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古至今,非遗与女性之间的链接密不可分,生为女性,自豪于世,她们是非遗传承的守护者。她们彼此之间,是母女亦是师徒。传统技艺的美,幻化成一根神奇的、可触摸的纽带,关于非遗传承,将女儿和妈妈紧紧联系在一起。
女儿们从小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将情感、见闻和感受幻化成图案,或染、或绣、或画、或雕刻编织进非遗手工艺作品之中,也暗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转向那些为了非遗传承与创新,而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代际传承女性,向非遗传承人中这股充满才华与生命力、坚强乐观的“她力量”致敬。
01 凯里苗绣
传承,是永远保持向上的热忱
|
刘英 贵州凯里苗绣梦想工坊带头人 |
繁复而精妙的绣片是苗族人对大自然的艺术再现,也是苗族女性表达思想的天然媒介,很多人爱上苗绣就是从第一眼看到精美的绣片开始,刘英如是。
作为地地道道的苗家姑娘,刘英打小就对苗绣充满了热爱。从跋山涉水保护老绣片到拆解、融合古老纹样,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从创新使用各种新型材料改良苗绣服饰,到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性的苗绣产品……传承路上的刘英一路浩浩荡荡、勇于担当,带领家乡的姐妹们一同靠苗绣致富,也将苗绣推向了世界。
在刘英畅游苗绣江湖的同时,冥冥之中也感染着身边的人,其中之一就是刘英的女儿潘晓慧:“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想要接班,我就担心她是看我太累了想要帮忙,因为手艺传承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沉下心去做的一件事。后来她说虽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喜欢苗绣本身,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传承人,现在她就来接力……这些话让我太感动了,就觉得女儿长大了、有担当了,很高兴。”
那一天,成为了刘英母女生命中不可复制的一天;那一天,苗绣传承的接力棒有了新一辈的接棒人。
|
潘晓慧 贵州凯里苗绣梦想工坊骨干 |
作为名副其实的“匠二代”,潘晓慧自孩提时便与这些传承千年的非遗手工艺相伴相生。她说,自记事起,就每天看着身边的大人们挽着一个小小竹筐和一本书,竹筐里装着传统服饰的刺绣片,书里夹着五颜六色的丝线,聚在一起唱歌聊天、飞针走线。
耳濡目染下,潘晓慧总爱学着“戳”几下,渐渐地愈发喜爱苗绣,以至于还没毕业时就决定了要和身为非遗传承人的妈妈一起传承苗绣。
目前,潘晓慧负责工坊的日常管理和培训板块的工作,也坦言真正接触下来才发现非遗传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需要多加学习。但困难不曾磨灭她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她传承的信念。她说,我们这一辈是最有潜力的一辈,既有长辈积累的资源和技术,也有年轻一代的电商、跨界、直播等新玩法,一定能闯出一条产业新路子。
传承与发展并不矛盾,在这帮充满热忱的年轻人的手里,未来的苗绣一定能够呈现给世人两种不同的形态。
02 丹寨蜡染
传承,是一种瑰丽热烈的生命状态
|
杨而报浪 贵州丹寨蜡染梦想工坊带头人 |
杨而报浪12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蜡染,习得了一身好手艺。那时的她并不了解学会蜡染意味着什么,只依稀知道在古朴的农村传统下,如果女孩子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本领连出嫁都是件难事。直到自己也当了母亲,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成长,杨而报浪开始把制作蜡染当成一份事业。
一路磕磕绊绊、一路坚定不移,现在的杨而报浪成为了天才妈妈贵州丹寨蜡染梦想工坊的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寨子里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到蜡染的制作中并从中受益。对于现下工坊里的妈妈们来说,蜡染不止是她们对祖先文化的传承,更是她们当下生活的勇气、致富的信心。
工坊里的妈妈们当下的生命状态都被完整的印刻到笔下的蜡染作品中,瑰丽而热烈。然而,却少有年轻人愿意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为此,杨而报浪特意将自己完成学业的女儿张晓丹叫回来一起传承蜡染。
“她受过教育,更懂得当下的市场,也能树立一个榜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杨而报浪说道,“现在做蜡染的大多是40到60多岁的苗族姐妹,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普通话都不会说,没有年轻一代加入的话,很难将蜡染永久的传承下去。”
|
张晓丹 贵州丹寨蜡染梦想工坊骨干 |
张晓丹最早接触蜡染,还是在四五岁的年景。那是一个傍晚,外婆用土碗在柴火堆上融着蜡,夕阳与火光交相辉映,成为了她记忆中最温暖的场景。
张晓丹第一件和蜡染有关的物件,是母亲在苗族爬坡节为她准备的苗衣:“我一直记得那件衣服,颜色很漂亮,阿妈还特意给我梳了好看的头发、戴上苗族头饰,穿上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和朋友们一起跳舞唱歌了。”
于张晓丹来说,蜡染虽不是常用之物,但一旦注入了情感就变得有份量,压在心底,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所以当母亲提出加入工坊的邀请时,她欣然答应。拥有醇熟手艺的妈妈们主要负责生产,张晓丹就负责工坊的外部对接、销售以及现代化创新纹样类的工作。
面对未来,张晓丹坚定而明朗:“只要有可能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承担起非遗传承的责任,让蜡染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让我们的手艺走到更广阔的地方。”
03 北川羌绣
传承,是“守正”里的不断创新
|
陈云珍 四川北川羌绣梦想工坊带头人 |
打从有记忆起,陈云珍就特别痴迷羌绣,甚至走路、吃饭、放羊的时候,都在思考图案的构思、色彩的搭配。从9岁开始,母亲便教陈云珍学羌绣,慢慢地掌握了挑针、十字针、扎针、平针、直针、撇针、串针、链子针等全部针法,成为了一位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羌绣能手,能绘、能画、能剪、能裁、能织、能绣。
如今,陈云珍诸多荣誉加身: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羌绣传统刺绣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绵阳市练兵比武技能大赛羌绣技能比赛手绣制作工第一名,被授予“绵阳市十大岗位能手”、“羌山英才”骨干人才……种种荣光,皆是对陈云珍过硬的非遗手工艺技艺和羌绣产业带头人最好的认可。
在带动更多当地女性共同传承发展羌绣技艺和产业的同时,陈云珍也一直在努力培养自己的女儿们,想让她们早一点学会技艺,用心把非遗传承这件事情做好,赋予羌绣发展全新的思路和活力。
2019年左右,陈云珍把大学毕业在外工作的一对女儿叫回北川。女儿们的加入,为羌绣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打开了陈云珍的思路,要将时尚元素融入羌绣当中,让更多的人接触羌绣、喜爱羌绣。
|
杨红莉、陈昌敏 四川北川羌绣梦想工坊骨干 |
对于加入工坊这件事,两姐妹一致认为非常有意义,不仅可以让更多的羌族妇女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挣着钱,还能延续祖祖辈辈的民族文化,担起非遗传承的使命。
性格外向的姐姐杨红莉负责商务对接、宣传等工作;妹妹陈昌敏现在是团队的“技术指导”和“设计总监”。母女三人带领工坊对传统羌绣从颜色搭配、图案创新、产品升级3个维度进行了改进,尝试着把更多的时尚元素和应用场景融入其中。
在母女三人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羌绣也开始“潮”了起来,除了衣服、腰带、鞋帽等日常衣物,还把羌绣元素广泛用于饰品、文具、箱包等,以及更多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
姐妹俩还希望创建一个羌绣品牌,把羌绣与科技、羌绣与旅游、羌绣与农产品相结合,让羌绣融入日常生活,让羌绣与更多国际化品牌合作,创作更多有趣、有意义的作品,让大家能在各种各样的羌绣元素里,感受羌绣的美和羌族人的热情。
04 丰宁布糊画
传承,是永不言弃的持之以恒
|
刘海艳 河北丰宁布糊画梦想工坊带头人 |
布糊画蕴含着一代代手艺人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师承滕老先生的刘海艳是布糊画第四代传承人(滕老先生大弟子),从最初结缘布糊画至今已有三十余载,始终充满热爱与坚持,从未想过放弃。
从技艺上的不断创新到市场形态的不断探索,多年来,布糊画在刘海艳的手里逐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从一份爱好变成了她不愿推卸的责任。就像当初滕老将毕生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一样,刘海艳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技艺培训班,将自己多年来的心得经验,教授给新一代人。
对于女儿的加入,是远超乎刘海艳计划的惊喜:“从小会教她一些布糊画技巧,但并没有刻意去培养,算是成长过程中的‘顺其自然’。女儿长大后,我在创作时,她偶尔也会给到一些意见,而且很中肯,慢慢地就带着她一起传承非遗了。我也一直给她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到更好,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持之以恒。”
|
吴嘉宝 河北丰宁布糊画梦想工坊骨干 |
论及与布糊画的结缘,还要追溯到小学时的一项手工作业。当时正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欢欢成为首选,妈妈带着吴嘉宝用布糊画的工艺来制作福娃。
“妈妈帮我绘制分解图,再帮我下料,叮嘱些小细节后就让我自由发挥,大脑里不停循环从小看到大的操作步骤,做出来的零部件虽说大体形状没问题,但各种棱棱角角、线条不流畅。妈妈稍加修饰,福娃的每个部位瞬间变得活灵活现,最后还被选为优秀作品陈列在班里。这件处女作现在不知道身在何方,但这份成就感对我影响特别大。”吴嘉宝回忆道。
布糊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名词,变成了生动的福娃、一朵朵花、一片片叶,也成了影响她人生决则的重要一笔。2018年,大城市的疲惫让吴嘉宝选择回到老家,曾经深种的布糊画情愫,成为了为之奋斗的动力。
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吴嘉宝主动承担起工坊新媒体运营、作品创新等事务。谈及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吴嘉宝道不尽的感激:“感谢母亲给我生命,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还传授我这么可贵的非遗手艺。希望尽自己一生来传承我们的布糊画,未来我们将结合当代元素创作更多新品,让大家耳目一新的同时唤起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
05 赤水竹艺
传承,是靠本事赢得未来
|
卢华英 贵州赤水竹编梦想工坊带头人 |
卢华英出生在浙江东阳的手工艺世家,将父亲的雕刻技艺、母亲的竹编技艺完好地传承了下来。上世纪90年代,卢华英带着一身手工技艺嫁到了贵州赤水,与赤水竹结下了不解情缘。
为了做好赤水竹雕、竹编,卢华英甚至多次放弃了回乡的机会:“一个新行业它必须要有带头人来做。当时没有其他带头人,如果我走了的话,衰败了很可惜。”
创业的路上,一路艰难险阻重重,但都被卢华英一一攻克。一竿翠竹、一双巧手、一份富足,成就了如今的赤水竹艺产业,创造出源源不断的产业活力。
谈及女儿田雅嘉的加入,卢华英坦言早先并没有让她接力的计划,她深知非遗传承路上的付出与辛苦,只想让她好好读书,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殊不知,母亲对竹艺的喜爱与坚持,早已深深影响了女儿,将这份“翠绿的雅致”印刻在了她的心中。
|
田雅嘉 贵州赤水竹编梦想工坊骨干 |
田雅嘉说自己从小喜欢做手工,小时候会在妈妈旁边帮忙打下手,有的地方老是弄不好,可是母亲一两下就弄好了,心中很佩服,觉得母亲是万能的,一直想成为像母亲一样厉害的人。
大学一毕业,田雅嘉就走进了竹艺行业、加入了工坊,专心致志地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学习深造。2023年,田雅嘉的竹雕、竹编作品获得了1个全国金奖、2个省级银奖、1个省级的铜奖和优秀奖。
田雅嘉最擅长留青竹刻和平面竹编,在工坊中主要负责设计开发产品和培训板块,开发有潜质的年轻市场。
她认为,手工艺品是艺术和文化的衍生,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年轻人必须沉下心来,把祖上传承下来的手艺掌握好的同时,还要跟着社会潮流去走、去创新,让非遗不仅仅只是展示在柜子里的作品,要让非遗活过来、走进我们生活中,从而带动周边的农户共同致富,这是作为“匠二代”的不二使命。
天才妈妈们作为传承者,朴素而瑰丽、热烈而动人。她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好的非遗手工艺,不断向善、向美、向真追求,同时抚慰人心。
“她力量”到底是什么,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靠双手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