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位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种地、被多家媒体报道的河北姑娘吗?她就是“90后”新农人张宸。
张宸出生于河北省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大学毕业后,她返回家乡,加入父亲创办的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盐碱地特性,她推出了“ 特色种植+订单农业+项目带动+社会化服务+精深加工”的全链条创收模式,深掘盐碱地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张宸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河北省巾帼新农人”“沧州市十大新闻人物”“沧州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
从校园到农田
张宸对农业有特殊情感。读高中时,她经常去沧州市图书馆借阅农业类书籍。2009年她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成为农学“科班生”。2011年,张宸随大学老师赴东北调研,看到当地在土地流转、全面托管基础上,实行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带动当地农业迅速发展,张宸深受触动,随之有了在家乡尝试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的想法。在张宸提议下,她的父亲张文国牵头创办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张宸大学毕业后立刻回乡加入合作社,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
流转土地是张宸入职后的首要任务,可是本村只有四分之一的农户响应;她又跑去外村谈,最终从4个村流转到1.3万亩土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行“托管式”服务模式。张宸把握政策时机,向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推出“托管套餐”。她设定两套方案,一套方案是围绕播种、施肥进行的“小套餐”;另一套方案是囊括播种、施肥、打药、收割在内的“大套餐”。农户起初多选择“小套餐”试水,而随着托管“低投高入”的成效渐显,更多农户把土地交给张宸托管,选择“大套餐”的农户越来越多。沧县有5家享受中央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政策的服务组织,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将60%的资金用来补贴小农户,40%的资金补助给服务组织,张宸主动从后者中拿出5%交付村里,以“让利”的方式调动村委会协助合作社工作的积极性。如今,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托管7.3万亩土地,由合作社“接管”土地后,农户既省时省力,还能享受每亩最低600元的土地保障收益及其他经营性分红。值得一提的是,兴济镇有不少小伙子踊跃参军,其家庭缺乏劳动力,张宸和父亲多年以来免费帮扶他们种田,体现了基层农业人的家国情怀。
从校园到农田,从理论到实践,张宸得以近距离、多渠道摸索家乡土地的“脾气”,也不断地积累了经验。2013年,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国家1万多亩的土地深松项目,深松后的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地质量大大提升。2015年,沧州市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来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张宸学习了测试土配方并精准施肥的肥田方式,改良土壤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当然,张宸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2016年,她“跟风”种植50亩朝天椒,前期长势良好,临近收获却被一场霜冻“捂”在地里。从此,她推行小规模试种、数年“选拔”后再大面积种植的方案。
2015年8月沧州大旱 , 张宸承包的玉米地颗粒无收,直接损失高达三四百万元。张宸意识到,只有降低集约化农业的经营风验,才能保障农户的主体利益。她从一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那里了解到,有一款商业保险,可以赔付政策保险外的农产量损失,保护农户利益。当时,河北省没有此类险种,张宸又联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向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开设农业商业保险的建议。经多方努力,农业商业保险很快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当年,张宸流转的4000多亩地获得了政策险和商业险的“双支撑”。
科技惠农,省力种田
庄稼人尊重土地,也离不开科技助力。张宸记得,自己儿时看乡亲们干农活,端着盆徒手撒化肥,抡着锄头除草,她就曾梦想有一天能用“机器人”种地。年龄稍长,看到各农业频道播放大型机械收割庄稼的情景,张宸总是忍不住跟父母探讨一番。2016年,张宸成立宸福家庭农场,开始琢磨农机机械现代化的运用。
2017年,张宸在石家庄赵县举行的观摩会上第一次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会后她即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员建立了联系。不久,安装北斗导航卫星定位自动驾驶系统的利好政策扩展到沧县,张宸已经对该系统的适用条件、使用成本、预后效率等有了充分了解。她同父亲商量,陆续给合作社的播种机、施肥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安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辅助驾驶作业系统。除了持有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驾驶证,张宸又考取了无人机操作证。操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她爬上高高的驾驶位,挂挡、按键、点触屏幕一气呵成;待她跳下驾驶位,机器就能自行运作起来。播种机懂得规划作业路径并保持直线播种 ;打药机喷洒除草剂时能自动分辨苗和草 ;收割机收割玉米和秸秆粉碎同步完成……张宸一边体验北斗系统的“超能力”,一边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播种过程中,她发现地里的杂草或泥土偶尔会堵住下种口,于是为农机设备引入精量施肥播种监测系统,实现精准下粒和不下粒报警的“双效合一”。近两年,张宸还与沧州市科研机构合作,主导研发功能相对简单、价位相对便宜的北斗导航农业系统,且纳入农机补贴目录,普惠更多农民。
除了用“北斗”种地,张宸还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沧州师范学院等机构和高校合作,采用卫星扫描实时观测地块,精心把控包括前期作物面积、种类,中期苗情长势、施肥、灌溉及病虫害情况,乃至后期产量等在内的“全景地”。智慧农业的优势显而易见 :合作社现有流转土地1.07万亩,托管土地7.3万亩,有85%的日常生产实现自动化,生产科技化程度达到99%,每亩地成本降低30至40元,每亩地年产量增收约10%。虽然成绩喜人,但张宸还有更美好的“小心思”:希望以后研发出直接给机器“派单”的 APP,从“机械半自动化”跃升到“人在家中玩,机器田里忙”的境界。
齐心共富向未来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张宸看来,人心拧成一股绳,农事生产就能“事半功倍”,乡亲们就能“共富共赢”。
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农机具241台(套),聘有大量技术成熟的农机手。采用按天发放固定工资的管理方式时,张宸察觉到不少农机手只顾机械使用而忽略机械保养,导致农机磨损严重,折旧率大。一番琢磨后,她制订了农机手技术入股制度,即合作社机械设备和农机手技术各占50%股份,收益由合作社和农机手对半分配。技术“有价”且多劳多得,农机手们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具的故障率大大降低。有些个体农机手没有加入合作社,张宸就拿出部分托管土地作为他们的作业区,由其提供设备和服务,合作社给予补贴。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张宸擅长依照天气预报和节气规律提前作出预案 :日常打药、施肥需看准时机,防止无效或低效劳作 ;冬季农活少,正适合灌溉土地和收粮卖粮创收……统筹利用农事时间,不仅避免了“窝工”,更让大家觉得日常有事儿干,日子有奔头。
历史上的沧州盐碱地农产量低而效益有限,张宸却迎难而上挖掘“盐碱优势”2018年,她成立河北鹏沃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发展盐碱地良种培育和粮食深加工项目。在赵庄子村几百亩的流转土地上,张宸连续几年带领乡亲试种旱碱麦、开发杂粮种植。粮作物收获后投入特色农产品加工,相继建成原粮收储及加工基地2个,现代化绿色食品旱碱麦面粉、“鸡跳脚”玉米碴、面点生产线5条,年加工杂粮、杂豆达150万吨,开创了“鑫翰”农副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宸福农场”杂粮品牌、扶贫公益品牌、“鹏沃”小杂粮系列品牌等品牌商标,产品畅销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50多个城市。2023年,张宸流转的 1万多亩中低产盐碱地产出3700多万元产值的粮作物,与之相应的面粉加工、香油加工、面花深加工项目风生水起,麸皮、豆粕的加工剩余物又转促蛋鸡养殖……庞大的农业产业链条带动20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面花是河北沧州传统面食,有鸡、鱼、大象、葫芦等图案。以旱碱麦面粉为原料制成的面花,麦香浓郁、筋道十足。张宸参加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曾特意带了两袋旱碱麦面花到北京,为家乡特产作现场推介。面花制作中,除发面环节需要借助机械化生产外,其余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张宸创建的面花工坊成为村里妇女的致富平台。张宸说,面花制作是传统手艺,而通过自媒体、电商途径推介面花则是姐妹们创造社会价值的新业态。下一步,张宸计划安排员工前往电商基地实训,争取把线上销售做得更好。
从2020年起,张宸连续三年参加河北省高素质农民合作社骨干培训。每次培训结束,她都第一时间开展政策宣讲、技术咨询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农民。近年来,张宸还为黄骅、盐山、海兴等县市区的2万多亩盐碱地提供单环节或多环节作业服务,带动兄弟地区实现高效种田新气象。
张宸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在公司创建“青年团员乡村振兴实训基地”,积极吸纳人才。谈到未来 , 张宸郑重地说 : “今后我会带领更多的青年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文:雷晶晶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