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敏莉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荣誉的获得者,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国际和平艺术家,也是中华戏曲第一剧社—西安易俗社百年历史上唯一的女性“掌门人”。
40余年的舞台历练造就她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她成功塑造了诸多深入人心、端庄大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一名小演员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惠敏莉让秦腔艺术不断开枝散叶。在舞台上耕耘初心,用心血守护易俗社,她把传承发展大秦正声、让传统文化惠及当代的使命深深镌刻在骨子里。
艺海扬帆,剧坛新星
惠敏莉出生于人文圣地黄陵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其精神气质。她的父亲是一名秦腔忠实观众,5岁时,父亲就教她秦腔《三滴血·虎口缘》中“贾莲香”的唱段,一生戏曲情缘就此开启。
1982年,11岁的惠敏莉考入陕西省黄陵县戏剧学校,正式迈入秦腔的大门。13岁时,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观看了她的表演后,夸赞她是“陕西戏剧的希望”。肯定的话语给了学戏的少女莫大鼓励,更坚定了惠敏莉“要唱出个样样”的决心。1985年,惠敏莉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鲁艺),四年里她每天都比同学早起“练私功”,一刻不敢懈怠。她的突破势如破竹,从花旦、小旦到刀马旦、武旦,再到女扮男装,《夺锦楼》《花木兰》《桃李梅》等作品,她都演绎得游刃有余。
1989年,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惠敏莉考入秦腔殿堂—西安易俗社,鲁迅先生题赠的“古调独弹”四字和剧社“移风易俗”的宗旨,让她自知重任在肩,“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艺术家”之路才刚刚开始。在常警惕、肖若兰、全巧民、张詠华、姜云芳等戏曲名家的言传身教下,她对秦腔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1994年,惠敏莉主演秦腔折子戏《新断桥》,借助鲜见的表演技巧和人物造型,她将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给当时的秦腔舞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并荣获陕西省“易发杯”青年大赛综合大奖、探索奖、个人表演一等奖。自此,惠敏莉在秦腔界崭露头角。
2005年,惠敏莉被推选为易俗社业务副社长;2009年,她担任易俗社第18任社长。同年,在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角逐中,惠敏莉因在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中的角色塑造一举夺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此后,她又获得诸多全国戏剧大奖,一跃成为秦腔表演艺术的领军人物。
从艺40余年来,惠敏莉先后主演六十余部本戏、折子戏、戏曲电影、电视连续剧,包括传统剧目《三滴血》《火焰驹》等,新编剧目《柳河湾的新娘》《秦腔》《易俗社》《党的女儿》《织梦人》《昭君行》等,折子戏《柜中缘》《新断桥》《烤火》等;出版发行盒带、CD、VCD、DVD 专辑,个人演唱剧目达200余首。她还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戏曲电视连续剧《山里世界》《金碗钗》《狸猫换太子》《半个红月亮》,拍摄秦腔数字电影《寒窑记》《昭君行》,秦腔首部3D电影《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惠敏莉也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她在经年累月的演出中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片痴心,彰显“社魂”我演林梦芸》等20余篇文章,总结自己在舞台表演中的深刻感悟,还主编出版《中国戏曲典藏·百年易俗社》系列丛书10本,出版发行《三滴血》《双锦衣》等20部经典剧目音像制品。
惠敏莉认为,戏曲的“破圈”重点在于从多元创造的立场挖掘戏曲与社会群体的深度互动。她先后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50余所高等院校及艺术团体进行戏曲讲座,向年轻一代推介秦腔艺术;带领剧社人员积极开展秦腔的数字化传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秦腔表演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影响力,通过打造沉浸式秦腔夜游主题演出“易俗社·梨园夜”,开辟“戏曲 +”的传播新路径;对秦腔进行创新演绎,尝试将其与音乐、动漫等艺术形式融合,从而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近期,《海棠隽敏·又见清华》系列活动于清华大学拉开帷幕,西安易俗社续九年之缘,秦声易韵再次唱响清华园。在秦腔精粹折子戏专场、中国戏曲精粹赏析、中国戏曲精粹专家研讨会三项重点活动中,惠敏莉同学生以唱做并举、文武兼备展示着易俗社秦腔艺术及她在传承道路上的累累硕果,更展现出陕西多剧种的魅力与人文风采。传德、传艺、传情,这是她40余年不变的初心与坚守。
守正创新,以戏化人
当接力棒传到以惠敏莉为代表的新一代“易俗社人”手中的时候,如何让易俗社继续蓬勃发展、传承好秦腔艺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出新时代的光芒,已成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重大课题。
在陕西省人大代表履职期间,惠敏莉多次提交议案,建议政府健全秦腔保护制度。经过多年的梳理和跨省调研,自2022年1月1日起,她参与起草修订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为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支撑。
作为一名传承者,她深知人才培养对于传统艺术的重要性,不仅在课堂上悉心传授知识,更带领年轻演员通过实践演出不断磨砺。“惠社长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我不仅练就了扎实的戏曲表演基本功,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易俗社“90后”演员王凤芸说。
近年来,西安易俗社复排上演了《双锦衣》《翰墨缘》《盗虎符》《胭脂》《庚娘传》等多部秦腔经典剧目。作为全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编、导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易俗社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他们创排了大量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包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党的女儿》、弘扬劳动精神的《织梦人》《劳模刘西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昭君行》、致敬英雄铮铮铁骨的《还我河山》等等,讴歌时代主旋律,在守正创新中以戏化人。
为了让易俗社文化精神得以更好传承,惠敏莉倾力打造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院,把重心向易俗社的永续发展上倾斜。她把不到十平方米的档案室,拓展为由八间女生宿舍改造的微型展陈馆,再到打造占地78亩的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全方位擦亮百年老字号品牌。同时,她将易俗社几经时代浮沉延续下来的880多部1000余册文本进行整理,为中国戏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文史资料。2014年,在惠敏莉的力推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易俗社,再度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2018年,惠敏莉适时提出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的议案。2021年9月,全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放,街区包括易俗大剧院、易俗社百年剧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露天戏楼、文化文创商业综合体等多种业态,易俗社的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
走进大众,走向世界
“为群众而写、为群众而演”是易俗社亘古不变的传统。除驻场演出外,易俗社每年都会将“好戏”送到百姓家门口,所到之处观众满座、掌声雷动。讲、展、演、学,“易俗社人”为传播、普及秦腔艺术,扩大易俗社影响不遗余力……从乡村到校园、从厂矿军营到老少边区,他们将好戏送进千家万户。
数年来,惠敏莉带领易俗社演员踏足海内外百余个城市,惠及群众千万余人次,以剧目为纽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易俗社文化现象。2023年9月,易俗社与西安市鄠邑区合作成立易俗社终南分社,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让百年剧社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2023年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夫人扎帕罗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夫人米尔济约耶娃共同参观西安易俗社。彭丽媛同来宾们来到易俗社百年剧场,欣赏秦腔经典折子戏选段。演员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彭丽媛和来宾们的阵阵掌声。
2024年5月,惠敏莉等一行4人随中国戏剧家协会赴格鲁吉亚参加“第比利斯儿童与青少年国际戏剧节”,在第比利斯等城市展演,受到当地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与喜爱,有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7月,格鲁吉亚青年艺术团回访中国,西安易俗社举全社之力展现秦腔风采,两国艺术家再次以艺会友、以艺通心,在交流互鉴中见证了文化精粹在“一带一路”画卷上的经纬交错。
此生不悔入梨园,台前,她挥洒梦想;幕后,她砥砺奋进。她带领易俗社昂扬迈出新时代的新步伐,为秦腔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听,易俗社的秦声再度响起,那正是惠敏莉与同仁们奋力谱写的这个伟大时代的巾帼华章……
文:张佳敏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