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耕种的季节,在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五福西村,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穗随风摇曳,汇成一片金色的“稻海”,有一种波澜壮阔的美丽。“90后”姑娘麦春梅放飞无人机,更放飞了“新农人”的梦想。
在农机的轰鸣声中,稻浪飘香、光影流转。10年间,麦春梅用自己的故事让年轻人相信,在农村也能干一番大事业。
“家乡的土地滋养了我”
麦春梅1991年出生在台山市都斛镇银塘村,从小和父母、弟弟还有奶奶一起生活。从有记忆开始,麦春梅就跟着父母到水稻田或山上的菜地玩。菜地旁边有一条小溪,在清澈的溪水中能钓到好多鱼。她和弟弟在田野上自由奔跑,也会爬到番石榴树上摘果子吃,吃下的每一口都是幸福的味道。
慢慢长大后,麦春梅会在假期帮助父母干农活。每天一大早,她和弟弟就骑着自行车跟着父母到水稻田里去插秧。那时候还没有机械插秧,每一株秧苗都要亲手插下去。中午,火辣辣的阳光照在后背上,一阵阵刺痛。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麦春梅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来到珠海,在机场做航模销售工作。2013年,麦春梅经人介绍和陈奭荣相识,两人结为人生伴侣。那时,陈奭荣在广州从事贸易工作。
“回村吧!趁我们年轻。”2014年的一天,陈奭荣对麦春梅说。
“他之前经常说,咱们台山是广东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还是‘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家乡需要年轻人回去,用现代的理念和科学技术,把农村的土地好好种起来……所以当他提出要回家乡时,我并没有感到惊讶,反而觉得‘心有灵犀’。因为土地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是亲切的。家乡的土地滋养了我。”麦春梅说。
“我们的家乡不但土地的土质肥沃疏松,而且雨水充沛,所以产出的大米是佳品。我最大的梦想是打造生态大米品牌,将家乡优质的大米销往全国。”在农村出生和成长的麦春梅决心与丈夫一起回到家乡,用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她对他们的未来和家乡的未来满怀期望。
田间朝暮,稻浪飘香
麦春梅深知在水田里劳作的辛苦。岭南地区庄稼一年两收,从播种到收割,一年到头都在忙碌,夏天最热的时候,即便不动都一身汗,更何况进行田间劳作。另外,岭南地区靠近南海,如果遇到强台风,可能会颗粒无收。然而,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源自她内心最朴实的情感,具有天然的向心力。麦春梅和丈夫回到家乡台山市斗山镇五福西村,和公公婆婆一家一起生活。
陈奭荣家里有4亩地,麦春梅和陈奭荣商量再租30亩。在他们看来,各家各户都是“巴掌大”的地块,机械进去“转不开身”,没有办法施展机械化操作的优势,导致耕作效率低。插秧用机器效率高,但需要让小田变大田,搞规模化种植。
麦春梅说,原有的施肥、打药、收割等方式,也需要慢慢改进。比如,病虫害防治要用机器,不能像过去那样背个喷壶喷,一天打不了多少药……但资金有限,只能慢慢来。
刚开始,麦春梅和陈奭荣自行进行组装改造,后来借助农机具购置补贴,购买了一些现代化农具。他们一边种地,一边用心学习种植技术。麦春梅开插秧机插秧,陈奭荣开拖拉机打田平田。插秧机常常会陷入泥中,陈奭荣用车拖出来。一次次陷进去,就一次次拖上来……
2014年,夫妻俩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从孩子两岁半开始,麦春梅就把他带在身边。麦春梅插秧的时候,孩子站在插秧机上玩,慢慢长大后,孩子成为了妈妈的小帮手。小溪、水稻田、番石榴树……麦春梅从熟悉的味道里追寻记忆中的美好,在家乡的一草一木中感受心灵的宁静。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稻浪飘香、光影流转。2018年,麦春梅和陈奭荣成立了绿稻农场,注册了“奭乡味”大米品牌。麦春梅说:“以前插秧,我们要卷起裤脚走到泥地里,就算再冷都要下去,挖泥土到秧盆里,现在全部是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基本上穿皮鞋都能干活。”
在绿稻农场,新型农业机械如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无人飞机、烘干机等现代大型农机具应有尽有。2019年,麦春梅特意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无人机工作效率比人工快了数十倍。
从播种到收割,麦春梅和陈奭荣不断摸索,研究出机械育秧流水线,从而使稻田的播种时长大大缩短,育出的秧苗品质好、成活率高。
要想种稻成功,光靠机械化还不够,而是要走水稻产业化之路。麦春梅和陈奭荣用心钻研,渐渐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他们学习“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在稻田里养的鸭子后,鸭子在稻田里觅食时不仅可以吃掉杂草和害虫福寿螺,还可以翻松泥土,鸭子的排泄物还可以做肥料。他们研发稻壳应用新技术,脱米后的稻壳除用于烧火外,还可以混合玉米、红薯叶子加工饲料,用于养鸡、养鸭。他们还尝试米粉加工,把米制作成米粉,丝滑筋道,回味悠长。游子归来吃一碗家乡的米粉,离乡时在行囊中装上几包,家乡味道的米粉承载着满满的乡愁。
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一个个秧盘被整齐有序地放上传送带,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随风起舞,充满生机。几度寒暑,绿稻农场也像他们的孩子一样慢慢成长起来。
在这里,水稻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粮食加工实现了产业化。麦春梅和陈奭荣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引领当地农业发展。
“务农比较辛苦,所以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干。但如果看到了种地的希望和价值,他们就会回来。”麦春梅开始思考如何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种粮,她和陈奭荣一起探索让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致富,带动乡亲们走上富裕之路。
2020年12月,麦春梅和陈奭荣成立绿稻(江门台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绿稻生态农业公司。如今,合作社共有专职社员11人,都是村里的妇女。
合作社投入70万元建成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为台山市、东莞市、珠海市等地的农户提供优质秧苗,为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农业培训,带动周边村镇的劳动力就业。
如今,绿稻农场生产的优质大米、速食米粉、河粉等产品被销往全国,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台山大米的味道。同时,麦春梅积极开展稻田农耕研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农业,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2023年,麦春梅选择到中国传媒大学行政管理(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方向)专业,进行大学专科的在职学习。麦春梅说:“未来,我们将在粮食种植、加工生产、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更广泛的融合发展。每个产业都需要很多人,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更多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辛勤耕耘迎来收获。2019年,绿稻农场被评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广东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23年,绿稻农场以“现代化规模经营开启新‘稻’路”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类别典型案例。绿稻(江门台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广东省巾帼创业基地”“广东省标杆家庭农场”。麦春梅家庭被推选为广东省“最美家庭”、江门市“十大最美家庭”。陈奭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麦春梅当选江门市人大代表,他们积极为农业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3年,夫妻俩的小儿子禾禾出生了。如今,麦春梅每天早上送大儿子去市里的学校读书,之后再回农场工作。在工作时,她也常常把小儿子带在身边。她希望孩子们长大以后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能在家乡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文:解琳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