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巾帼追梦人 > 陈静:逐梦田园,走出瓜果飘香致富路
  • 陈静:逐梦田园,走出瓜果飘香致富路

    2025-07-29 15:24    来源:《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   “跟着雪梨去旅行”带你了解梨的历史文化;参观梨王文化馆,体验北京传统药膳秋梨膏的制作……在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后安定村的贾尚生态农庄,你能见到这些“奇妙”的梨—雪青、新水、圆黄、康佛伦斯、阿巴特、五九香等。

      从小和父母一起去地里除草,考到北京上大学,成为大城市的职场女性,再回到农村种植果树、经营农庄……对于北京兴安尚农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北京安定贾尚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静来说,这是一段奇妙的经历,是带着梦想的旅行。

      “田野带我回到童年”

      陈静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农村,家中除了她,还有两个妹妹。在陈静的印象中,家乡华北平原的小麦、玉米地一望无际,父母养鸡、捕鱼、种地,总是忙忙碌碌。每逢假期,姐妹三人便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春天除草、秋收掰玉米,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陈静说:“当时我的父母觉得,农民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离开农村,去看更广阔的天地。父母希望我们姐妹仨人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去,到大城市发展。他们的想法也影响了我。”

      陈静考入中央财经大学,主修会计和编程专业,毕业后到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公司从事软件编程工作。她参与开发了公司最早的企业资源规划软件,虽然经常加班熬夜,但感觉很自豪。为了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她从事过销售、商务等领域的工作,担任过公司华北区的销售经理。

      2014年,陈静和北京大兴区安定镇后安定村的贾维亮喜结连理。“他曾在部队当过5年特种兵,2011年退伍回到家乡。他人好能力强,他的家人也朴实善良。”

      贾维亮的父亲贾尚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梨王”。20世纪90年代末,贾尚承包了30亩地种植梨树。在当时的大兴区,农民普遍种植鸭梨、雪花梨等传统品种。贾尚到山东的一个基地学习后,在自家果园嫁接丰水、黄金、新世纪等新品种梨,并获得了丰收。贾尚成立果树技术服务队,向周边的房山、通州、顺义等地传播种植技术,他的名字也随着技术的传播被越来越多人知道。贾尚被评为国家级林草乡土专家、北京市农村高级实用人才。

      结婚后,陈静一直在中关村工作,直到生育。在休产假带娃期间,她和丈夫一家住在一起,对当地人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公公意识到,当下只有把种植和营销结合起来才能有长远发展,但也意识到在品牌建设方面自己力不从心。他想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种植领域,但又觉得自己年龄大,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担心影响种植效果。在与周边的农户朝夕相处中,我发现他们非常朴实善良,他们不太懂销售,像我的父母一样终年忙碌,辛苦劳作。我之前的职场经验正好可以帮助家人和农户持续发展,我想回家做现代农业。”陈静说。

      一说到要当农民,很多人包括陈静的同事和家人都会觉得“土”。“你这好好的职场女性,真要回去种地呀?”同事说。“你现在做这个工作多好啊,一个月两三万的收入,到年底还有分红,回去种地有什么出路呢?”陈静的妈妈说。

      “说心里话,我当时心里也有点接受不了。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又要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了。但也正因为我来自农村,小时候那些印象深刻的记忆,让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种感觉更加坚定了我回到农村生活的决心,脚踩土地,心里感觉非常踏实,竟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陈静说。

      梨的故事绵长悠远

      “虽然我来自农村,但是没有干过太多农活,也没有接触过果树。而且我发现,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而新型农民也不是我想象中一种一收那么简单。”陈静说。

      从城市职场回到广阔农村,陈静刚开始很纠结,想好好做,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开始。她开始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学习,并逐渐有所收获。

      她开始学习果树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遇到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并引进彩虹梨、雪青梨等新品种梨,桑提娜、含香等新品种樱桃。终于,她培育的雪青梨获得京津冀果王争霸赛“果王奖”;她参加市场营销、电商微商经营培训,成立微商、直播团队进行带货,获得“百度好物推荐官”称号;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为“优秀学员”。

      “我把在职场中积累的工作经验、销售理念融合到农业当中,挖掘出我们的农产品故事,把产业做深做宽,做好品牌建设,摸索出具有特色的经营之道—科技赋能+文化IP+农商联动。”陈静把目光定格到产品的深加工、品牌建设和智能化管理方面。

      她以农业种植业为基础,围绕梨研制了梨膏棒棒糖、雪梨茶、小吊梨汤等衍生品,把农产品变成商品,把商品发展成旅游商品,从而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她为了开发研学项目,以果树为依托,开发了“跟着雪梨去旅行”“果树成长我成长”等系列科普课程。周一到周五的研学课程吸引了青少年参与,周六和周日接待采摘的客人,大家来研学和采摘,还可以买走当地的农产品,也可以现场体验制作秋梨膏、小桃酥的过程。

      梨在大家眼里不过是普通的水果,为了做出“情怀”,陈静牵头成立了梨王文化馆,讲梨的故事,打造梨王品牌,挖掘梨的起源,历史进程中梨的发展状况,深加工的过程等。馆内陈列216个品种的梨,全部按1:1的模型打造。

      龙河发源于北京市大兴区,流经河北省廊坊市,至天津市武清区入海河,龙河两岸农耕文化丰富多彩。陈静计划以龙河文化为背景,挖掘两岸的农耕文化和特色果树,打造新的文化馆。

      陈静引进果树智能管理技术,并采用“驾驶平台仓”技术,在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能完成田间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她参与的农业技术人工智能与精准培训一体化服务平台项目,于2022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让西瓜有最好的品质和价值

      一次,游客散步到农户的果园,看到地里的西瓜,深绿和浅绿之间带着暗色的花纹在阳光下泛着光,想买一些带回去,问农户价格。农户说一斤两毛钱就卖。采摘团总共150人,每人买了两个大西瓜,农户卖了300个西瓜,可高兴了。

      后来陈静问那位农户:“ 平时你卖多少钱一斤?”“至少五毛一斤。”农户说:“人家来咱地头上了,也不用咱摘,也不用咱卖,咱就给人家便宜点呗。”

      “咱们要给客户最好的东西,但也有一个原则,就是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我们就按市场价格卖。有了充裕的钱,我们才能买好的农家肥等物资。”陈静说。据此,她提出“农商模式”,并给农户做培训:“我们既是农民又是商人,客人来了,我们是商人,要有商人的理念,要给出农产品原有的价值,还要有接待能力。比如说游客到你家的果园了,你要会跟人家沟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把人家变成复购的客户。客人走了,我们就是农民,踏踏实实地好好种地,用良心种地,种出最好的东西给消费者。”

      陈静经常给大家做类似的深入浅出的培训,她还从中国农大、北京农林科学院果树所等单位聘请专家,为大家进行免费培训,每年惠及农户600多人。

      作为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静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带着大家一起发展。她在自家园区引进新品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为农户新品种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地进行示范;农户种植成功后,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

      合作社文化、旅游、农业齐发展的产业新模式,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农业带头人2000多人前来参观学习。陈静尽力提供后续支持,她帮助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农民提升种植水平、打造经营模式、实现增收致富。

      让妇女姐妹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作为女性,陈静最关注的是如何带动妇女姐妹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我发现很多年轻女性之所以成为家庭主妇,是因为她们被家庭和孩子绊住了,使得她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到社会上去创造价值。我希望她们有机会从家庭中抽离出来,增加和外界接触的机会。”陈静说。

      合作社为年轻女性提供研学、新农人主播等工作。妇女在家门口工作,上午8点半上班,下午2点半下班,以方便照顾孩子和家庭。合作社还为年轻女性提供包装等方面的工作,她们可以在照顾好自家果园或在农闲的同时到合作社帮忙,以增加一份收入。

      这些女性通过工作,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慢慢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自身也得到了锻炼。一些妇女之前不爱沟通,不会交流,通过接待游客她们渐渐变了,爱说话了,会拍视频,会直播带货卖黄瓜、西红柿挣钱了,还能讲课,能带着团队一起做事了。

      “她们先前没有想到自己还有这些潜力,其实她们都非常优秀。所以我觉得,以后合作社的工作重点还是带动留守妇女一起创业,让她们在工作中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实现自身的价值。”陈静说。

      种最好的农产品给孩子

      “我的孩子几乎都是吃园区的蔬菜瓜果长大的。我也想种一些好的农产品给更多的孩子,因为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陈静和贾维亮夫妻俩有三个孩子,今年分别是11岁、9岁和7岁,现分别就读五年级、三年级和一年级。2021年,贾维亮到村委会工作,并成为大兴区“青苗计划”后备干部,家里的很多事情顾不上了。陈静早上起来给孩子们做饭,送他们上学,然后到合作社工作,晚上到家陪伴孩子,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因为父母的忙碌,孩子们都很独立、懂事。大姐很早就会做饭,煮方便面、摊鸡蛋、蒸米饭都能做,还能给妹妹和弟弟做饭。二姐很小就会安排自己的事情,会给自己梳辫子、洗衣服,小弟也慢慢学会自己写作业、装书包了……

      “我想陪伴孩子成长,也想努力工作,但说实话很难平衡得非常好,但我尽量做了,每天确实很辛苦,但乐在其中。我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有时候觉得挺对不起孩子,但同时我认为值得,让孩子看到父母积极向上地做事,非常努力地帮助别人,我想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和引领吧。作为女性,我有自己的事业,能照顾自己的家庭,还能帮助很多农民,我觉得特别知足。”陈静说。

      合作社践行有机种植理念,植树,举办环保科普讲座,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环境。同时,合作社还对周边村民免费开放魔幻森林青少年拓展基地和儿童游乐场,提高美丽乡村的宜居度和居民的幸福感……陈静得到了来自农户、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她曾荣获了全国第三批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全国巾帼新农人、中国好人、农业部“百优保供先锋”、北京市突出贡献农村实用人才、北京榜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23年光荣当选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

      “原来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还有点不好意思说。现在我非常自豪地说自己是农民,是新农人。很多人不理解我,但我自己做得确实挺有意思的。我喜欢这个行业,想一直干下去,而且通过我的努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我觉得自己做的事特别有意义。”陈静说。

      

      文:解琳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