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玲是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曾荣获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这是杨宝玲始终关注的话题。
“小葡萄”种出“大产业”
“我是一名农民代表……”在外出参加活动时,杨宝玲总是用着至今未改的山东乡音,骄傲地这样介绍自己。天刚蒙蒙亮,她便出现在村里2000亩的葡萄园里,还时不时地向乡亲们询问:“葡萄授完粉了吗?”“今年长势咋样?”
今年68岁的杨宝玲,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一名“天津媳妇”,她坚守乡村40余载,用青春与9000亩盐碱地抗争,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路。
1981年,杨宝玲从山东嫁到天津一户贫困家庭,街坊四邻的关心和照顾让她体会到朴实与良善。“来到这个村,父老乡亲都很爱护我,这家给点米,那家给点面,所以直到现在我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心里一直很感恩村子里的父老乡亲。”2006年,杨宝玲当选为胡张庄村村委会主任,正是怀着这份感恩,上任伊始,她便开启了“全程全天”服务模式。
胡张庄村地处盐碱地,富含钾元素,非常适合种植葡萄。早期,村里采用露天方式种植葡萄,收成全凭天气。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雹灾,几乎摧毁了全村2000多亩葡萄园,村民们颗粒无收。很多村民因此不愿再种葡萄,纷纷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土地可是农民的根啊!”杨宝玲急得嘴上起了火泡,她一趟一趟地外出考察,最终转变思路,带领全村搞起了设施农业,兴建了41个大棚。
为解决村民种植技术不足的难题,杨宝玲专程请来葡萄专家,针对剪枝、施肥、疏果等多个环节,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村民。首批大棚葡萄上市后,仅12天便销售一空,收入超200万元。随后,她又积极牵头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统一注册“胡张庄”葡萄商标品牌,实现了将农产品从普通商品向优质精品的转变。
在拓宽葡萄产业的路上杨宝玲从不言败。她一路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带领全村人走了过来,共建设农用房276栋、冷库154栋,系统改造9000余亩地,兴修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作为天津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2024年,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原有41个大棚的基础上,扩建了26个设施大棚,并引进新品种,年收入超过900万元,胡张庄村也成为天津市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如今,胡张庄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楼房,开上了小轿车,村庄成功转型为天津市2A级乡村旅游点,并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每到节假日,前来体验田园乐趣的游客穿梭在葡萄园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打造“沽上田园”的美好生活
“我知道,土里刨食很难刨出‘金娃娃’,要想带领村民奔小康,还得另辟蹊径。我一直有个‘胡张庄梦’,那就是建成‘胡张庄田园综合体’,将胡张庄村打造成花园、果园、乐园。”杨宝玲每天都在琢磨:逐步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增加就业渠道,村集体要做好服务……
盛夏的东丽湖,十几万只鸟儿在此生息繁衍,四季花海美景醉人心脾。在东丽湖边,一个集康养、农创、文旅等功能于一体的“胡张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正悄然规划。蓝图愈美,道路弥坚。杨宝玲参加了50多次会议,专门聘请中国乡村促进会、市农科院、农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为全村农业布局进行重新定位,制定了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基本蓝图。针对有资源无资金的问题,她几经辗转、多方洽谈,与一家大型国企达成合作意向,确定了总体设计方案。同时,她积极协调属地区街和国土、规划、农业等部门,为145亩零散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完成置换手续。目前,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在建设村史馆,同时深挖各类资源,打造集田园风光、休闲采摘、文化旅游、教育研学为一体的乡村文旅项目,实实在在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胡张庄村的发展变化,正是天津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真心付出、无私奉献的杨宝玲赢得了群众支持与信任,于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在2023年连任。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她都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研,倾听乡亲心声。她先后提出了“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产品集中上市开辟绿色通道,限时、限季、限地在社区、街道销售”“农村零散集体建设用地置换集约利用”等多条建议,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让村民们衣食无忧,有房子住,生病能治,老有所养,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杨宝玲说,“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紧邻东丽湖,地理位置优越,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并持续深耕葡萄产业,朝着绿色、有机、高品质的方向迈进。”虽年近七旬,杨宝玲仍充满干劲:“我将继续与乡亲们一起,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文:张佳敏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