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巾帼追梦人 > 100个公益暖心她故事|40亿热搜背后,被明星“簪”红的
小渔村藏着一位非遗匠人
  • 100个公益暖心她故事|40亿热搜背后,被明星“簪”红的
    小渔村藏着一位非遗匠人

    2025-09-11 09:30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街万巷“簪”花开。

      热搜榜上,“某明星蟳埔女簪花造型”话题阅读量超40亿次!这不仅仅是一次明星造型的出圈,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千年的文化宝库,让一个名叫“蟳埔”的古老渔村和它承载的“簪花围”习俗,以前所未有的热度闯入公众视野。

      绚烂如春、别致灵动的“头上花园”——簪花,正悄然席卷我国大江南北,成为当下最具辨识度的国风新时尚。

      明星造型破圈,小渔村藏着大文化

      无论是在静谧的江南水镇,还是繁华的都市商圈,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簪花姑娘”,她们笑颜如花,发际生辉,将一份独特的东方韵味“簪”成了流动的风景。 

      引爆这场“顶流”国风的,是这样一位女子,她已默默守护了这份美丽十余年。 

      她就是黄丽泳,国家级非遗项目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天才妈妈”福建泉州簪花围梦想工坊带头人。 

      位于闽南大地的蔚蓝海岸,轻拥着一个古老的渔村——泉州蟳埔。

      让我们循着海风与花香的指引,走进闽南蟳埔村,聆听这位“簪花守护者”如何用执着的坚守,让渔家女发髻上的春天,绽放出惊艳世界的华彩。

      从幼师到守护者,她为非遗“筑巢”

      在黄丽泳的记忆中,蟳埔村的女人们每天都会上穿“大裾衫”,下着“宽腿裤”,在岸边的滩涂地里养殖鱼虾,辛苦劳作。

      尽管生活艰辛,但她们从不忘记按照传统习俗梳起长发,然后以骨髻、鱼梳、发簪固定,将一圈圈缤纷绚丽的鲜花簪在发间,形成色彩斑斓、造型别致的“簪花围”。

      这种灿烂明媚的“簪花”吸引着年少的黄丽泳,心灵手巧的她跟随母亲学习最传统的簪花手法,继而对蟳埔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幼师专业毕业后,黄丽泳就一直在村里担任幼儿教师。

      村里时常会有研究民俗文化的专业人士前来游学采风,探寻流传千百年的簪花习俗。也有很多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村里具有泉州特色的建筑“蚵壳厝”和姑娘们头上的簪花。

      2008年,包含“簪花围”在内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黄丽泳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和家乡人民习以为常的建筑、装饰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竟然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惜的是,在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传统习俗正在被村民们遗忘。

      那些承载着先辈们匠心和智慧的“蚵壳厝”被陆续推倒,建起了坚固的钢筋水泥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剪掉长发,不愿再梳头簪花。

      哪怕是留在村里的大娘大婶,鬓边的花朵也已消失不见。

      这一幕幕让黄丽泳意识到:“如果没有人保护蟳埔女民俗文化,它肯定会消失的。”

      为了让蟳埔女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2011年黄丽泳辞去幼儿园的工作,在村里创办了一家名为“晴天”的簪花围工作室,致力于推广蟳埔簪花。

      为了深入挖掘蟳埔簪花的历史文化,她到处寻找村史资料,走访村里长辈,了解她们的故事,还耐心说服抵触镜头的奶奶、阿姨们做模特,接受拍摄。

      为了展现蟳埔簪花之美,黄丽泳还特意学习了摄影专业知识,提高技术的同时,亲自制作头饰、花材,到处推介、讲课。

      除此之外,她还满村搜集渔网、斗笠、海蛎子壳等旧物件,一点点搭建展示区,充分还原蟳埔村民的传统生活场景。

      由于当时的蟳埔并不为人所熟知,前来参观体验的顾客寥寥无几。

      为了养家糊口,黄丽泳不得不白天看店,晚上去村头的超市打工以补贴家用。

      十年坚守迎高光,一朵花带活一个村

      10年坚守终于等来了一个极其难得的“高光时刻”。

      2023年底,黄丽泳应邀参与一期非遗作品的拍摄节目,因为是和明星合作,蟳埔簪花迅速爆火出圈,上百万游客蜂拥而至,体验最传统的蟳埔簪花习俗。

      不少游客更是慕名追到黄丽泳的簪花围工作室,点名要她亲自梳头簪花。

      蟳埔女在黄丽泳的带领下,迎来了新机遇,开始拥抱蓬勃的新生活。

      据统计,如今蟳埔村的文旅从业人员90%是女性,这意味着有90%的文旅收入是由女性创造的,而她们的服务对象则有90%是女性。

      过去,蟳埔村村民大多是做滩涂养殖,现在大家都从滩涂走到岸上来,开始从事簪花行业,其中有200多户村民开了簪花店。

      “簪花拍照”的火热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在过去,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或许仍要到海上劳作,而现在,她们在家门口摆摊卖些小饰品,或者开个簪花店,就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实现了在家门口的增收。

    蟳埔村的老奶奶

      守正创新向世界,发间花开映自信

      面对顾客各式各样的簪花要求,黄丽泳在积极创新的同时,始终坚守古老的传承。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坚持,不传承,那后来的人可能就真的看不到最传统的簪花是怎样的了。”黄丽泳说道。

      事实上,她也确实做到了。

      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黄丽泳始终以一个“传统的蟳埔女”形象出现,以最传统的方式去讲述蟳埔故事。

    社交平台上的黄丽泳

      “蟳埔簪花”带火了黄丽泳,也带火了蟳埔村,更带火了蟳埔村的百姓。黄丽泳始终没忘记她少时许下的心愿,从未停下宣传蟳埔女习俗、展示簪花技艺的脚步。

      她曾为澳大利亚的学生团交流簪花文化,为欧洲簪花爱好者介绍簪花技艺,还亲手为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节目设计了簪花头饰。

      今年,“天才妈妈”福建泉州簪花围梦想工坊落成,邀请奥运冠军邓亚萍到访工坊,亲身体验簪花围技艺,并为其进行推广宣传。在公益项目的支持下,黄丽泳带着蟳埔簪花围走进2025金砖国家女性领导力论坛,让更多人看到了蟳埔女民俗文化。

      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上,泉州簪花惊艳亮相,吸引了拉脱维亚、越南、科摩罗等国驻华大使夫人现场体验,她们对簪花之美惊叹不已。

      今年6月,黄丽泳随同泉州市美食文化交流代表团访问法国,展示传承千年的泉州簪花技艺。

      如今,不仅在国内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簪花女孩,甚至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也能嗅到发际间那一抹清丽的花香。

      作为蟳埔女习俗(簪花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丽泳用自己的青春守护着这门手艺,让这一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一念簪花,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自信。

      相信有一天,黄丽泳的梦想会照进现实。

      那就是,把蟳埔文化展示给所有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让发间国风成为全球时尚。

      

      来源:中国妇女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