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陕西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侯红琴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委婉流畅,特别善于以声传情。她以优越的嗓音天赋和悟性钻研出自己的一套唱腔,既有秦腔的韵味又有独特的风格,其代表作有《火焰驹》《五典坡》《玉堂春》《铡美案》等。她在唱好唱精经典剧目外,还加大创作力度,接连创作出《陕北往事》《谷雨》《杨贵妃》《大明宫》等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剧目。
把秦腔融入人生血脉
侯红琴出生在陕西省周至县,高亢激昂的秦腔陪伴着她的整个童年,秦腔的声音已潜移默化地注入她的血液,指引着她不断学习。在父亲的支持下,1984年她如愿考上了周至县戏剧学校,一年后,考上西安市艺术学校,由此开启了自己的秦腔生涯。因为热爱,在校期间,侯红琴是最刻苦的那个人,爱学习、勤练功,每天都乐在其中,从不觉得是吃苦。戏曲的唱,是“四功”之首,侯红琴不仅继承了秦腔传统唱腔风味,而且唱腔轻松流畅、自然优美,赋予秦腔传统唱腔以时代感。1987年,还在西安市艺术学校上学的侯红琴首次亮相陕西省戏曲春晚,一曲新式秦腔《三娘教子》唱罢,令三秦观众眼前一亮。侯红琴感慨,自己的秦腔艺术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幸运而踏实,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先生先后为侯红琴教授了《苏三起解》《表花》《探窑》等传统经典折子戏,“先生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唱戏,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1991年,侯红琴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了西安三意社。刚进三意社,她就排演了《法门寺》《玉堂春》《三娘教子》《狸猫换太子》等戏。侯红琴的表演功底在“实战”中崭露头角,演技演艺得到精进与锤炼。1997年,三意社推出青春版《火焰驹》,侯红琴在剧中饰演女主角黄桂英。与生俱来的天赋,加上长久的学习与积淀,让侯红琴的表演在“黄桂英”身上完全爆发。她对人物的塑造合乎规范章法且形神兼备,诠释了黄桂英的内在气质和思想个性。举手投足、撩衣拂袖,甚或摇头、掩面、左顾右盼,处处都是那样巧妙、自如、优雅脱俗,令人恍觉黄桂英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以致很多戏迷见了侯红琴就说:“看,黄桂英来了!”《火焰驹》排出后,常在西北各地公演,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全本直播,并作为陕西优秀剧目进京献礼演出。也正是这部成为三意社“看家戏”的作品,让侯红琴一举夺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那一年,侯红琴还不到29岁。每逢演出该剧目时,很多观众依旧是冲着“黄桂英”而来。年轻的秦腔戏迷还专门给侯红琴制作了精美视频、台历。侯红琴坦言,每一次看到观众对秦腔的热爱,都让她更加坚定要一直留在舞台演出。
“除了在国内巡演,我们还受邀走出国门,让国外的观众感受秦腔的魅力,我们把戏服、乐队这些戏曲文化展示给他们,外国观众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都非常感兴趣,有时候还会要求我们教他们怎么唱、怎么弹奏。”侯红琴说。“我当然是幸运的,但是每份幸运的背后都有艰苦的付出。”只有她自己知道,职业生涯高光时刻的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这是把秦腔融入人生血脉的坚持。
做“守正创新”秦腔人
西安三意社始创于1895年,是国内目前现存的为数不多的百年剧社之一。在“掌门人”侯红琴的带领下,三意社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唱出了新时代的新旋律。2005年,侯红琴成为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社长,这一年她30多岁。“其实是有过犹豫的,我是一个不太爱操心的人,从小到大就是喜欢唱戏,可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侯红琴说,她心里也深深明白,从学校毕业到今天,她的成绩都是秦腔给的,“我要把多年的积累用在秦腔事业的发扬光大上,只作演员是远远不够的。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陕西地方戏曲却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我希望尽己所能,推动秦腔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时代性,并将这一古老艺术传承下去。”这些年来,侯红琴的办公室有两件必备物件:一个是钢丝床,是她加班演出后暂且休息的地方;另一个是行李箱,里面备有春夏秋冬的衣物,是她说走就走的演出行囊。侯红琴想追赶时间,“一方面我希望更多出去演出,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一方面我希望能将舞台让给有才华的年轻人。”“传统历史文化艺术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我们应该珍惜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用心用情创作更多的文艺佳作,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侯红琴说,这是自己踏入秦腔事业时的心,也是这几十年来,自己一直遵循的艺术原则。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百年三意社迎来新生机,融入西安演艺集团大家庭。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三意社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先后创排红色现代戏《陕北往事》、秦腔抗疫剧《守护者》、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司马迁》、秦腔新编历史剧《横渠先生》、原创眉户现代剧《山花》、传统剧《周仁》《母子恨》《九江口》《安国夫人》等一批优秀戏曲作品,先后荣获国家(部)及省市各项荣誉150余项。
为打造原创眉户现代剧《山花》,三意社精心准备,大胆起用青年编剧、青年导演、青年演员和青年作曲。演员们以眉户特有的细腻唱腔魅力,倾力展现基层村支部书记山花带领全村人民发展果业、脱贫致富、珍爱土地、守护青山绿水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该剧不回避矛盾,呈现了发展过程中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产业转型等问题。青年主创团队在舞台上不仅可以为观众呈现出年轻靓丽的风采,也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
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举行期间,侯红琴带领全社人员积极助力峰会,参加各项文艺接待演出工作。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夫人扎帕罗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夫人米尔济约耶娃共同参观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和易俗社展示厅,在参观现场,侯红琴展示了秦腔艺术,获得了热烈掌声。
始终将人民牢记心间,侯红琴说,这些年,从酷暑到严寒,从山区到田间,三意社的演出足迹遍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线上、线下演出惠及上千万基层群众。“秦腔是一门古老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是我们大西北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根脉。作为一名秦腔演员,从事深爱的秦腔事业,我感到十分幸运和自豪,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秦腔艺术,是每一名秦腔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文化更加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戏曲文化的市场影响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我认为根本还在于要做到人才有厚度、作品有高度、演出有广度。作为专业院团,我们将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加强青年人才培育、优秀剧目创作、演出市场开拓等方面工作,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培养人才振臂发声
侯红琴认为传统艺术需要传承与赓续。一路走来,她深知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培养戏曲人才对于一个经风历雨的百年剧社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在任职期间,她甘当绿叶,为年轻演员创造机会,西安三意社培养推出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涛、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升娟。在侯红琴的带领下,百年三意社的众多艺术家纷纷将自己的看家剧目传承给新一代的秦腔人,一字一句地对新人进行规范,并且给年轻人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磨砺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让年轻的演员们能够勇于追梦、勇于奋斗,引导新一代秦腔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激励他们再创佳绩、再续辉煌。
每次看到年轻人在台上表演,侯红琴满是感慨:“时代变了,能坚守戏曲的演员真的是热爱戏曲。戏曲演员非常艰苦,他们从十一二岁就踏上这个事业的道路,为此他们放弃了很多,把最宝贵的年华投入科班学习,一旦出来之后很难再改行,只能继续走这条道路。可是时代的变化,让他们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我觉得给他们关爱、给他们平台、提高他们的待遇,很有必要。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把这个有魅力的文化传承好、保护好!这些年,三意社排演了很多新戏大戏,都是年轻人挑大梁。有时候,我还会在台下当‘绿叶’给他们伴唱。”在今年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侯红琴委员提交了《加大传统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建议》提案。她表示,今年三意社将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创建戏剧研习班,为秦腔舞台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才,育新人、兴文化、凝合力,把秦腔艺术品牌越擦越亮。
从幼时考上周至县戏校,到西安艺术学校深造;由一名秦腔“小白”,到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再到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掌门人”……侯红琴已经在秦腔艺术园地里默默耕耘了近四十个春秋,她不仅是戏曲演员,也是管理者,她早已是“红花”却甘当“绿叶”。侯红琴说,在自己的艺术人生中,秦腔早已融入血脉,“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秦腔戏曲,秦腔也让我收获了最宝贵的人生财富。”侯红琴把舞台作为奋斗的岗位,把对秦腔的热爱和执掌百年剧社的责任化作前进的动力,在奉献中绽放芳华、在坚守中绘就出彩。
文:张佳敏
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