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台州玉环市坎门街道制高点狗仔尾山,有一座“英雄基干民兵营”女子民兵哨所,被誉为“东海第一哨”。建哨以来,每名女兵以对海防事业的执着与果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书写爱党卫国、巾帼建功的精彩华章。
近年来,玉环市坚持以“十二女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给祖国母亲的一封信为精神指引,创新打造“东海第一哨”妇建联建,激活“三新”领域服务发展巾帼动能,让新时代“十二女将”精神在东海之滨绽放异彩。
联建凝聚“她”合力
“东沙渔港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渔业经济繁荣,我们以沿海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哨所为引领,推行‘1+N’妇建联建模式,从而推动渔港区域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玉环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慧慧介绍,“1”即“东海第一哨”妇建联建,吸纳哨所女兵、妇联执委、渔嫂等60余名组建涉海领域妇女“发展共同体”;“N”即以联建为抓手,通过单独建、区域联建、村社兜底建等方式,在东沙、鹰东、坎门等6个滨海村社以及龙生公司、听海民宿、海韵救援等3家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成立妇联组织,共同推进片区妇联建设,助力片区发展。
按照地域分布和业务关联,妇建联建片区内女性人员整合成浙江省首支海上女子救援巡防队、社工平安志愿服务队、“渔家女”共富生产队3支专业化巾帼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妇女联席会议机制和议事决策机制,坚持每季度召集联席会议,遇紧急响应马上集合,及时协商要事,在疫情防控、台风防险、应对突发警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妇联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全省首支专业海上女子救援巡防队。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志愿者加入其中,她们有的是渔嫂,有的是周边村社的社工,大家来自不同领域,靠这个组织紧紧凝聚在了一起。”海韵女子巡防队队长苏艳芬介绍道。
2024年台风格美来袭时,“东海第一哨”妇建联建集合100余名专业化志愿者,提前准备防台物资,帮助居民加固门窗,并安排人员值班,防止游客靠近海岸,确保伤亡零发生。
截至目前,“东海第一哨”妇建联建共开展海岸巡逻8000多公里,人员劝导2.56万人次,保持着管辖海域6年“零溺亡”纪录。
平安联防“她”常在
在保证海上安全的同时,“东海第一哨”妇建联建还将“她力量”触角延伸至基层各个角落。
夜幕下的鹰东社区,“巾帼网格长”林美素正在检查微型消防站;在渝汇社区的婚姻调解室,被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为“贾大姐”的贾佩娟刚成功化解一起家事纠纷;在灯塔社区文化礼堂,文艺队正在上演新编的反诈“三句半”节目……
“我们在联建辖区推行‘巾帼网格长’制度,构建‘1名网格长+N名巾帼志愿者’的平安巡防梯队,将专业化巾帼志愿服务延伸至周边村社、企业等网格,重点在应急动员、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专业化指导。”妇建指导员吴施施说,目前推动建立微型消防站、急救点等设施10余处,帮助村社、企业处理灾害、事故事件20余起,联动开展防台防汛近百场次,帮助转移群众上千人、转移企业产品与设施设备等300余次。
工坊联建“她”致富
三月,春暖花开,玉环迎来旅游旺季。走进“渔家女”巾帼共富工坊,远远地就传来一阵阵规律又急促的敲击声,只见渔家女们手持圆木擀杖,取一小团鱼肉敲成一片片鱼皮,边敲边撒上微量的生粉,变成一张薄薄的、玉色的小圆饼,装盘进入下一个车间,包上猪肉馅,鱼皮馄饨就成形了。
近年来,玉环市在联建辖区依托创业女性联谊会会员企业打造“渔家女”省级巾帼共富工坊,通过妇建指导员、妇联执委持续“一对一”“一对多”联系服务,精准对接巾帼共富工坊建设需求,帮助协调解决经营生产中遇到的问题68件,培养巾帼创业能手30余名。
“巾帼共富工坊不仅让‘红渔女’品牌越做越大,也带动了周边赋闲渔嫂增收致富。”工坊负责人陈红花说,通过开设多个共富岗位,在妇建联建辖区常态化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供需对接等服务,累计吸纳20余名赋闲渔嫂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产值突破500余万元,带动渔嫂人均月增收3000元。
潮起潮落,涛声依旧。从十二女将饱含深情的真挚书信,到各方女性齐心聚力的组织联建;从海岛上岁月静好的安宁景象,到未来征途熠熠生辉的共富蓝图;从联巡海岸到联守网格,从联调纠纷到联创产业……玉环市“东海第一哨”妇建联建以“联”破题,以“联”聚力,让每个潮汐起伏都汇聚起乘风破浪的“她力量”。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倪婉涵)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