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婉菁是江西省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绣活(夏布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她深耕一线数十年,身体力行传承和传播夏布绣技艺。“我认为夏布绣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夏布绣,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夏布以天然苎麻纤维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手工织造而成,因其凉爽透气常被用作夏季服饰用料,所以被先民常称为夏布。江西省新余市有悠久的种植苎麻、织造夏布的历史,孕育和成长于新余的传统夏布绣以夏布为绣地,是江西独有的特色绣种。2014年,江西省新余市申报的民间绣活(夏布绣)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自幼随祖辈学习刺绣,多年来潜心深研刺绣技艺,研修绘画的原理,“以麻为纸、以针作笔、以线代墨”,不断改良绣地品质、创新刺绣针法,将有着千年历史的民间“麻布刺绣”升华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地域风格的夏布艺术刺绣,成为江西的代表性绣种。在张小红的团队中,最特别的一位“绣娘”就是她的儿媳吴婉菁。
筑梦:只想为夏布绣做点事
1987年出生的吴婉菁从小就喜欢画画,立志考入美术类院校深造学习。2009年,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后,她回到家乡进入银行工作,但始终放不下心中的梦想,希望继续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直到与其丈夫相识、相知、相恋。“与夏布绣结缘主要是因为我丈夫,最开始是他偶尔带我出去参加展览、比赛,后来在他有意和无意的影响下,我越来越喜欢夏布绣。”成为一家人之后,婆婆张小红对夏布绣倾尽所有毫无保留的热爱之情,用实际行动践行“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理念,更是深深地触动了吴婉菁。“我婆婆将传承夏布绣的梦想变为事业,同时为有梦想和对夏布绣有热情的人们搭建了一个舞台,这种耳濡目染让我对夏布绣的传承事业充满了敬仰和向往。我随她去下乡收购绣品,支持她筹建夏布绣博物馆。我觉得自己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应该也能够赋能这个行业,所以决定全身心地投身其中。加上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逐步深入,义无反顾地追逐夏布绣发展之路也成了我最幸福的抉择。”
放弃一个稳定的工作,投入一个发展性不确定的工作,不仅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底气与热爱。刚开始,吴婉菁在工作之余学习夏布绣,并帮忙打理绣坊的事务,然而难免 会有两边工作无法兼顾的时候。为了全心投入夏布绣的保护与传承,2014年,吴婉菁克服了压力、说服了家人,毅然辞去银行的工作,专心从事夏布绣事业。
为了更好地坚守“传承梦”,吴婉菁练就了“针”功夫。在张小红的悉心指导下,她熟练掌握了夏布绣的技法,随着对夏布绣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她的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越来越强烈。吴婉菁经常到艺术院校、资深夏布绣大师那里学习和请教,并结合自己的美术修养和绘画原理研究,在不断精进夏布绣技艺的同时,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将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生活,并不断挖掘跨界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夏布绣是夏布艺术和刺绣艺术融合的载体,也是祖辈代代相承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 智慧和实践经验,是夏布上舞动的艺术。传统的夏布绣艺术作品多以花鸟、山水等国画形式的作品为主要题材,以观赏的形式呈现,并作为空间展示或收藏。为了展现传统工艺在当下的生活之美,寻找非遗传承与时代融合的更多可能性,作为一名夏布绣的非遗传承人,我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制作一些能够更加亲近生活的夏布绣实用品,寻找传统工艺和 其他工艺跨界融合的桥梁和载体。”
《小日子》家具系列作品是吴婉菁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夏布绣与家具、灯饰设计相融合的创新成果。题材借用画家圃生的原创绘画,刺绣的工艺主要运用夏布绣的代表针法—透底虚实针,这种针法使得优美的线迹与夏布天然的肌理自然融合。“这套作品整体设计和展示的是我所向往和憧憬的生活画面,一盏落地灯,一张舒适的靠椅,有喜欢的人或事陪伴,欣赏着自己喜欢的音乐,阅读着自己喜欢的书,感叹着自己惬意的小日子……”
《夏语新城》托特包系列作品是传统工艺走入现代生活的代表性设计。作品的题材精选新余仙女湖、井冈朝晖、井冈杜鹃等代表江西的文化元素,用指尖的一针一线化作柔美的话语,在手工夏布上谱写江西这片热土的故事,并通过时尚且实用的提包形式作为载体,对故事进行完美呈现。今年4月,带着热销的夏布绣时尚产品,吴婉菁再次参加了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夏布绣在博览会上获得了广泛关注。
逐梦:当好巾帼“守艺人”
深耕夏布绣保护和传承一线数十年,吴婉菁对这份事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夏布绣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确实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技艺传承的难度大,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并确保他们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这门技艺是一个挑战;同时还面临市场需求与现代化的挑战,比如如何在保持夏布绣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在将夏布绣进行‘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
为此,吴婉菁带领团队做了很多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工作:开发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夏布绣箱包、家具、家居用品等500多种夏布绣文创品,让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尝试以直播的方式开展夏布绣教学等线上推广活动,通过与观众的交流和直播大数据分析,研发更符合线上推广和群众生活需求的产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赋予夏布绣 更有市场影响力和艺术生命力的传播途径;通过“非遗+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相融合,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吴婉菁说:“一方面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夏布绣,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将非遗产品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推动当 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夏布绣博物馆自2014年开馆至今,平均每年接待各类参观者3万人次;2023年我们与新余网红景区签订文旅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在景区内开展中小学生研 学实践活动,不仅起到消费创收的作用,还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这些年,为了培养和积聚人才力量,他们建立了涵盖各年龄层的培训体系,在夏布绣博物馆设立了南昌大学、江西师大等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与江西旅游商贸学院联合建设了“张小红技能大师工作室”,每月开展技艺培训等。“我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探索‘非遗+科技’融合,建立了江西历代民间刺绣和夏布绣艺术数据库,形成夏布绣形象识别数据库体系;不断探索夏布绣与数码产品、数字媒体的结合,继续在IP化、多元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开拓新的增长点……”谈到夏布绣的传承和发扬,吴婉菁滔滔不绝。多年来,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夏布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圆梦:讲好非遗传承故事
2018年,为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总局和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遇见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中国文化展”于6月1日在德国特里尔市开幕,作为江西主题展的地方文化产品之一,夏布绣在德国首次亮相,张小红、张素玲、吴婉菁创作的夏布绣《马克思肖像》在开幕式当天举行了捐赠仪式。 “为了能够用夏布绣这一特色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搭建起 两国之间的文化桥梁,我们除精心准备了20多件夏布绣艺术作品和衍生品外,还特意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一幅夏布绣《马克思肖像》,这幅作品已被特里尔城市博物馆永久收藏。”吴婉菁说,从没想过夏布绣作品有一天能够进入外国博物馆,这是他们莫大的骄傲和自豪。“入行的这 数十年,我的初心一直都是把夏布绣推广并传承下去。这 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也是所有关心、关注夏布绣的人 的共同梦想,我只是其中的一个‘逐梦者’,我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夏布绣、亲近夏布绣、喜爱夏布绣。”
作为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吴婉菁注重发挥自身所长,为广大妇女姐妹办实事。在夏布绣非遗传承实际工作中,她积极发挥江西省巾帼科技示范基地、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工作室的职能和作用,服务新余市渝水区“两纲”示范区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非遗传承新力量,为女大学 生搭建创业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我们引入‘HR应用管理技术’,激励行业人才发展,助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职称评定工作,其创新模式和实践成果在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全国冠军;帮助行业人才进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职称评定,培育了国 家级、省市级传承人和工美大师7名,工艺美术师20名。”吴婉菁说。
值得一提的是,吴婉菁将夏布绣的发扬传承同创业就业培训、传承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深入推进“送艺进社区、乡镇”活动,通过“一对一”技艺传授,鼓励和帮助特殊困难妇女用手艺创新创业、增收创富,追求美好生活。“我们与各级妇联、残联联合建设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等,开辟了待业妇女和残障人士实现用手艺创收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局面,多年来免费培训了3万余人次,带动地方就业创业2000余人。”吴婉菁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加强与妇联组织的合作,积极探索灵活就业“妈妈岗”,帮助更多妇女姐妹实现梦想。
吴婉菁和婆婆张小红都是全国三八红旗手,作为夏布绣非遗传承人,二人都有将夏布绣传承和发扬下去的坚定 决心和使命感。“我婆婆待我如己出,在夏布绣传承和创新 的过程中虽然两代人的思想观念难免会有不同,但我婆婆在对我提醒之余,赋予我更多的是支持,而在我的内心中,婆婆是一位‘就在身边’的榜样,也是这种榜样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感染了我—将夏布绣的传承作为使命,将夏布绣的发扬光大作为梦想,将荣誉作为责任,脚踏实地前进在笃定传承的道路上。”吴婉菁说。
文:姚瑶
摄影:马俨 顾勤清 李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