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琪芳,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生物学正高级教师,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
尊重每一个想法和可能性
对从事科学教师工作十余年的詹琪芳来说,科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时而有趣又时而枯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输出,而是师生之间互动协作、彼此成就的过程。
她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几年前,在教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时,需要进行一个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为完成这个实验,全班至少要分成20组,每组至少反复操作50次,然后将所有的数据记录汇总才能得到结果。
一节课时长40分钟,而这个实验至少要耗费20分钟。一次下课后,一位学生跑来向詹琪芳抱怨道:“老师,这种重复的机械的实验对于我们思考问题并没有什么帮助,为什么不让计算机程序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在计算机课上学习的Visual Basic语言,就完全可以编写程序,这样就能大大缩短实验时间……”
学生的话一下子点醒了詹琪芳,她意识到,在实验中耗费了学生太多不必要的精力。于是,她立刻与学生一起深入钻研,并在计算机老师的大力协助下,制作出一个模拟小程序。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模拟实验背后所反映的科学本质。
这个实验的改进过程对詹琪芳触动很大,她认为:“传统的实验经典且直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的空间和切入点。有时候,借助新的技术和手段,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教育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当下,为持续提升自身教学实践能力,詹琪芳与时俱进,学习各种数字化技术以丰富教学手段。在她的牵头协调下,学校多门学科的教师形成联动,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带领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
詹琪芳将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制作成动态演示的半自动模拟教具,学生通过互动操作,能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该教具荣获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一等奖。
培育潜能,提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詹琪芳发现,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充满好奇,迫切想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和奥秘。然而,由于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只是停留在思考层面,很少深入实践。面对这种情况,她认为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在思维的广阔天地里恣意畅想。古人云:“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正是在这种尽情的畅想中,好的点子和妙的创意得以萌芽。詹琪芳表示,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接触科学的探究方法,在学生的想法与实践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推动想法落地、实施与改进。
比如,她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写下感兴趣的小问题。她会从中挑选出切实可行且具有实践意义的好点子,再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此期间,她还会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跨学科地向各科教师咨询,或者在线上与高校老师互动,师生共同设计探究方案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予以实施。
同时,她会将教师身份“转换”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在台上讲解模具设计方案及其表达的概念,并示范模具使用方法。在师生、生生的探讨交流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得以逐步培养,科学素养也随之提升。
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的成员,詹琪芳积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青少年答疑解惑。在新冠疫情期间,她录制了300多个试题讲解视频,供学生们线上学习,还制作了诸如“长颈鹿马里乌斯之死”“蜘蛛侠中的小Bug(错误)”等科普讲解微视频,以传播身边的生物学知识。
詹琪芳认为科普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却极具意义的事业。“科普的核心是激发兴趣,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科普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将复杂的科学语言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表达。同时,科普需要不断创新,因此需要借助新媒体和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和形式。”针对不同受众,应采用不同的科普方式和内容。詹琪芳指出,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让科学融入生活,利用短视频、动画、漫画、游戏等新媒体形式,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增强科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詹琪芳说:“做好科普工作需要持续地努力和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文:雷阳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