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梅,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三八红旗手,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揭秘探索路,讲述生命的未知与挑战
唐立梅是中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她曾随“蛟龙”号下潜至2774米的西太平洋深处,参加“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并执行第72次深潜任务;曾搭乘“雪龙”号远赴南极,进行为期165天、行程3.8万多海里的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从深海大洋到风雪极地,她探索未知区域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与地球对话的过程中,她不断思考着科学家的责任和价值。
“生逢其时,感恩祖国和时代,让我们能够在最先进的科考平台上,运用专业知识探索海洋、极地与未知世界。我们也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要用好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社会,同时也要讲好科考故事。”秉持这样的初心,唐立梅将科研和科普视为双重主业,致力于将科研知识转化为科普作品,推动科研科普深度融合。
唐立梅是浙江大学博士,曾有14年在海洋研究所的工作经历。身兼科研工作者和科普推广人的身份,结合科研经历开展科普讲座、出版科普读物是她的独特优势,也是她回馈社会的方式。随“蛟龙”号深潜归来之后,她收到了众多科普活动的邀约。从接受浙江大学志愿者团队的同学邀请,为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做公益讲座开始,她陆续去了许多学校开展科普讲座,还参加了“开学第一课”“科学进校园”“名家讲堂”等活动。
十多年来,从中国科技馆、各所大中小学、浙江图书馆、TEDX演讲平台、格致论道讲坛、科学课直播平台等各个平台,到全国几十个城市,唐立梅面向青少年、亲子家庭、普通市民等人群,做了近300场科普活动。
“地球就像一个鸡蛋,而我的工作就是研究干掉的蛋清。”“地球是由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烹制’出的不同‘美味’构成的,比如沉积岩是千层蛋糕,岩浆岩是带杏仁和瓜子仁的巧克力,变质岩是混合饼干。”“下潜到350米时,第一个发光生物就出现了,越往下潜发光生物就越多,它们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如同漫海的星辰……”“到南极必须穿过‘魔鬼西风带’,感觉就像乘坐海盗船,而且一坐就是五到七天,突然有一天,风停了,眼前出现了企鹅、海豹、蓝天、绯云,就像来到世外桃源……”唐立梅的科普内容既专业又趣味十足。她在讲述对地球极端环境的科学探索时,会将亲身经历和有趣元素相结合,过程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宇宙与生命起源的探寻,让更多人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
唐立梅表示:“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科普点燃了他们的探索热情,让他们觉得探索世界是很有意思的,宇宙中还有太多未知和奥秘值得探索。青少年正处于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的关键时期,当科研一线的科学家站在他们面前,向他们展示科考中的诗和远方,展示科学的魅力以及科学家的生活时,他们会心生向往,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时,不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更涉及科学思维的培养与未来创新能力的激发。科普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了解自然界的奥秘、科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青少年能够逐渐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这有助于他们形成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来自一线科学前沿的知识科普还能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科学探索的过程往往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它鼓励人们不断尝试、勇于探索。青少年在接触科普知识的过程中,会被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现的历程所感染,从而燃起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种热爱和好奇将驱动他们不断思考、创新,为未来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助推元科普,展示科考中的诗和远方
“尊敬的老师:您好!谢谢您可以抽出您的宝贵时间来看我们,谢谢您让我懂得了科技的奇妙。我会好好学习,长大也做一名科学家,去领会科学的奥妙。我非常高兴!我要向您学习。”“听您讲了那些话以后,我突然觉得科学家好伟大,长大以后,我也要去探索南极,您要在那儿等我哟!”“听了这次讲座,我了解了一些深海动物,知道了地球数亿年的演化历程,还看到了南极岛上的有趣动物。我希望长大后也能像唐立梅博士一样,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每次收到孩子们的感谢信,唐立梅都能深深体会到做科普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云南一所学校同学们说的一句话:我长大了也想成为您。这让我成就感十足。他们以我为榜样,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未来可期。”
唐立梅最喜欢和中学生分享极地探险和深海深潜科考的话题,每次分享时,学生们听得很专注,总会感到新奇不已。讲完课后,学生们还会排着队来签名、合影,“他们说不追歌星、影星,只追科学家,他们特别有求知欲,眼里是有光的。有些学生听了我的分享后,立志要成为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这让我觉得很有意义。不管他们将来从事哪个行业,都相当于点燃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梦想。”
“深海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美人鱼真的存在吗?深潜器‘蛟龙’号为何能承受深海中巨大的压力?它又是如何助力科学家采集样本的呢?……2013年,我有幸搭乘我国第一代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开展了第72次下潜任务,抵达2774米的采薇海山,体验了一次海底的奇幻之旅。”时隔十年,唐立梅将这段难忘的深海科考经历写进了原创科普图书《随“蛟龙”探深海》。书中不仅穿插了丰富的海洋知识,还讲述了我国深海探测的发展历程以及载人深潜器的研制故事。2023年年底,《随“蛟龙”探深海》作为全国妇联巾帼科普书系、中国妇女出版社品牌书系“中国科学家妈妈讲大国重器”首部作品出版。2024年年初,在“巾帼科普‘阅’享生活”亲子阅读系列活动现场,唐立梅为到场的上百名读者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巾帼科普公开课,同时吸引了众多读者与粉丝观众通过新浪微博、天猫平台收看直播。
无论开展科普讲座还是出版科普读物,唐立梅都努力做到既专业又有趣,每次讲课都像第一次那样充满激情;而将一线的科研知识转化成科普作品,使作品的受众面更广。2024年,在全国妇联的支持下,唐立梅向全国的青少年赠送了2万多册科普图书。唐立梅介绍说,目前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科普图书有《随“蛟龙”探深海》《乘“雪龙”去南极》《我在“海底”爬山》《我在南极“挖”石头》等。已经出版的书也获得了一些全国性奖项,她和编辑都非常期待后续的出版。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唐立梅对此特别认同。“真实的一线科考工作为社会所知甚少,科学成果应该属于全社会。科学家在使用纳税人投入的研究经费时,应该向社会介绍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让社会了解前沿科学进展,形成全社会关心科学问题的氛围,为提高全社会科学素质提供助力。只有提升全民的科学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让他们从小拥有热爱科学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未来才有可能在我们的攻关领域,在‘卡脖子’技术上实现更大的突破。科学家做科普,也就是元科普,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科学家群体掌握一线科研动态,对科技前沿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如果同时又具有通俗易懂的知识转化能力,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科研并不是热爱科学的唯一维度,我做科普,不是鼓励所有人都成为科学家,而是希望有更多人热爱科学,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会持续开展科普讲座和出版科普读物的工作。”唐立梅说道。
文:姚瑶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