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一直致力于陶瓷艺术设计创作和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她是景德镇30多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奉献者。她说:“若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就既要重视保护和传承陶瓷文化遗产,又要通过交流互鉴等方式推动陶瓷艺术创新发展,同时还要更好地以陶瓷艺术为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在创新中传承瓷韵匠心
“我在景德镇完成了我的学业,景德镇也成就了我终身的事业。在与景德镇共同成长的历程中,我深受陶瓷文化的滋养,从一名大学生,一步步地成长为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者与传播者。”张婧婧的话语中充满着对陶瓷艺术的热爱之情。
这些年,张婧婧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现代青花陶瓷艺术作品和现代陶艺作品,参与了国内外各种陶瓷、艺术类展览,获得了众多奖项。她的《御窑厂陶瓷微缩景观》采用陶瓷材料,生动复原了御窑厂的盛况,现置于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龙珠阁,而龙珠阁是印在瓷件底款上的景德镇城徽建筑。
张婧婧长期从事陶瓷文化国际交流工作,曾赴多国进行学术交流。一直以来,她用小写china讲述大写China的故事,以瓷为媒,以瓷会友,用陶瓷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她说:“陶瓷文化是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和纽带,因为陶瓷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很好的一种载体。”
基于教育工作者和陶瓷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张婧婧深有感悟地说:“中国传统的陶瓷技艺有着丰厚底蕴,但我们不能只‘沉醉’于传统,更重要的就是去寻找陶瓷的未来。创新,是景德镇未来发展的动力。”
张婧婧认为,在传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要摆脱思维定式,不断突破、完善、改良工艺技术。她倡导多元媒介的跨界运用,希望能够不断探索材料试验的边界。张婧婧以自己所擅长的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青花瓷举例:“青花绘画是以使用鸡头笔为传统,但有时应跳出传统。我会尝试使用油画笔等工具进行创作,也会利用一些特殊工具和材料制造一些新的肌理,从而赋予传统青花纹样现代色彩。”
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因瓷而立的景德 镇,有着近2000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景德镇不仅是全世界制瓷人的朝圣之地,还是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2019年8月,景德镇获批全国唯一文化类试验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其定位是“两地一中心”(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
张婧婧称,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名称中,可以看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各国的陶瓷艺术都是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跨界与融合中保持多样性。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角,增强陶瓷业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因地制宜地改造和提升传统陶瓷产业,不断开拓创新。同时,我们还应构建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延续陶瓷发展的文化脉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景德镇陶瓷文化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
张婧婧展示其创作的陶瓷艺术品。 |
推动景德镇全域申遗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考察调研时指出,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2024年新年伊始,景德镇出台实施《景德镇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年行动计划》,举全市之力加快申遗步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婧婧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景德镇全域申遗的建议,这也是她连续第三年为景德镇申遗工作建言献策。
“2022年,我提出了御窑厂遗址的申遗,2023年,进一步提出陶阳里区域的申遗,而今年,我以‘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为申报主体,提出景德镇全域申遗。”张婧婧表示,本次申遗将呈现景德镇延续千年、规模宏大的制瓷产业完整图景,阐释中国瓷业发展中积累的杰出智慧,申报范围在空间上覆盖“一镇三区”“一江三河”,从而使景德镇申遗实现由“点”到“面”的完整保护,最终形成从单个遗址到系列遗址,再到全域范围的申遗新格局。
“全域申遗,是为了讲好更宏大的景德镇故事。”张婧婧说道,“景德镇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在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发展史上,除了已经受到保护的遗址文物以外,像窑址、古码头、老街这些遗址点位共同构建了景德镇陶瓷行业发展的完整体系,它们都应该成为景德镇申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做好景德镇全域申遗工作,对景德镇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都有着重大意义。”张婧婧建议,从中央和国家层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结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工作,建设景德镇文物保护专区,创新景德镇文化遗产活化路径,开展建设古瓷片交易中心、文物商店、复烧历史窑口等工作,乘着景德镇全域申遗的东风,加快景德镇市文旅产业和陶瓷业态的创新步伐。
助力陶瓷教育国际化发展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大学,已吸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留学生。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说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做好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陶瓷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交流。她创立的“国际陶艺工作室”先后接待国外来访团组和驻场艺术家逾千人。
“景德镇本身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景德镇的各种窑瓷、工坊、艺术家,都是学生学习的宝库。”张婧婧介绍,除设置传统陶瓷课程外,学院还设置了书法、国画、茶艺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留学生在此学习、生活及探索,以深度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更能有效加速陶瓷文化“出海”,向世界讲好中国的陶瓷故事。
“我非常喜欢中国的陶瓷和茶文化,我想学好陶瓷,学好中文,学好中国文化,以后到家乡开陶瓷工作室或陶瓷购物中心卖陶瓷。”来自非洲喀麦隆的留学生马可琳说,她想把中国文化及中国陶瓷带回家乡。
张婧婧认为,留学生群体是促进中外陶瓷交流的重要途径,他们都带着对陶瓷文化的深切热爱,在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地方传播中国文化。有的留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洋景漂”,留在中国继续创业,有的回到自己的国家或去到其他国家,教授陶瓷课程或从事陶瓷方面的工作。他们像是一颗颗撒播文化的种子,助力陶瓷文化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实现了文化的深度交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景德镇有“景漂”3万多人,外籍“洋景漂”5000多人。景德镇的手工陶瓷技艺传承至今,这份手工陶瓷中有中国文化底蕴、手工艺人创作经历乃至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故事。在不远万里而来的“洋景漂”眼中,景德镇已成为他们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赋予了他们深沉而持久的创造力。
“到景德镇从事陶瓷工艺的外国人涵盖各种层次水平,有艺术家、爱好者、学做陶瓷的留学生。留学生一旦能做出作品就可以进入市场。年轻人有很多机会把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然后在景德镇定居下来。景德镇变得越来越包容且有活力。我认为这是目前景德镇最吸引年轻人、吸引外国人的地方。”张婧婧说。
打造中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大学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或地区50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并在海外多个国家建设了“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项目。
张婧婧认为,陶瓷作为在“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有着天然优势。她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海外陶瓷爱好者和艺术家到中国交流和学习,让他们看见中国陶瓷的文化遗迹和百年陶瓷工业遗存,在互相学习的同时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同时,她还鼓励更多骨干教师赴海外高校进修、访问、讲学或参加国际会议,扩大与国际学术界的全方位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
据张婧婧介绍,唐英是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因其丰富的制瓷专论、高超的制瓷技艺和崇高的制瓷精神而闻名于世,为景德镇的制瓷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以唐英的名字命名海外陶瓷文化中心,旨在以‘唐英精神’为引领,通过长短期实训课程、陶瓷艺术展览、陶瓷文化讲座、陶瓷制作体验等多种方式,助力推动中国陶瓷文化和陶瓷教育‘走出去’和‘请进来’,构筑中国陶瓷文化与世界交流对话的桥梁。”
目前,“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已成功落地阿联酋迪拜和意大利,并相继与海外多家高校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
“我们应该紧跟国际步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陶瓷为载体,通过举办陶瓷展览、瓷乐表演,展示制瓷技艺等中国传统文化。”今年两会,张婧婧建议将“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纳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向世界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通过在海外建设‘唐英瓷坊’,打开向世界展示中国陶瓷技艺和陶瓷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并逐渐爱上中国陶瓷文化,从而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张婧婧说。
|
张婧婧与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等外国艺术家们在一起。 |
文:王莎莎
图:受访者
摄影:崔立刚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