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巾帼追梦人 > 家国情·奋斗正当时丨被资助上清华的女孩,去西部了
  • 家国情·奋斗正当时丨被资助上清华的女孩,去西部了

    2025-09-09 10:4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秋风过耳,正是格桑花绚烂的季节。新的学期,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高一五班的学生等来了一位新老师,从清华大学来支教的曾雅萍。

      如果不是来青海支教,这一天,曾雅萍应该在北京,背着双肩包,拖着行李箱,忙着办理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生报到。这一次,她选择慢一拍。在刚刚结束的夏天,曾雅萍加入了清华大学第二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队,要在湟中区第一中学做一年的地理老师。支教结束,再回到校园,继续做学生。

    曾雅萍

      紧握书本 走出沙漠

      “以老师的身份踏进学校校门的时候,我还有些梦幻,总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学生”,暑假前是学生,暑假后是老师,走在校园里,曾雅萍偶尔还有些恍惚,要在心里悄悄提醒自己:我是曾老师。

    曾雅萍和父母在清华大学合影。

      这不是曾雅萍第一次支教,大学四年,除了学习,她累计参与和发起13次公益实践,先后策划和发起5个星级志愿项目,在地实践服务超112天,录入工时383小时。为什么总选择去中西部?曾雅萍的答案是:那片土地,我最熟悉;那里的孩子,有我童年的模样。他们的父母,也和我的爸妈一样,从早到晚,总在奔忙。

    曾雅萍和父母在北京合影。

      武威市民勤县,是曾雅萍的家乡,这片绿洲深藏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东北部,沟堑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小时候,我跟爸妈去地里摘棉花,棉花地离沙漠特别近,每次摘得特别累的时候,我就开始眺望远方的沙漠”,在幼时曾雅萍的心里,故乡就是一片沙漠连着另一片沙漠,是一座高山连着又一座更高的山,仿佛总也走不完。

    曾雅萍和父母在清华大学合影。

      握紧书本,走出沙漠,是少年时的曾雅萍、能想到的唯一出路。2018年9月,16岁的曾雅萍考进民勤一中,第一次看到沙漠之外的风景,第一次,独自面对考砸了。“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因为住校,没有办法及时交流,就会失眠,焦虑,有的科目就考不及格”,这是曾雅萍彼时的“心酸”。

    高中时的曾雅萍

      曾雅萍去找老师倾诉,和同学互相写小纸条,烦闷的时候,看看纸上写的那一句句“一起共同努力”“成为更好的人”,心头的阴云也一点点散开。那一年,除了要搬走心里压着的迷茫、慌乱,曾雅萍要应付的,还有掰着手指头花钱的困窘。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她写了申请书,并很快拿到了第一份助学金。把钱递到曾雅萍手里的人,是时任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

      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2012年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退休教授赵家和捐出1000多万元的积蓄建立。“坚持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的“炭火精神”,温暖和照亮了9000多名贫困学生的前行路,曾雅萍就是其中之一。

      曾雅萍清晰地记得,那一年,陈章武特地从北京去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前往每一所有捐助需要的学校,把助学金亲手递给每一位学生,给大家讲赵家和等爱心前辈资助西部学生的故事。

    曾雅萍(右一)与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首任理事长陈章武老师合影。

      陈章武递到手心的那沓钱,在曾雅萍的记忆里,总是温热的。之后,她再也没有考砸过。2021年,曾雅萍以甘肃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那里,是赵家和教授工作过的地方。

      去清华报到的时候,曾雅萍带着一个行李箱和一个很大的书包,坐卧铺车去北京。“睡了一觉醒来,一看没到;再睡一觉,看窗外,还没到”,从民勤到北京,1600公里,19岁的曾雅萍、摇摇晃晃走了将近30个小时。

      作为曾经的受助者,曾雅萍在清华大学接棒“兴华同行”公益助学项目,变身项目的参与者、发起者。第一站,就是在陈章武的鼓励下,回到家乡,武威市民勤县,“陈老师说我们的成长环境一样,我求学路上的经验和教训可能会对师弟师妹有帮助”。

    曾雅萍(右一)带队在家乡民勤开展助学活动。

      做一捧雪中的炭火

      在熟悉的校园里,曾雅萍仿佛看到儿时的自己,有些迷茫,有点焦虑,急切地想握紧一双有力的手,找寻到亮堂堂的前方。之后的寒暑假,曾雅萍先后去了甘肃、江西、湖南、云南等七个省份,10个乡村学校,见到了很多个孩子,他们也和她当年一样,清澈的双眼渴望看到山外的世界。

    曾雅萍在支教的学校陪孩子们一起做扎染。

      在江西井冈山的乡村小学,老师们的宿舍不够,曾雅萍就和同事到隔壁还没开学的幼儿园去,把学生的课桌拼在一起,晚上就睡在上面。支教的日子很快乐,也很短暂,分别的时候,看着学生们站在二楼阳台上大声唱《送别》,曾雅萍和另外的几名志愿者拖着行李箱边走边哭。

      曾雅萍至今保存着各地的孩子们寄来的书信、千纸鹤、扭扭花。信纸上,是孩子们炽热的心声:谢谢雅萍姐姐,让我看到了明天的样子;我会一直记得,你说过,不放弃的人最勇敢!

    2023年暑假,曾雅萍在井冈山睦村河桥小学开展志愿服务。

      站在讲台上,曾雅萍笑着跟学生说起当年在清华大学军训时的尴尬。她看着手机里的导航,努力分辨哪里是东,哪里往北,脸上汗水涔涔,心里乱成麻团,却迟迟找不到军训的地方。四年寒暑假的奔波,她好像也在寻找,找哪里才是最想去的地方。

    清华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

      曾雅萍说,考上清华,让她有机会进入更大的平台,有机会去接触更大的世界,但同时也提醒她要将所学到的知识、所收获的感受能带回家乡。大学四年,她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爱人,学会了给予爱的能力”。

      “我现在觉得家乡很可爱,虽然生活条件没有那么好,但它带给我鼓励,教会我不怕苦和累,让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年少时一心想离开的家乡,如今是曾雅萍最想去的地方。生活困顿时伸过来的每一双大手,人生拐角处的每一处亮光,她都舍不得忘。

    曾雅萍的毕业照

      在纪念赵家和教授的一篇文章里,曾雅萍写下这样一段话:未来,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做什么,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兴华人。我想,未来也将会有我资助的兴华学子,他们朝气蓬勃的脸庞、一定恰似我当年的模样。

    曾雅萍在重庆长寿一中实践。

      “我希望他们的未来能够有选择的勇气,能够有信念和力量去承担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能够有责任心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最好,能够有足够的善意去拥抱这个世界”,对眼前和未来的学生,曾雅萍在心里藏着太多的祝福。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