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2003年神舟五号落地于此,成为中国人走向太空的起点,这也是年幼的我对航天最初的那一缕记忆;8年前我入职41所,青春与航天事业美丽邂逅,成为星辰大海征途中的那一朵浪花;今天我作为党员突击队队长在此受旗,以奉献和担当去照亮党旗最亮丽的那一抹红。”在今年航天科技四院41所的“七一”大会上,黄薇薇的深情讲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迎难而上闯出一片天
2016年,黄薇薇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怀揣航天报国理想进入41所,致力于固体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
初入职场,黄薇薇最大的感受是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态势,“入职前,以为是完成国家指令性任务,没想到竞争贯穿于工作的每个环节。”最初,黄薇薇对专业知识并不了解,面对各种数据时两眼一抹黑。为此,黄薇薇利用下班时间恶补基础知识,主动参与各类工程实践。同时,41所长期实行的“老中青结合”和“师带徒”模式,也让黄薇薇得以快速成长,迅速投入工作。
然而,现实的残酷给了她当头一棒,承担的首个项目第一次单项试验就失败了,这让黄薇薇备受打击。而最难忘的,是项目评审时专家毫不留情地质疑:“这个结构设计国外尚没有成功的经验,当前的竞争又这么紧迫,你们能成功吗?”面对越来越近的竞标试验节点,黄薇薇心中“逆反”的火苗熊熊燃烧:中国航天事业从来都是自己闯出来的,前辈们闯得,我们怎么闯不得?
憋着一口气,黄薇薇迎难而上,加班加点查阅国内外资料,周末还专门到北京向领域专家咨询请教。白天,黄薇薇到生产厂家跟产确认,晚上重新校核设计方案到凌晨。那段时间,双管齐下、两路并行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终于,黄薇薇成功拿出最优设计方案,保障了发动机20余次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以巨大优势获得竞标承研资格,该项技术也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竞标成功的那天晚上,黄薇薇在深夜独自围着工作楼一圈圈走着,秋风拂过脸庞,细细品味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很累,但真的很值得。”
让发动机“零失误”直冲云霄
随着专业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黄薇薇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得以进一步参与多个型号研制工作,也逐步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副总师等职务。
2022年4月,休完产假的黄薇薇刚回到岗位,一份竞标研制任务书又让她忙碌起来。但这次的难度远超以往印象——在5个月内拿出设计方案和竞标产品,仅有常规项目研制周期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设计方案必须一次成功、试验验证一次到位,不容失败不容反复。
作为技术负责人,接下来的每一天黄薇薇都扑在工作上,面对任务提出的产品恶劣使用环境,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她及团队在最短时间内一次性高标准完成设计方案论证,一次性高质量完成各项地面验证试验,最终按节点顺利完成产品交付,整个研制周期内零失误、零失败,产品结构质量较指标轻13%,支撑产品总体性能大幅提升。
在业余时间,黄薇薇喜欢看金庸的作品,十分向往武侠世界里迷人的大漠风光,但当黄薇薇带领团队奔赴靶场进行任务保障时,大漠就展现了它无情的一面。她穿梭在黄沙之中,见证着沙漠的日与夜,天际的风和沙。
试验漫长,有时一做就是一天,烈日暴晒下工作服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嘴里全是刮进来的细碎沙砾,皮肤早已是红一块黑一块,但她满心所想的却是自己精心呵护的“孩子”。在飞行试验前的最后一次讨论会上,黄薇薇坚定地说道:“我对发动机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熟悉,它的每个重要节点我都没有错过,它一定不辱使命!”当耀眼的火光拔地而起直刺苍穹,试验大厅屏幕上出现完美曲线,黄薇薇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150余天的苦心孤诣,终于不负这段艰难的旅程。
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黄薇薇所在的研究室党支部被大家亲切称为“红旗堡”。作为党支部书记,黄薇薇带领这座坚固的战斗堡垒聚焦使命职责,培育造就出一支能打胜仗的攻坚克难团队。
面对井喷式增长的竞标任务,黄薇薇立足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成立“竞标决胜党员突击队”,把党旗牢牢插在科研攻关第一线,将党建引领精准落实在型号任务最前沿。
为了考核关键技术,半年时间里,黄薇薇和党员突击队成员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为了核对关键数据,他们在试验台连续奋战两个深夜;为了抢时间节点,产品在哪儿人就到哪儿,不分黑夜白天;为了确认产品状态,一个月连续奔走十几座城市调研跟产……黄薇薇带领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青年团队,先后承担起数十个项目的研制竞标任务,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团队也先后荣获航天科技集团红旗党支部、航天科技集团金牌班组、陕西省创新工作室称号。
从南国到北疆,从春夏到秋冬,黄薇薇和同伴们冒严寒、战酷暑、伴风沙、忍孤寂,迎难而上倔强前行,只因初心不改。一次次试验的成功,一枚枚产品的腾空,述说着黄薇薇和同伴们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他们的奋斗不曾止步,他们的故事还将继续。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