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婷,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油车桥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从大学生到新农人代表,从会计到“全能农机手”,“90后”刘惠婷一路奋进,她的身影活跃在家乡的田间地头。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碾米机等各种机械设备,每一台她都能熟练操作;十几年来,她坚守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
2012年,刘惠婷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去了一家培训机构做会计工作。那时的她像大多数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一样,怀揣梦想,每天穿梭在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流中……然而,这一年她的一个决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刘惠婷选择回到老家嘉兴桐乡濮院镇油车桥村,接过父亲经营的合作社,踏踏实实做起了农民,开始了乡村种地的生活。如今的她,皮肤有些黝黑,但眼神坚定,目光清澈,脸上绽放着自信的笑容。
返乡筑梦,走进田间地头
刘惠婷辞掉大城市工作回到农村,最初是因为父亲。当时,刘惠婷的父亲刚把油车桥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张罗起来,有上千亩水稻需要插秧机插秧。父亲一个人开插秧机很辛苦,劳累过度,两次住进重症病房。远在外地的刘惠婷放心不下父亲,而父亲也希望她能回来帮忙种田,于是她便毅然决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了家乡,接过父亲的农机合作社,开始了农机手生涯。
那时候的家乡,和很多地方的乡村一样,年轻人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缺少劳动力,即便是有少部分年轻人,也在附近的工厂打工,不愿意回村种地。村里很多老年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就像刘惠婷的父母一样,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知道粮食的重要和珍贵,认为守着土地才不会饿肚子。这份质朴的坚守,让刘惠婷经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土地回归其应有的珍贵价值,让乡村变成记忆中小时候的样子?
“闯出一番天地”的想法,让刘惠婷有些兴奋,她似乎找到了一个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儿时的刘惠婷经常跟着开拖拉机的父亲到处玩耍,原以为自己对农业的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有耳濡目染的“童子功”,自信满满的她却被现实给了一个下马威。
刘惠婷第一次开着收割机下农田,原本在地面上反复操作,感觉操作已是很熟练的收割机一到农田后就“不听话”了,原地不动,还“咔咔咔”直响。刘惠婷又急又害怕,担心这么贵重的机器被自己搞坏了,情急之下,给父亲打电话求助,好在经验丰富的父亲过来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刘惠婷跌跌撞撞地忙了一天,活儿没干多少,却弄得一身的泥水,很疲惫。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回乡创业的选择是不是错了!但转念一想,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低头,有什么事可以做成功呢?她暗自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于是,她调整心态,开始努力钻研,虚心向父亲、专家、书本,周围的农民求教,实现从会计专业到农业机械专业的跨度学习。
操作农机,在烂泥地里转弯打方向盘要用很大力气,刘惠婷在反复操作中双手磨出好几个老茧 ;高温天,顶着烈日下农田,脸晒得同学老师都差点认不出来 ;农忙时节,每天早上4时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休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手扶拖拉机到收割机,再到无人机……不出一年,刘惠婷便成了附近家喻户晓的专业农机手。几年后,她不仅会操作农机、修理农机,还自己动手改良农机。
扎根乡村,练就兴农本领
农村年轻人务农本来就少,女农机手更是稀奇,一开始村里也有不理解的,“一个女孩子放着好好的会不做,做什么农机手?”……但是刘惠婷却认为农业农村大有可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乡亲们对她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一开始合作社的很多农机操作工作,乡亲们都找刘惠婷的父亲或其他熟手来操作,现在,大家更愿意找刘惠婷,因为“这个姑娘干活儿仔细耐心!”。
2013年,刘惠婷被推选为油车桥村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那时候合作社的农机种类不是很多,当刘惠婷把合作社的几样农机操作熟练后,她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维修”。农机设备在农田工作,面对的环境复杂,机器损耗大,需要定期维护修理。于是,刘惠婷开始外出求学,参加各种农机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农村男性来学习农机操作和维修,而她是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也是为数不多的女性。
通过培训学习,刘惠婷一次次带回新的技术,同时心中对新农村如何发展,有了全新的理念,并决定付诸行动。她说 :“记忆中小时候种地,是很辛苦的劳动,父辈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还可能因为天气等因素,收成甚微,大家都知道种地辛苦,所以,都不愿意当农民,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出去后就不愿意回来的主要原因。”
在参加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刘惠婷除了学到新技术,她还了解、掌握了更多的农业知识与农业机械运用,并带回来先进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利用资源。她最大的想法就是把农民从辛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土地硕果丰收。刘惠婷做到了。
2017年,在她的带领下,濮院“田保姆”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帮助其他农业主体开展生产,提供代种、代管、代收等全方位农业服务,惠及数万农户,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不仅如此,刘惠婷还担任了濮院镇油车桥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承诺,成为乡亲们心中的“贴心人”。
2019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为期15天的培训,为她打开了更广的视野。刘惠婷利用去德国学到的技术,回国后采购了一台新式无人机,很快在第二年的农事中派上大用场。以给千亩稻田打农药为例,按传统办法操作,需要准备100米长的管线,4个人一组组团协作进行,每天能喷药50亩。用上无人机后,一天能喷药400亩,效率立竿见影。
刘惠婷一心扑在乡村振兴上,通过努力,秧苗长势旺、粮食增产,村民有了收入。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进一步探索“粮田全程托管”“全程机械化服务”等多种农机服务模式。她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让更多的乡亲成为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她和留守老人及其家人协商,把闲置土地流转,集中耕种、集中收获。村民们看着土地长出丰硕的果实,每天门口的田地里都日新月异,看着穿上了“绿油油的新装”的土地长势喜人,到了丰收时节,能有不错的收入,这是很多老人以前没有想到过的好日子。
乡亲们对刘惠婷从最初的不信任、不放心,到现在变成了最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人。
奋发前行,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
刘惠婷返乡十几年,不仅成功创建桐乡市规范化合作社,还获得了高级农机工证书,与工厂、高校教授合作改良农机,并在2021年申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多年来,她从一个“门外汉”进阶为“农机专家”,她不仅获得了个人的成长,还为乡村带来了变化,与乡亲们一起发展农业机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刘惠婷把从德国学习到的先进农业经验,以及参加省市级农业培训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她的推进下,油车桥村水稻耕收种机械化率达到100%,合作社由最初的7名社员、10多台机器,迅速发展为拥有110名社员,固定资产720万,以粮油全程机械化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
她还在耕田、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 等一系列环节引进各类农机,工作效率比以往提高了四五十倍……她利用技术和科技,将农民从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以“机器换人”,服务面积6万多亩,让农户受益。她还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为突破口,以土地规模流转为契机,探索多种农机服务模式,全程机械化服务覆盖1800亩、365户农户,带 动865人,提供就业岗位28个。
刘惠婷用她的行动和智慧,不仅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自己也收获了很多。她获得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百名最美巾帼新农人等荣誉。今年,刘惠婷又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这些荣誉都是对她取得成就的肯定和认可。
刘惠婷走在家乡的田野上,看着绿油油的稻田,风吹麦浪,望着从父辈那里传承过来的土地,目睹一粒粒种子经过播种到收获,这样的乡村,让她感到既熟悉又自豪……这是儿时记忆中的乡村,又是自己亲手打造的“田园风光”。
刘惠婷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大学生扎根家乡,有无限可能,大有作为。如今,最让刘惠婷感到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像当年的她一样,返回家乡,为新农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用所学知识改变自己的家乡,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
文:张俊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