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咏莉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现任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妇联常委。今年,芦咏莉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此前,她还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她初中时就确立了当一名老师的理想,16岁保送进入北京师范大学,25岁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39岁辞去高校教职赴小学任教任职。在基础教育一线,芦咏莉践行“让每个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理念,为孩子们探寻一条科学成长之路。她坚持用爱与智慧引导学生成长,很多人称赞她把小学办出了大学的味道。
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校长
“我喜欢孩子。初二时,我就确立了当一名老师的理想。”1972年,芦咏莉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有3个孩子,她最小。那时候,工厂职工住的是整齐的大排房,在左邻右舍的孩子中,芦咏莉不仅学习成绩好,还能和小朋友打成一片。她从不排斥所谓的“坏孩子”。初二时,一位同学问了她一道数学题,她震惊于这么简单的题,那位同学竟然不会。于是,芦咏莉心中种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当老师,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初三时,芦咏莉经常在下午的自习课给大家讲题。当年的中考,她考了全校第一。“帮助别人,很多时候自己才是最大受益者。”芦咏莉感慨道。
16岁那年,芦咏莉被保送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读书。1998年,她从该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毕业那年,芦咏莉选修了为期一年的人本主义心理辅导课程,这次学习让她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也更加坚定了她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信念。芦咏莉留在北师大任教,同时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专家工作组为数不多的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核心成员,负责38个(后来发展到42个)国家级试验区的通识培训、课堂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工作,并成为全国中考命题考试评价项目组召集人之一。这期间,她先后担任北京多所小学的科研顾问、项目导师,去基础教育一线的理想一直藏在她心中。
于是,2011年,教授芦咏莉毅然辞去令人艳羡的高校教师身份,投身基础教育一线,来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成为一名早出晚归、与学生为伴的教育实践者。这一选择看似“逆行”,实则是她教育理想的落地。她学习着与各类家庭打交道,在倾听、尊重、沟通中,跟进各种矛盾冲突的化解,并给予最有效的教育分享、最温暖的教育支持。
这十多年里,从教师到校长,芦咏莉的每个角色都充满挑战。2016年她接任校长时,学校共有127个教学班,到2019年缩减为118个教学班,再到2023年增至142个教学班。回顾这些年的奋斗历程,芦咏莉十分感慨,但她越走越从容。她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丰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总是能将最前瞻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研究成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汇到学生教育培养的方方面面,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她看来,大学的特点是充满理性、独立民主、鼓励思考,而小学则更加感性和温暖。芦咏莉希望能将两者结合,把理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融入小学,同时保持充满爱和温暖的育人环境,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定基础。芦咏莉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这所百年名校“爱”与“智慧”的育人理念进一步丰富,被业内评价为把小学办出了“大学味道”。学校在她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在西城区对毕业生中高考成绩的追踪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始终名列前茅。爱国、大气、好运动、聪慧、后劲强,这些是各大中学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毕业生的普遍评价。在她的带领下,学校育人质量再创新高,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小学教育的金名片,全国教育同行心中的航向灯。
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家,面对小学六年的教育,芦咏莉提出要让学生有一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强健体魄,有一颗思考力发达的聪慧头脑,有一个胸怀家国天下的远大梦想。2016年,她率先在小学教育中提出“体育第一学科”的理念,将身心健康放在学生成长的第一位。这一理念迅速得到全校学生及其家长的广泛认同,学校陆续开展了零点体育、体育走班、体育长短课、体育月赛、亲子体育、体育作业、体育“三精准”等实践。2019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体质监测优秀率达到60%,提前十年翻倍于“2030年体质监测优秀率达到25%以上”的国家目标。运动、体育已然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自觉追求的生活时尚。目前,学校全面推进的思维品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因材施教课程体系设计等种种,无一不体现出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智慧的实践应用。
在芦咏莉看来,学生的身心健康重于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教师的事,而是全校的事,贯穿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她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希望学生能有“弹性”,不仅是心理的弹性,还包括思维的弹性,这样才能适应将来的生活,应对漫漫人生路上的各种挑战。她经常告诉学生,要把成败看成暂时的赢、暂时的输,有这种弹性,才有更多机会。即便放弃了,还有另一条路,怎么样都行。她要求学生能适应多元与变化,学会包容,有心理弹性。此外,她还结合自己的专业优长,组建了融合教育骨干团队,长年服务于全校50余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教育的根在课堂,教育的魂在实践。”芦咏莉还将前沿科研成果应用到小学教学实践中。在一年级开设社交情绪学习课,在二年级开设“脑育”课程,在三到六年级开展项目式学习;为孩子们的阅读制定详尽分级规划;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特点设计每年“六一”的活动主题与任务挑战……“我们清楚地知道6到12岁的孩子应该习得什么,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成长任务。”芦咏莉说。在培养孩子方面,芦咏莉希望通过小学6年的教育,送给孩子一生受益的品质。学校在开展任何一项教育活动时,都要首先将之类比成学生成人后在职场或者家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以一种“模拟情境”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实践中来培养学生的认识和行为,再透过这样的认识系统和行为系统,孕育学生终身受益的品质。
芦咏莉认为,学习成绩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点,不应该成为全部。“我们不能把学习当成培养孩子的全部!我始终认为,我们应培养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包括他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特点。我特别想对家长朋友们说,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不要为孩子做太多,要给出孩子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把孩子从一睁眼到睡觉的所有时间都占满。同时,建议家长朋友们给孩子一个试错和探索的空间,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体验对孩子围绕自身的认识与探索非常重要,对其未来独立生活非常重要。我们并不是要让学生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学校,而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独立生活。”芦咏莉说。
让教育之火温暖更多角落
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让更多孩子受益于优秀教育理念,是芦咏莉一直以来的追求。她深信: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她本着“开放、专业”的态度,搭建起“爱慧师苑”—教师在线成长社区,从管理、教学、德育、教研到特色课程、大活动,每周开放10余次直播、点播与录播内容,惠及全国十省市50余所兄弟学校,其中包括北京市11个区的22所学校。学校还与6个远郊区的7所学校“手拉手”,确保每周线上线下高频互动,成为北京市手拉手项目任务承担最多的学校。目前各成员校反响积极热烈,成长迅猛有效。
芦咏莉的教育哲学始终浸润着“爱”的底色。她主动将自己每周六下午的时间向有需求的家长开放,开展“与家长面对面”活动,以期将问题与分歧解决在萌芽阶段,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画出最大同心圆。她积极与社区及周边教育单位共享互助,构建家校社教育联合体,打造优质“教育生态圈”,在基础教育岗位绽放巾帼光辉。她坚持“教师成就人,教育方能成事”,八年间先后培养输送正科级干部、校级干部共九位,让团队在专业成长中实现价值。
以初心,致未来。从高校讲台到小学操场,芦咏莉用14年光阴诠释了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以理论为舟,以实践为桨,以爱为帆。她不仅让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成为“金名片”,更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为全国教育同仁点亮前行的灯塔。正如她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这簇火苗,正在更多孩子心中燎原。“退休后,我希望能到一所山区小学当校长。”芦咏莉心中的教育梦想还在延续,她想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让他们在成长中掌握获取幸福的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图:张佳敏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