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聚爱,100束光,照亮100个关于 “她” 的公益篇章 ——是“母亲健康快车”上的守望,是“母亲邮包”里的关怀,是“母亲水窖”带来的清泉流淌,是创业女性开出的坚韧之花……
这些温暖的光,来自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公益项目,来自一双双关键时刻伸出的援手。
翻开故事你会看见:每个“她”的命运转折都不是偶然,女性互助与公益力量的落地,让“被帮扶”的她们敢于追寻梦想。这份温暖,正照亮更多女性与家庭的前路。
“没有‘母亲健康快车’时,我们太难了,这辆车就是我们的救命车!”
已退休三年的和秀花坐在窗边,阳光穿过怒江大峡谷的薄雾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提起当年翻山越岭救治孕产妇的日子,这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贡山县”)妇幼保健院原院长忽然红了眼眶,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那本磨出毛边的救护日志——15本日志里,藏着一辆白色救护车与群山的故事。
雪夜里的70公里:背着药箱的“山鹰”
1986年,刚从妇产科毕业的和秀花踩着独龙族的藤网桥回到贡山。6年后,调任贡山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那时干妇幼保健工作好难。”和秀花回忆道。那时的怒江大峡谷,山是真的高,路是真的险,雨是真的多。当时县到乡村公路等级很低,有些村、小组甚至没有通公路。县妇幼保健院没有车,她和同事们去村民家中,全靠在路边等着搭车,“运气好的时候很快就等到了,运气不好要等好久。”即便搭上车,也往往只能开到乡镇,剩下的路就靠医护人员背着医疗设备徒步了。暴雨冲垮的栈道、冰雪封住的垭口、云雾里看不见底的悬崖……那是她们的日常。
“产妇要生了,在独龙江乡!”2006年的冬天,卫星电话传来的声音带着哭腔。贡山县连下两场罕见大雪,独龙江乡早已与世隔绝。和秀花揣上产包、退烧药,带着两名同事一头扎进风雪里。
车开到25公里处就没了路。三人深一脚、浅一脚往雪山里钻,积雪没到膝盖,冰碴子钻进裤管,冻得骨头生疼。“就想着快点,再快点。”和秀花记得,产妇的呻吟像根针,扎得她不敢停。从下午五点走到次日清晨七点半,70公里山路磨破了鞋底,她们终于撞开了那扇漏风的木屋门。
“哇”,直到婴儿响亮的啼哭划破雪后黎明,和秀花才发现自己的手指冻得发紫,连解绷带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样的日子,她过了19年——在“母亲健康快车”来之前,她和同事们靠搭顺路车、徒步甚至骑老乡的马,把1700多个新生命接到这个世界上。
三天三夜去接车:雪山等来了“生命摆渡船”
2009年的一天,和秀花在州里开会时,远远瞥见一辆印着红色大字的白色救护车。“母亲健康快车”这6个字像道闪电,照亮了她的眼睛。后来她才知道,这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为欠发达地区量身定制的公益项目,专门为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健康服务。
当晚,和秀花就急忙给县政府写申请报告,“我们太需要一辆车了!”一份报告,她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字里行间全是急迫。
不久,在云南省妇儿工委办和省妇幼保健院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母亲健康快车”申请下来了。那天,县妇幼保健院炸开了锅,和秀花和同事们都笑出了泪:“以后再不用等老乡的拖拉机了!”
2009年12月下旬,和秀花带着司机去省城昆明接车。先乘中巴车,再换一趟大巴车,走了三天才抵达昆明。她们终于见到了那辆纯白色、醒目红色大字的“母亲健康快车”。车里整整齐齐的产床、氧气瓶、急救箱,和秀花忍不住伸手摸了又摸。
12月29日,“母亲健康快车”碾过怒江大桥的积雪,开进了贡山县城,路边的乡亲们注目而望,不停地说“救命车来啦”。贡山县妇幼保健院也成为该县拥有一辆“母亲健康快车”的项目医院。
15本日志里的温度:车轮碾过之处,花开满山路
“母亲健康快车”的引擎声成了贡山人最安心的声音。
2010年那个暴雨夜,茨开镇的产妇李某在去医院的路上羊水破裂。和秀花带着车冲出去,在距离保健院25公里处与产妇的车相遇。急救灯在雨幕里闪烁,她跪在摇晃的车厢里接生,直到婴儿在雷声中降生,她才发现自己的裤角全是泥,后背早被雨水泡透。
2011年的一个午后,电话突然响起,丙中洛镇卫生院院长急切地向和秀花求助:“一名妊高征孕妇情况危急,必须立刻转院!”此刻,暴雨倾盆而下,“母亲健康快车”顶着雨幕冲了出去,载着医生们奔袭46公里的路,接连遇到山体滑坡、泥石流、车轮陷在泥泞里……“不过,我们还是抢救成功了。”和秀花说,那名孕妇最终在县人民医院产下一名男婴。
2013年春节,普拉底乡的阿某在路边临盆。和秀花赶到时,女婴已经冻得嘴唇发紫,胎盘还没娩出。她和学医的司机在“母亲健康快车”里搭起临时产房,消毒、缝合、给孩子裹上暖水袋。产妇的丈夫红着眼眶请和秀花给孩子取名,她望着车窗外早春冒头的野花,轻声说:“就叫路花吧,在路边开出的花最能扛住风雨。”后来,“路花”成了孩子的大名。多年后,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跟着父亲来看和秀花,手里攥着一把从山上采的杜鹃花。
15本救护日志,记满了这样的故事。某一页写着“2011年3月,丙中洛镇,妊高征产妇,车程46公里,遇3处滑坡”;另一页画着简易地图,标注着“某村李大姐,糖尿病,每月上门随访”。从2009年到2022年,“母亲健康快车”跑了多少路,和秀花说不清,只知道它常年穿梭于村寨与医院之间,13年从未停歇,累计里程数已是惊人的数字。
这辆车改变的不只是速度。过去妇女们怕去医院,现在会主动打电话问“快车啥时候来体检”;过去山里孩子发烧靠“土办法”,后来家长知道“找和院长,找快车”。数据不会说谎:贡山县的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孕产妇死亡率保持“零”的纪录。
永不退役的约定:她退休了,车还在跑
2022年退休那天,和秀花最后一次擦拭“母亲健康快车”。阳光把车身上的红字照得发亮,像她第一次见到时那样。年轻护士接过她手里的抹布,说:“和院长,您放心,车会一直跑下去。”
如今的贡山,路宽了,桥新了,私家车跑遍了村村寨寨,但那辆白色救护车依然穿梭在峡谷里。它去给独居老人送药,去学校给孩子体检,去田间地头讲健康知识,活成了群山里的“老朋友”。
和秀花偶尔会站在路边,看着“母亲健康快车”转过山弯,像当年追着车跑的孩子们一样,眼里闪着光。她知道,有些约定不会随退休结束,就像那辆车永远记得要去哪里,她永远记得那些被救回来的生命,在雪山下开成了花。
来源:中国妇女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