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萱出生于江苏宜兴,在荷兰留学期间主攻艺术文化类专业。因为对家乡的紫砂壶和祖国文化感情笃厚,她创办了文化传播公司并打造“一壶”品牌。她结合现代艺术理念,在荷兰乃至欧洲推广以紫砂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非遗,助力非遗“出海”,让非遗成为连接文化的桥梁。
将家乡紫砂壶带到荷兰
江苏宜兴是名茶产地,也是紫砂故乡,被誉为“中国陶艺之都”。还在上小学时,胡萱就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紫砂博物馆参观活动,了解紫砂壶从“土”到“壶”的神奇旅程。胡萱身边有不少亲戚朋友从事紫砂壶相关行业,这让她对紫砂壶的兴趣愈加浓厚。
清人汪文柏《陶器行》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大意是说,人间的珠宝、玉器不值得索取,论珍贵,还不如阳羡溪头的一丸紫砂泥。阳羡,是宜兴的古称;一丸土,即享有“泥中泥”美誉的紫砂泥——紫砂壶的唯一原料。手工艺人采集矿石,将其研磨成粉末、制成泥块后封存,再用工具雕刻后经过浴火上色制成紫砂壶。紫砂壶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受世人喜爱。
留学之前,胡萱了解到荷兰具备相对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便有了借助大型艺术展览、设计周等活动在当地传播中国文化的设想。留学期间,胡萱在埃文斯大学圣约斯特美术与设计学院学习当代艺术实践与策展学,并在伊拉斯姆斯大学攻读文化经济学第二硕士学位。
在荷兰留学时,胡萱发现许多当地人对中国艺术很感兴趣,于是她决定策划关于海外华人艺术的展览,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她策划的展览项目很受欢迎。
在一次课堂讲座上,胡萱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当她谈到切泥块、打泥片、裁泥片、围身筒等数十道制作工序时,她留意到,现场有的同学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讲座结束,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同学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紫砂壶的兴趣,他说“想买一盏紫砂壶泡茶喝”。还有一位荷兰当地的同学,强烈建议胡萱在学校周围开办一家紫砂壶店,并说:“紫砂壶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看到身边的同学们如此喜爱家乡的紫砂壶,胡萱觉得很自豪。
以什么样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紫砂壶呢?胡萱在参与荷兰移民博物馆的策展工作时找到了灵感。荷兰移民博物馆里展出了很多第一代中国移民的物件,比如荷兰第一家中餐厅的菜单、移民的服饰等。胡萱发现,这些历经沧桑的物件本身就会诉说故事,比言语更具力量、更震撼人心。受其启发,胡萱决定通过展出紫砂壶在荷兰传播中国非遗文化。
胡萱与当地华侨接触较多,其中有一位同姓胡的华裔阿姨堪称她的“忘年交”。胡阿姨定居荷兰多年,开设了多个中式文化工作坊,给胡萱提供了不少经验。毕业在即,胡萱创办了宜兴中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胡阿姨的帮助下,宜兴中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荷兰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荷兰贝尔韦德尔移民博物馆合作举办紫砂文化“出海”系列展览。
在首场的“中荷紫砂对话”中,胡萱展出12只当代宜兴紫砂壶、3只由17世纪荷兰著名陶艺家仿制的宜兴茶壶,还同步展出紫砂壶的制作原料、创作工具等。为拉近观众与紫砂壶的距离,胡萱还在现场演示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前来观展的观众在展厅门口排起长队。看到紫砂壶在异国他乡备受关注,胡萱很有感触:“原来有这么多人想要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我很感动,也有了继续做好这件事的动力。”
展览结束时,胡萱特意将4只当代紫砂壶保留在荷兰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长期展出。此后,荷兰的多家博物馆表达了对紫砂壶的关注,这些博物馆相继委派相关负责人与胡萱联系,胡萱与其中一些博物馆合作完成了更多关于紫砂壶、陶瓷的展览。
 |
荷兰世界博物馆亚洲馆中国设计主题展览中摆放的宜兴紫砂展品。 |
让家乡手工艺“出海”
在参与文化推广交流的过程中,胡萱成为了小有名气的“非遗策展人”。她计划把紫砂壶以外的更多中国非遗项目推介到荷兰,为中荷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机会很快来临。国家级非遗项目南京云锦用料考究、织艺精湛,一位荷兰知名设计师在南京邂逅云锦,从其制作工艺里汲取灵感,设计出造型独特的胸针。回到荷兰,这位设计师仍对南京云锦念念不忘,计划举办一场“云锦承创作品展”,并邀请胡萱担任策展人。基于“承创”的初衷,胡萱认为应该首先让当地人了解真正的南京云锦。因此,除了这位荷兰设计师的文创作品,她还计划展出一幅来自南京金梭云锦织造研究所的云锦作品。从前期沟通到藏品运输,再到整个展览最终落地,胡萱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展览开幕当天,胡萱向参观者讲解了“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许多荷兰设计师在云锦作品前驻足欣赏,赞叹不已。这一幕,让胡萱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胡萱的老师一直鼓励学生挖掘“策展内容与自身个体的关联”,受这种理念影响,胡萱重新审视她与故乡间的联系,试图借助多元途径回望故乡。2023年,荷兰世界博物馆的亚洲馆筹备了一场以中国设计为主题的展览,胡萱带领亚洲博物馆馆长和策展团队回到她的家乡——宜兴,走访了当地手工大师们的工作室。胡萱告诉同行者,宜兴是“竹子的海洋”,宜兴的竹子密度高、韧性强,适合制成各种工艺品。她还带他们来到宜兴折扇非遗传承人汤忠财的大师工作室“华峰扇坊”。汤忠财从事竹扇制作40余年,尤其擅长玉竹扇制作。在胡萱引荐下,汤忠财为外国友人现场展示选材、造型、雕刻、上色等的制作细节,互动现场赞声连连。荷兰世界博物馆收藏了汤忠财和上海长三角画院副院长支钦共同创作的竹扇作品《拱棱古方玉竹山》,并将收藏证书交给胡萱,由胡萱转达。拿到证书的时候,胡萱的心情无比激动,她说:“希望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被更多人看到。”2023年12月,宜兴中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助荷兰世界博物馆赴宜兴拍摄紫砂壶与竹扇的制作工艺,并将这些内容通过纪录片向世人展示,借助视觉传媒展现中国手工艺的魅力。
 |
胡萱(左)与荷兰世界博物馆亚洲馆馆长交接收藏证书。 |
让更多人领略非遗的魅力
留学海外多年,胡萱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有了自己的观点。在全球遗产保护话题盛行的当下,她曾回母校伊拉斯姆斯大学参与在此举行的欧盟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胡萱聚焦“传统技能与创新技术融合”的话题,提出通过电子数据更直观地呈现传统工艺的发展动态,同时增加遗产实践的可见度等建议。
提起“一壶”品牌,胡萱给它的定位是“新锐国际紫砂”,即在继承宜兴紫砂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使紫砂壶在创作题材、制作工艺等方面有效应对海外市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消费需求。目前,以紫砂壶为切入点,以荷兰为核心,宜兴中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欧洲30余家博物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除了从事紫砂壶为主的非遗作品捐赠及非遗展览业务外,胡萱还与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筹划关于宜兴外销瓷器的跨世纪大展、座谈会、纪录片、出版物等,并与一位欧洲陶瓷艺术家相约,待春暖花开之际,共同走访包括宜兴在内的中国陶瓷窑址……
在不断助力非遗“出海”的过程中,有网友称胡萱是“非遗经纪人”。在胡萱看来,“非遗经纪人”能够在非遗传承人与受众之间架起桥梁,使更多人认识、了解非遗文化,是一个会发光的角色。她说:“我希望通过一步步的实践,让家乡的手工艺真正‘出海’。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非遗传承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让更多人领略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
 |
胡萱(左)在非遗展览中向外国观众讲解。 |
文:雷晶晶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