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9时10分,无氧攀登者何静成功登顶海拔8027米的希夏邦马峰,成为中国首位无氧登顶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者。何静说:“我热爱登山,之所以攀登希夏邦马峰,除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对第一位中国人登上该峰60周年的纪念。”多年来,何静通过不断的努力,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她的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气,更彰显了女性的坚韧与力量。
缘起热爱 拥抱天地
无氧攀登是指在登山过程中全程不使用辅助氧气,而8000米之上的低压低氧环境,对登山者的体能和意志考验极大。一旦决定了无氧攀登,就意味着攀登全程不能携带氧气,如果在中途任何一个环节吸了氧,就会被视为攀登无效。
8000米高峰、女性、无氧,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令人惊叹。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何静说,因为热爱。“85后”何静出生于陕西关中平原,18岁以前的她从未见过山。直到2006年,她第一次见到秦岭,震惊于它的壮丽与巍峨,看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探索的种子在那一刻埋下。何静说:“秦岭是我们的父亲山,沿途的景色、登顶后的欢畅和山顶的风景,能把疲惫感一扫而光。从此我爱上了登山,从休闲攀登到挑战雪山,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之后的几年,何静一直热衷于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她认为,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距离,而雪山是地球上海拔更高的地方,或许也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站在雪山山顶可以和已故的姥姥隔空对话。于是,2012年,在朋友的邀约下,何静来到了四川省阿坝州四姑娘山,开始了人生对雪山的第一次挑战。“接近顶峰时,看到霞光照在白茫茫的雪上,发出金色的光芒,那一刻我感觉人类是如此渺小,而天地是如此广阔,生活中的纠结和痛苦也被稀释了。”
“虽然在追求热爱的过程中也经历过痛苦,但是因为热爱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坚持,至于结果,交给时间。”从四川到甘肃、青海,再到新疆,国内大大小小的雪山何静几乎登了个遍。在她看来,每一次登上雪山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每次重新出发都有新的感悟。
最后一块拼图:希夏邦马
全世界一共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独立山峰,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在过去的七年中,何静先后成功无氧登顶了马纳斯鲁峰(2017年)、马卡鲁峰(2018年)、安纳普尔纳峰(2019年)、道拉吉里峰(2021年)、珠穆朗玛峰(2022年)、洛子峰(2022年)、乔戈里峰(2022年)、布洛阿特峰(2022年)、干城章嘉峰(2023年)、南迦帕尔巴特峰(2023年)、迦舒布鲁姆Ⅱ峰(2023年)、迦舒布鲁姆Ⅰ峰(2023年)以及卓奥友峰(2023年)。希夏邦马峰是何静集齐无氧攀登8000米级高峰“大满贯”的最后一站。
希夏邦马峰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是唯一一座完全位于中国境内的海拔8000米级的高峰。然而在不少登山界人士看来,攀登希夏邦马峰的危险性和难度系数,要比同类型8000米的高峰高出很多。
何静说,本次无氧攀登希夏邦马峰,首先最大的挑战就是来自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从10月2日一直到7日,营地几乎天天刮大风,风大得让人都无法站稳,甚至吹破了营地的几顶帐篷。”何静坦言,这是此前无氧攀登海拔8000米级高峰中从没有遇到过的情况。陡峭的地形也考验着攀登者的耐心与经验,通向希夏邦马峰山顶的是一条狭窄的山脊,稍不留意攀登者便可能面临万劫不复的境地。这就要求攀登者必须全神贯注,一步一个脚印。不使用辅助氧气更是用身体去挑战极限的一种方式。8000米高的地带,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三分之一,就连经验丰富、天赋异禀的夏尔巴人,在攀登8000米级山峰时,绝大多数仍要携带氧气瓶以辅助吸氧。人在极度缺氧时,就会处于嗜睡状态。何静说,在快要到达终点的那段时间里,她的身体和精神在打架,身体告诉她要睡觉,而精神告诉她不能睡,一睡就起不来了。“在登顶过程中感到疼痛难忍,头晕目眩,甚至举步维艰,每一步都迈得沉重,世界变得宁静,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
疲惫的身体、有些磨脚的鞋子、与有氧同行者的差距……这些都令何静处在崩溃的边缘。“我一想到这么多年的心路历程,眼泪都快出来了。”这时意志力起了关键作用。何静曾经做过一项基因测试,她的登山基因弱、先天爆发力弱……这些数据表明,她并非天赋异禀的登山者,她只是更努力也更愿意挑战自我。
最终,何静突破了极限,她在10月9日上午9时10分冲顶成功。放眼世界,她也是第三位无氧完成这一壮举的女性。在峰顶,何静依次展开准备好的国旗和小横幅,向祖国、家乡和亲人送上祝福。在此次无氧攀登希夏邦马峰的过程中,何静还帮助科研人员进行采样。目前,样品已交给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在她看来,这也是她攀登的意义所在。
激动之余,无限感恩。成功登顶后,何静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感恩朋友的相伴,感恩登山公司提供的帮助,感恩所有向导的不离不弃,感谢为我登山提供后勤的幕后英雄,感恩大家。”登山团队多则十余人,少则四五人,大家在登山中相互帮衬,是一个坚强的集体。攀登8000米以上的雪山时,险象环生。何静也曾失去了队友,眼睁睁看着队友产生高原反应,倒下后再没有起来,也有的队友遭遇雪崩后长眠在了雪山。在经历这些生离死别后,何静深感痛心,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何静更是意识到了陪伴亲人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当下生活的每分每秒,因此她会抽空多陪伴父母亲人。何静坦言,自己在登山过程中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为了亲人,她要确保每一次都能安然无恙地回来。在登山前,她自己也会科学评估,根据身体、天气、落石等各种因素决定是否攀登,而不是鲁莽行事。她说:“毫发无损地回来,才是真正的成功。”
“不以登顶为唯一目的,而是尽量享受攀登的过程。”基于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何静在无氧攀登前总是做足充分准备。“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多年来,何静坚持锻炼,平时骑自行车往返40公里上下班,午休时间,她背着17公斤重的石头爬50层的楼梯。周末,她通常安排越野跑,还会到秦岭登山,拉练体能,全方位提升身体素质。
心系雪山 十年情缘
从2012年开始攀登雪山,何静开始了一次接着一次的挑战。从四姑娘山起步,5000米、6000米,迈过慕士塔格这座7000米雪山的门槛,清冽的山风变得冷峻,空气越来越稀薄,终于到了挑战8000米雪山的时刻。
2016年10月4日,何静的第一座8000米雪山从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开始。这次的经历令何静产生了无氧攀登的念头。“当时我只用了一瓶氧气,别人都说,攀登8000米不使用氧气是不太可能的,我想我能不能尝试一下”。2017年9月25日,何静无氧登顶了第一座8000米级雪山—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峰。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登山是自己的爱好,同时也怕家人担心”,这一年何静29岁,她第一次走出国门。
2018年,何静成功无氧攀登海拔8463米的马卡鲁峰,由于马卡鲁峰的难度和气候都和珠穆朗玛峰比较接近,何静也坚定了未来挑战珠峰的决心。2021年4月,何静向珠峰进发。“那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且是我们西安的十四运(第十四届全运会),就想着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去庆祝。”可惜的是,由于何静到达珠峰大本营的时间比较晚,错过了冲顶的天气窗口期,最终登顶失败。之后的一天,何静在加德满都的大街上买了一张地图,独自徒步前往珠峰。再次看到珠峰的那一刻,何静再也不压抑了,对着这座巍峨的雪山,放声大哭。“看到珠峰的那一刻我想明白了,我就是为它而来的,我决定再给自己登上珠峰的机会,人如果连选择尝试的机会都放弃了,那就真的是失败了。”
在那段蛰伏的日子里,何静做了充分的体能储备,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跑一次半程马拉松。“如果这次失败了,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去亲近它了,因为我就要冷静地给自己一段时间思考,攀登对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2022年3月29日,何静从加德满都出发,抵达吉里(Jiri)镇,然后从吉里镇一路走到了珠峰大本营。这条路也是69年前,最先登上珠峰的丹增·诺尔盖和埃德蒙·希拉里走过的道路,何静将其看作“先驱之路”。5月14日,何静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首位无氧登顶珠峰的女性登山者,这也是何静接触雪山的第十个年头。
下山休整不到36个小时,领队告诉何静:5月20日又有一个好时机,也就是窗口期,可以登顶洛子峰。机会难得,经过客观评估后,何静毅然决定前往,并成功无氧登顶。何静突破了自己的体能极限,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登山季同时无氧登顶珠穆朗玛峰和洛子峰的世界纪录。
人生无界 攀登不息
“人生是不设限的,我越来越感恩生活中的一切。”当被问到未来是否还会继续登山时,何静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山是登不完的,不管是现实世界中的山峰,还是内心世界的山峰,我们都在一点点突破自我。”何静表示,自己还有许多计划,比如探索一些山峰的新路线、反季节攀登、从北坡再次登顶珠峰等等。
2025年是中国女性首次登顶珠峰50周年,何静打算再次登顶珠峰,以纪念她心中的潘多老师。“中国攀登史一路走到现在很艰难,我们不应该忘记每一位前辈。”何静说:“这代表了攀登精神的传承,先辈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灯塔,指引着我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我相信,中国未来会出现更多优秀的攀登者,会有更多的尝试和突破,我也想用我自己的经历,给予更多女性一些力量。”
来源:新华社 中国日报
文:张佳敏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