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30周年,中国在北京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在此重要节点,中国女画家协会作为全国妇联团体会员,正以艺术为媒介,推动中国女性艺术力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近期,本刊采访了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围绕协会的定位使命、艺术创作、青年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等话题,聆听她对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的思考,以及协会作为全国妇联团体会员如何为女性艺术家赋能、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搭建女艺术家的“温暖港湾”
中国女画家协会始终将“旗帜鲜明讲政治”放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为女画家搭建更多交流互动的桥梁,引领全国女性艺术家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温暖、包容、独特、坚韧的女性力量。“女艺术家们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创作不是孤立的个人表达,而是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的使命担当。”徐涟说。
作为联系服务广大女美术家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女画家协会自2013年成为全国妇联团体会员以来,始终紧跟妇联步伐,践行“引领服务联系”职能,将党的关怀与妇联的支持转化为推动女性艺术发展的实际行动。徐涟表示,女画家协会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女性艺术家打造一个专业平台,让她们既能安心创作,又能在群体中找到共鸣与支撑。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常面临“社会角色与艺术追求平衡”的抉择—她们既是创作者,也是母亲、女儿、妻子,多重身份让她们更需要包容与支持的平台。为落实这一理念,协会近年来着力构建“服务型”平台,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女艺术家提供展示机会。
作为全国妇联团体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协助妇联组织开展工作,建立妇女人才信息库,加强会员之间、妇女团体之间的联系。
为青年女艺术家与新文艺群体铺路架桥
“艺术教育领域女性占多数,甚至有些高校的艺术相关专业全是女生——这说明女性有艺术天赋,适合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但很多女生在毕业后会面临‘创作迷茫’‘资源匮乏’的问题。作为全国妇联团体会员,培养青年女艺术家,就是为‘女性人才储备’做贡献。”徐涟将青年培养视为协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围绕“品牌展览、系统研究、精准培训”三大方向,制定针对性计划。
另一方面,协会关注女性艺术家的实际需求,针对美术界新文艺群体推出倾斜政策,通过培训、采风、“传帮带”等方式,让她们获得与大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新文艺群体里有很多有天赋的女艺术家,但她们缺乏资源和平台。我们有责任为她们‘搭梯子’。”徐涟特别重视“口传心授”的教学传统,她认为艺术创作无法被“流水线生产”所替代,很多技巧和感悟,需要老师“一句话捅破窗户纸”。比如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境,AI教不会,书本也讲不透,必须在长时间的创作实践中一点点摸索,老师手把手教、面对面交流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途径。为此,协会计划以专题讲座、沙龙、培训、大师班等方式,持续赋能青年艺术家尤其是属于新文艺群体的女性艺术家;组织开展采风、写生、创作活动,邀请优秀女艺术家带队,在观摩学习中提高青年艺术家创作水平;积极举办展览活动,兼顾不同艺术水准的艺术家,形成展览品牌,为艺术家提供宣传展示的平台,让更多观众看到女性艺术家的风采。
今年9至10月,徐涟在上海海派艺术馆策划“江山·人民——新时代中国优秀女艺术家邀请展”主题展览,以老中青三代优秀女艺术家为邀请对象,聚焦女艺术家的创作实力与多元视角,为她们打造高水平的展示舞台。她介绍,此次“江山·人民”展精心设置四大篇章,分别为“绘:诗意江山”“抒:家国情怀”“歌:时代芳华”“赞:大爱无疆”,旨在超越人们对女性艺术家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在这些女艺术家的作品中,观众会自然而然忽略她们的女性身份,因为她们艺术创作中关注的内容与其性别无关,而是作为共同参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世界和平的力量,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女性独特的价值。”
传递中国女性的文化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踏入艺术创作领域并取得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重要成就,展现了她们的艺术力量与责任担当。“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从不自我设限,她们根据自己的天性和爱好选择创作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多元多样。同时,很多女性艺术家将家国情怀作为创作重点,参与国家重大主题性的艺术创作,比如邓柯的抗洪雕塑、沙永汇的航空航天版画,都在全国美展等重要艺术‘赛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对外文化交流是协会未来的重要工作之一。”徐涟认为,交流不仅仅为了展出画作,更是讲好中国女性故事——用艺术共通语言,让世界看到中国女性的才华与中国文化的温度。“包括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在内的诸多成就,这些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世界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女画家协会推动美术作品走出去的方式,让女艺术家的作品讲述中国故事、讲述女性故事,向国际社会传递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中国形象。”她强调对外交流的“女性视角”与“文化使命”,期待未来协会将以社会组织的灵活身份,成为妇联组织推动“女性国际交流”的重要补充力量。
徐涟表示,文化交流的关键在于“找到共鸣点”,而华人华侨女艺术家正是“天然桥梁”,她们熟悉中国文化,又融入当地艺术圈,其作品能让国际观众更易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无论国籍如何,她们的艺术创作都蕴含着强大的中华文化基因。实际上,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浸润与滋养给予了她们深刻的文化认同。”徐涟以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先生的女儿傅益瑶与英国皇家画协终身会员张怀存为例,详细说明了这一点。“傅益瑶老师八九十年代就到日本,最近创作展出了关于日本非遗民俗活动的绘画作品,但她的创作根源还是中国文化。多年前她受邀创作中国端午节的几十米长卷,现在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她融合中日绘画艺术之长,在日本举办展览时,既将日本民俗活动表现得生动鲜活,也让人看到她创作背后的中国绘画之长,她的作品自然地沟通中日民众的情感。还有张怀存女士,她原本是广州大学的老师,移民英国后成为皇家画协终身会员。西方观众关注她的艺术的同时,也会好奇她背后的中国文化——这就是‘以人带文’的力量。”
交流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融通”。徐涟认为,艺术交流从来不是“我讲你听”,而是相互学习。事实上,西方艺术家很早就从中国文化和绘画中汲取灵感,比如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发展就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去年中国国家画院赴荷兰举办展览,参与沙龙的一位荷兰艺术家表示,他的创作受到中国画“意境”的影响,努力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表现这样的东方意境。这些都证明,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是相互融通的过程,并非单方面的影响。基于此,协会计划在未来联合海外艺术家共同举办艺术展览,期待通过这些相互交流,推出更多优秀的中国女艺术家,也为中国美术走出去作出自己的贡献。
徐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解决当下世界问题、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关键。相信中国女艺术家可以用艺术的方式,“促进平等、发展与和平”,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识形成,让人们摒弃战争、对立、贸易战等极端方式,以包容、平等的方式进行协商。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正体现在女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李传真长期关注劳动者,多年深入工地采风,在艺术技法上持续深耕,深入探索劳动者的多重世界与时代印记,每一件作品都充盈着艺术家强烈的人文情怀与深切的现实关照。而潘缨创作的水墨肖像系列中,宋庆龄、何香凝、珂勒惠支等中外女性先驱,彰显了“女性力量的传承”。
对于人工智能等全球科技议题,徐涟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AI生成的作品可以作为消费品,但它没有艺术家的生命体验—艺术的核心价值,是‘表达自我、确认存在痕迹’。这种对‘人的价值’的坚守,也是人类应对科技挑战的共同方向。”她希望通过交流,让世界看到中国女性艺术家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
传承世妇会精神,“我们”与时代同行
徐涟回忆道:“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妇女权利即人权。同年,我国正式提出并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从1995年至今的30年,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女性在教育、艺术等领域的权利实现了质的突破,她们的创作题材逐渐多元化,创作高度不断刷新。如今,女艺术家占艺术教育领域六七成甚至更多。站在“北京+30”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女画家协会以艺术为独特载体,将世妇会精神融入创作、展览与传承的每一个环节,让“平等、发展与和平”的理念通过笔墨与色彩,在新时代焕发出更鲜活的力量。
2025年10月,中国女画家协会特别策划并主办的展览“我们:与时代同行—当代中国女艺术家优秀作品展”将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盛大开幕。“这是在全球妇女峰会召开之际推出的一次大展,非常荣幸能够得到全国妇联宣传部的指导。”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展出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书法、雕塑、综合材料等多个门类,通过“家国情怀:担当奉献”“时代芳华:歌咏美好”“巧手织锦:赞美劳动”“十月春晖:颂扬生命”“开放包容:和谐共生”五大板块,全面铺展30年来中国女性在文化、社会、科技、艺术领域的突破与成就——而这每一个板块,都是对世妇会“妇女权利”“性别平等”理念的具象化诠释。
在解读展览主题“我们”时,徐涟特别强调其背后的精神内核:“‘我们’就是要强调女性的主体性与集体力量。‘我们’是国家的建设者,是社会的劳动者,是孕育生命的母亲,是美的代言人,是和平包容的践行者。”值得关注的是,展览还在黑龙江、新疆、河北等多地设立平行展区,让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女性艺术成果得以呈现。
“北京+30”不仅是“回望”,更是“传承”,如何让1995年北京世妇会的“平等、发展与和平”精神,在青年女性艺术家群体中延续,也是中国女画家协会的重要使命。徐涟认为,青年女艺术家需要接过“接力棒”,用艺术创作阐释世妇会精神,继续促进“平等、发展与和平”。“青年艺术家无需刻意标榜自己的性别,而是在创作中自然流露‘女性主体性’,不回避自己的‘女性身份’,但也不被‘女性身份’束缚。”
从“江山·人民”到“我们:与时代同行”,从国内展览到国际交流,从联络知名艺术家到助力新文艺群体,中国女画家协会正以扎实的行动,践行着全国妇联团体会员的使命。正如徐涟所说,艺术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它能沟通人的情感,拉近人的心灵距离,让心和心贴得更近。这样的情感沟通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乃至于全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女画家协会愿意持续做这些关乎心灵、润物无声的工作。
谈及未来,徐涟信心坚定:“我们希望成为‘政府信任、社会认可、会员满意’的社会团体,作为全国妇联团体会员,我们将始终牢记‘服务女性、奉献社会’的初心,让更多女艺术家‘走入社会、走向世界’,用画笔展现中国女性的才华与智慧,为文化强国建设、为性别平等事业贡献力量。”
 |
| 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教授和专家齐聚北京大学,参加由中国女画家协会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丹青应色 艺境寻踪”雅集活动,来宾们捧着各自的作品——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的扇面、书法和花卉小品,与中国女艺术家拍照留念。摄影 武广宇 |
文:裴昭月
摄影:张佳敏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