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从来都热于歌颂庄敬自强、奋发不息、永不放弃的品质。就像遇到的每一位非遗手工艺女性,她们有的无法选择出身、决定环境,有的越挫越勇只为完成心里的那个“梦”。她们,从未被苦难打倒,永远在内敛而有力地前行。
在今天这位非遗手工艺女性的带领下,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经过12年的磨砺,蝶变成一家拥有17个绣坊、360余名绣娘的成熟企业。其间,都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她的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对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封姑娘来说,汴绣是绢布上的风雅,也是骨子里的骄傲。尤其是对于从小在身为汴绣绣娘的姥姥、母亲身边耳濡目染的张留凤来说,更是如此。
6岁时就开始学习一些基础的针法,参加工作后又从事了文化产业,张留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大概是零几年的时候吧,市场一直不是很景气,跟着妈妈的一部分绣娘为了多挣点收入,也去了南方打工,家里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成了空巢老人。年轻人更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觉着挣不着钱。”张留凤叹息道。
作为一位母亲,她感同身受绣娘们的无奈与不舍;作为一个文化产业从业者,她更扼腕痛惜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左思右想,张留凤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一心一意传承发扬手工汴绣。
“当时我父母包括我爱人都特别反对,因为我母亲做了几十年汴绣嘛,就觉得手工刺绣未来的市场非常狭窄。几代人经历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把它做成家喻户晓的名片,想把它市场化几乎不可能。”张留凤说道。
2011年,张留凤不顾家人的反对,用身上仅有的2万块钱租了一个仅100平米的地下室,创办了自己的手工艺品牌“一涵汴绣”,开始了创业之路。
她说,汴绣流传了几千年,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那就是罪过。
她说,想帮助绣娘们就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就不用远走他乡、忍受亲人分离的痛苦了。
张留凤的宣言,有着直冲云端的豪壮,那是她凛冽爽快的青春,亦是一场勇往无前的信念之战。
一腔热血的张留凤,意料之中的没有躲得过“创业魔咒”,创业之初面临重重挑战:大众认知偏差、初始市场狭小、刺绣行业产品良莠不齐……手工汴绣的传统模式无法与现代生活接轨,导致损失惨重,仅2012年就亏损近70万元。
要强的张留凤来不及担心经济损失,痛定思痛、冥思苦想手工汴绣市场化的突破口。
“我们的品质绝对不差,但卖得不好说明什么?一是知道我们产品的受众太少;二是我们的产品不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需要打造出让人们愿意在生活中使用并为之‘尖叫’的产品,才有更好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就围绕着手工汴绣的生活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产品研发。”张留凤说道。
为了更好地挖掘出目标客群的真实需求,张留凤不仅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市场,分析受众需求和痛点,还带着团队积极学习互联网工具,打造集自媒体、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为一体的互联网宣传阵地。
“在产品题材上,我们从传统的侍女啊这一类的人物,丰富了风景、民俗、本地生活等更多贴合当下的内容;在结构布局上,我们会放大汴绣裁剪得当的特点,做到错落有致;在图形转化上,我们将传统图案简单化、规整化、创新化,图案造型可爱化,以此来贴近年轻市场;在产品形式上,我们推出了家用系列,从抽纸盒、糖果盒、家居用品到床品窗帘……我们不仅仅是销售汴绣产品,更是提供给客户一个手工汴绣的艺术空间,比如汴绣台灯、音响等创新场景应用的产品,在Face Book上就很畅销。”张留凤说道。
砥砺前行,2013年,账面开始扭亏为盈,如今拥有绣娘360多名,刺绣大师10多名,累计招收培训学员超过7000人。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张留凤探索了很多方式,也有想过借助资本的力量。
“我有一个决心,就是想运用资本的力量,把中国的手工刺绣以企业的形式率先规范起来,同时也让更多的资本能关注到非遗手工艺,能形成持续向上的产业生命力。”
张留凤每每想起这段漫长、痛苦却又洋溢着紧张与成就感的旅途,就愈发感谢自己当初的“死磕”与坚持。
作为汴绣的非遗传承人,如何让传统的手工刺绣手艺延绵传续、创新发展,如何让汴绣走进千家万户,让汴绣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是时代赋予张留凤的使命。
而让妇女们能通过制作汴绣不再外出打工,孩子老人不再孤单留守,则是张留凤更为迫切的愿望。
找对了市场方向之后,张留凤把研发产品的“死磕”精神,又应用到了绣娘们身上。
通过潜心研究其它优秀手工刺绣技艺,张留凤以“它山之石”创新了透视针、满绣针等针法,并手把手教授绣娘们如何应用到现代汴绣上。
同时她还重新整理和发扬了从北宋流传下来的36种汴绣针法,并做成了可传播的课程,把农村妇女培养成有品位、有技术的“新型绣娘”,将机绣无法实现的自然、灵动、温度与情感,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在这些绣娘们的奇思妙想下,梵高的星空图可以有别样的绚烂,郑州地标也可以成为刺绣纹样,大熊猫也能戴着小红花、穿着粉嫩襦裙,成为飞针走线的小“绣娘”……
“其实,我的愿望并不仅仅是打造一个具备精湛技艺的绣娘团队。”在下一步规划中,张留凤的眼里闪着光,“刻板印象里的‘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面对时代变化裹足不前,其实她们也有自己的理想,我希望帮助她们发挥自己的价值。”
在张留凤这里,绣娘们不仅可以在家做绣品,还可以免费参加手工刺绣技术、书画、礼仪形体、亲子教育、团队打造等多方位的培训,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变得更加自信,从而让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2021年,张留凤与“天才妈妈”项目结缘,并于去年建立了梦想工坊,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赋能,也认识了更多的天才妈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一起打造出一个庞大的、由优秀妇女组成的居家就业创业、脱贫带富、具有艺术修养、有追求的新时代巧媳妇‘绣娘’团队,为助力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社会发展贡献巾帼力量。”张留凤感叹道。
论及成功之道,张留凤提得最多的便是“研发精神”。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机遇也是,唯有贴近时代的脉搏,才能保持生命力。
手工汴绣的创新目前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她期望在科技加持下,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让汴绣活出时代感。
“第一个5年,我们重新定义了手工汴绣,让汴绣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第二个5年,我们着重塑造品牌、锻造队伍;第三个5年,也就是现在,则是要紧跟数字化浪潮,以汴绣产业为切入口,逐步赋能整个中国手工刺绣产业的传承、发展和进步。”张留凤说得坚决而自信。
手工刺绣作品的雷同性比较高,针对这个现象,张留凤和团队吸纳建立了近5000种刺绣的数据库,通过浏览量、下单量、咨询量等大数据,来甄别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我们每年还会借鉴国际的流行色彩、流行款式与风格,对数据库进行一定比例的创新和淘汰,从而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来指导生产,让汴绣在潮流中保持活力。比如2019年流行色灰白黑,我们刺绣的作品更偏向于简约风;2020年博物馆文创出圈,风格偏向历史传统名画的古朴色调,我们就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图样。”张留凤介绍道。
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到手工刺绣的历史渊源,张留凤团队打造了一个元宇宙虚拟场景的博物馆,让大家用“科技的眼睛”去穿越、去审视,唐、宋、元、明、清等时代中,中国手工刺绣的历史角色。
为了让产品本身会“讲话”,张留凤团队还研发了区块链溯源系统:“我们给每个手工刺绣作品都做了一块芯片。当手机靠近时就会自动弹出相关信息,包含汴绣的历史渊源、工艺技巧、绣娘背后的故事等等。同时也保证了让消费者买到一款真正的纯手工、有价值、有故事的汴绣作品。”
在手工技艺的提升上,也是张留凤特别重视的数字化版块:“不止汴绣,这其实是中国手工刺绣2000年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痛点。我们用上云的方式来解决手工刺绣的教学问题,以及手工刺绣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度的管理的问题。目前正在做1.0版本的内部尝试,后续会不断升级并大面积的免费推广,从而推动整个中国手工刺绣的行业发展。”
如果说,在张留凤为她的汴绣事业奋斗的这十二年中,我们记住了什么?
我们想,是她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的大大能量,是每一位有梦想的绣娘闪闪发光的双眼、努力奋斗的身影,更是独⽴、⾃信、勇敢的⼥性力量。
时光漫漫,愿我们的每一位天才妈妈,每一位手工艺女性,都能在非遗传承的事业上有收获、有成长,有价值、有希望!
Q:您是怎么看待“天才妈妈”这个称谓的?
张留凤:我觉得两个概念。第一个是“天才妈妈”这个名字,我挺欣赏和喜欢的,因为每个女性她的角色一旦变成妈妈之后,就会变得不一样。然后第二个呢,就是我希望能利用天才妈妈这个平台,来帮助更多想成功、有梦想的妈妈们,放大她们的梦想,在一个共同成长的群体中,让优秀的女性变得更优秀,进而影响下一代、影响到她们身边更多的人,我觉得这是作为“天才妈妈”最大的价值。
Q:在借助互联网工具传承非遗上,能否给其他天才妈妈们一些建议?
张留凤:其实我本人一开始对互联网也没有那么专业,只是知道互联网是获客的一种渠道,更是迅速在空白市场建立品牌的一个渠道,所以我们创业之初就着手在互联网做布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总体来说,一切动作的出发点都要基于洞察客户的诉求、解决客户的痛点,并据此找到精准的传播模式。比如对于有礼品需求的群体,我们发现会出现礼品同质化很强、没有特点、缺乏了心意的痛点。我们针对这一痛点设计研发了融入河南特色民俗的文创汴绣礼品,同时在这一群体聚集比较多的媒体平台,比如今日头条,或者浏览量较高的军事、经济类的网站做产品的精准推广。这算是我们做互联网这一块的手段和经验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注: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