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西安易俗社隐身于西安钟楼旁边案板街一隅,生旦净末丑,秦人秦声秦韵,一板一眼,嘈嘈切切,演尽人生百味,唱尽世间沧桑。
多年来,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惠敏莉和同事们以蓝天作幕布,大地作舞台,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近百个城市,惠及观众千万余人,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作用,让戏曲回归本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惠及百姓,成风化人。
把戏台搭建到人民群众之中
从艺40年,惠敏莉始终在秦腔的舞台上耕耘初心,一心想要把好剧目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父老乡亲的心窝窝里。
在父亲的熏陶下,惠敏莉自幼便对秦腔产生了浓厚兴趣,5岁便能学唱《三滴血》中的《虎口缘》,在乡广播站播放时,得到乡亲们的一片赞誉。
“18岁那年,踏入易俗社小院时的情景,至今难忘,因为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秦腔殿堂。”惠敏莉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有幸成为易俗社的演员我激动极了。”久久凝望着“移风易俗”的题匾,她决心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艺术家。
多年来,惠敏莉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她被推选为易俗社业务副社长,2009年成为易俗社第十八任社长,是该社历史上目前唯一一位女掌门。
“秦腔创作来源于生活,一部经典剧目就是民间一部活的历史,它的传承离不开老百姓。”基于此,惠敏莉坚持人民艺术为人民的理念,牢牢扎根人民,服务基层,把戏台搭建到人民群众之中。
露天戏台,三九严寒冻到手脚发木,盛夏酷暑戏服湿透,这是惠敏莉和演员们这些年来的真实写照。
“母亲病危!”家人发来信息,而惠敏莉的“速归”已是几天之后。“母亲如果知道我是为捐助灾区而没能多陪她,她会理解我的,也会安息的。”惠敏莉红着眼睛说。
“党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惠敏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疫情期间,惠敏莉带领西安易俗社7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闻令而动,连续40余天下沉中海碧林湾和紫薇曲江意境两个小区……
多年来,惠敏莉与演员们,走到厂矿社区、田间地头,坚守在振兴秦腔艺术的阵地上,用艺术感染民众,让秦腔艺术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当好秦腔艺术守正创新“服务员”
“入了戏剧的行,就要端起戏剧的饭碗。” 惠敏莉常对年轻演员这样说,为的是让大家明白,这“饭碗”里盛的是艺,装的是德。
惠敏莉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舞台上,她是“战斗员”,身体力行地弘扬艺术,将秦腔唱到全世界;舞台下,她是“指挥员”,向年轻一代传授“艺精戏硬”的成长箴言;作为易俗社社长、秦腔界的旗帜,她当好秦腔艺术守正创新的“服务员”,带领易俗社昂扬迈出新时代的新步伐,为秦腔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每年春节及重大节日里,易俗社人都坚守在文艺岗位,在惠敏莉的带领下践行初心,为百姓们献上一场场精彩的秦腔大餐。
这些年,迎合观众的多元文化需求,惠敏莉积极开拓创新,在北京、西安多所高校开设秦腔公益讲堂,在易俗社开设“易俗社大讲堂”,讲述秦腔之美。同时,惠敏莉还积极推动秦腔“走出去”,在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18年起,惠敏莉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多次提交议案,呼吁政府立法来保护秦腔剧种。2022年1月1日起,惠敏莉参与制定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出台,为秦腔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律层面的硬支撑。
“我将在文化传承发展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让秦腔的未来更加璀璨。”惠敏莉坚定地说。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