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初期,刘桂仙在北京开办悦宾饭馆,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家个体餐馆。自此,“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悦宾”也因此在时代变迁的历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
刘桂仙(1934-2015),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饭馆的创始人(图中站立者为刘桂仙) |
43年前的一天,北京东城区翠花胡同里突然排起了长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饭馆开业了。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43年后的今天,“悦宾”仍然在忙碌地接待着八方食客。慕名而来的食客经常可以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女子在店里招呼着熟客,她就是郭华,昔日店主刘桂仙的孙女。
郭华从小在悦宾饭馆内长大,“刚会走路,我就被‘圈’在柜台里。后来能满饭馆跑了,经常有来吃饭的叔叔阿姨从自己桌上夹口菜塞进我嘴里。上学后,周末我经常在后厨帮助摘菜、剥虾。2015年年初,我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经营悦宾饭馆的重任。”
郭华经常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从中感受到长辈创业的艰辛,因此她愈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不遗余力
灰墙红门的悦宾饭馆看似与其他庭院住宅别无二致,而它却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个体餐馆的“发源地”。如今,个体餐馆几乎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但在40多年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情况却并非如此。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百废待兴,诸多社会变化让很多人产生了紧张感和不适感,因此他们不急于开业,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然而,刘桂仙却敢为人先,决定开一家餐馆。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为什么像刘桂仙这样一位中年妇女竟有勇气开办个体餐馆。而对于熟悉她的人来说,她18岁时就从老家河北省肃宁县来到北京,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她的决定并不令人惊讶。
1980年,刘桂仙和丈夫郭培基要抚养四儿一女,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刘桂仙想,她和丈夫会做一手好菜,为什么不自己开一个小饭馆呢?她开饭馆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赚钱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1980年的秋天,性格直爽的刘桂仙辞去了国家环保总局某研究所的“铁饭碗”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新的个体事业中。她去北京市东城区工商局办理了营业执照。
1980年9月30日,刘桂仙的悦宾饭馆开张了。当时北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国营食堂。随着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成立的消息传开,悦宾饭馆的知名度日盛。几个月后,中国逐渐出现了众多民营企业。
品尝“第一家”的味道
那个年头,北京开了一家私营饭馆,在国内外都是爆炸性的新闻。饭馆开业之初,仅刘桂仙夫妻俩接待的各国记者就有百余人。70多位大使馆的外国友人前来悦宾饭馆品尝“第一家”的味道。
由于生意兴隆,悦宾饭馆无法容纳所有的顾客。 1992年,刘桂仙和老伴在离老店不远的地方开了“悦宾”的姊妹店—悦仙饭馆。虽然“悦宾”和“悦仙”都地处胡同里,但这两家饭馆却依然很受欢迎,拥有很多从开业起就过来吃饭的老主顾。“奶奶对于我们经营饭馆的后人一直高标准、严要求,多次强调我们必须延续她创店时对菜肴用料、做工、加工等方面的严格要求。每当老顾客对我说‘你这道菜跟我过去吃的是一个味儿’时,我就觉得这是对于我们第三代经营者的褒奖。”郭华回忆道。她说,“奶奶经常感慨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她和爷爷可以靠着自己的好手艺来改变生活。全国人民从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中受益,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
悦宾饭馆 |
“胡同老店”的传承
43年前,悦宾饭馆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个体工商户饭馆;43年后,悦宾饭馆再创第一——领取了全国第一张直接变更经营者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2022年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当天下午,悦宾饭馆第三代经营者郭华领到了写着自己名字的营业执照,在法律上完成了家族经营权的交接。
“《条例》对于我们个体户来说意义重大。”郭华说,按照此前的规定,变更经营者时,必须先注销营业执照,于是“悦宾”这家老饭馆的历史就会“归零”。“现在我们个体户可以像公司一样变更经营者的名字,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饭馆可以真正得以传承和延续了!”郭华深深地感觉到个体工商户的地位越来越高了。她颇为振奋地说,“现在,我们个体工商户可以像公司一样去竞标,向银行申请贷款。”
面对未来,郭华表现得很有信心和底气。她相信“悦宾”的明天会更好。郭华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下馆子’都追求绿色健康、少油少盐,我们也会在保留传统菜品的基础上,尝试研发一些新菜品。”
|
刘桂仙的孙女郭华 |
文 / 顾文同
图 /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