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日历》成为“网红”到《国家宝藏》“出圈”……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时代光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思考和建议。
古籍中的记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看不懂的文字,如何让读者了解并喜爱?陈红彦委员认为创新传播路径,丰富传播方式,从而让读者产生兴趣很重要。
近年来,她和同事们一起推动把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内容转化为精彩的展览、丰富的出版物、生动的视听作品。举办《永乐大典》展览,将其编成故事、制作成音频节目,展览部还组织了沉浸式表演。通过游戏、网文撰写,展览等形式,让枯燥的甲骨文变得生动有趣。和出版社合作,把记载有药食同源内容的《食物本草》变成老百姓能看懂的文字推出……这些精妙的创新形式吸引了中外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其中甲骨文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已经有了影像展示内容,以甲骨文为元素联合社会上其他机构开发的公益推广游戏、文学创作等,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超过2亿读者点击浏览。
国家图书馆和煤矿文工团联手挖掘古籍中的古曲进行再创作,让古籍可听,让古曲可观,一经推出便收到积极的反馈。其中《诗经》《木兰辞》《满江红》《高山流水》等节目在国内演出引发强烈共鸣,2023年,节目到俄罗斯演出,获得了热烈响应,成为传播给世界的中国好故事、中国好声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着我们的思想、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陈红彦委员建议,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尤其是加强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让“活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解琳
供图:受访者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