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解员团队的筹备工作与展览筹备几乎同步开展。‘铸牢展’体量大、文物众多且更新快,展陈内容也时常处于更新变动之中。”自2023年8月正式开展以来,第一批讲解员背诵的讲解词多达十余版,总字数超过4万余字。团队成员平均每人每月接待任务不少于10场,冯子倩个人甚至曾一天接待12场。
让冯子倩最为难忘的一次工作经历,发生在2023年8月,那时展览刚刚开幕一周,他们团队就接到接待2023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季研学营的重要任务。参观者是来自20余个国家的华裔青少年,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6岁,如何将展览内容讲清讲好,成为讲解团队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冯子倩回忆道:“我现在仍然能回想起当时激动又忐忑的心情。一接到任务,大家就自发组织起来推敲讲解词,最终决定从文物入手,讲述历史故事,连夜形成新的讲解思路,圆满完成了那次的接待任务。”
在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一崇高荣誉后,冯子倩深感责任重大。她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继续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增强大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系统所藏的15万余件文物和51万余册古籍中,遴选出能够体现“五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珍贵文物古籍并新征集了大量展品,从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等多个维度,生动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以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实践,向观众呈现出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
在“大一统”单元,观众头顶古星空图、脚踏中华文明之河,“花瓣墙”上藏有200余册珍贵古籍,“集思柱”象征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大交融”单元,观众头顶上方是古丝绸之路地图、脚下是“四大民族走廊”,在“同心共振”互动专区,观众还能聆听各民族的音乐交响;在“大团结”单元,有一面用各民族乐器精心打造的“乐器墙”,意为“万方乐奏”,寓意各族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大团结。
素材来源:民族文化宫
摄影:张佳敏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