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在大湾区找到发展事业的广阔舞台。这些有理想、敢创新、肯付出的新一代港澳青年们抓住大湾区机遇,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成就人生梦想。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筑梦大湾区的港澳青年,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和未来愿景。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将大湾区建设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2021年2月26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蓝皮书指出,随着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呈现向好趋势,在创业层次上实现了质的变化。数据显示,港澳青年开始尝试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内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价值共创。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认为,这样的向好趋势得益于国家大湾区战略的推进,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同时,港澳青年大湾区创业呈现“四高”特征,即创业人员高学历化、从事产业高科技化、产业链上高端化,以及产品服务高附加值化。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推出了一系列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新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在大湾区找到了发展事业的广阔舞台。为了吸引港澳青年来粤发展,广东省联合港澳特区政府,从政策支撑、打造平台、营造环境、建立机制等全方面推动青创基地建设。目前,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接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位于广州天河路商圈的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大型活动路演厅、多功能咖啡厅、共享经济区等场所一应俱全,港澳青年在此可享受“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展示交流、社团联络”一站式服务。该机构自设立至今,已服务接待港澳青年超过8000人,孵化港澳青年初创企业约200家。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深圳前海已经成为港澳青年的创业热土。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产业空间已拓展至4.7万平方米。截至2021年6月底,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共计524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281家。
当前,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港澳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进入“十四五”时期,对于港澳青年而言,在大湾区,当下可为,未来可期。“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已被写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纲要还提出,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
为了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便捷购物等需求,“十四五”时期,广东将拓展跨境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缴费、校企园区等领域的跨境应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移动支付无障碍合作区建设,加强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应用创新。逐梦大湾区,奋斗正当时。这是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设美好香港、澳门,成就人生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时代。
扎根农村,圆“鱼菜共生”创业梦
三位香港“90后”青年,到内地创业,做农业科研实验,看似平凡,但又不平凡,他们来到祖国乡村的大舞台,融入新时代的最强音,与青春共舞,与梦想同行,把追求与实践做到了极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凡响的关注与共鸣。
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树仁大学,种菜养鱼是他们共同的兴趣。用他们的话说,是当上了新型职业农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日新月异,他们的创业项目也落地开花。
2014年,他们在香港开展“鱼菜共生”种养实验。随着实验规模扩大,香港的场地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实验的要求,于是他们开始在广东省各个农业园区寻找合适的地点,以扩大研究规模。
2016年,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创梦大舞台”。对三位来自“异乡”勇于追梦的青年人,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及直属单位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给予热情的指导与支持,为他们免费提供科研温室和实验设备,同时,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与他们建立“鱼菜共生”科研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及协助申报科技项目等形式争取科研扶持经费,展开“鱼菜共生”项目的科研试验及项目孵化。
“鱼菜共生”就是让养鱼的水流进蔬菜种植区,鱼粪中的养分作为菜的肥料,而经过蔬菜根系净化后的水,再流回鱼池,这样整个循环下来,真正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化肥和农药”。“鱼菜共生”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前沿技术,具有绿色有机、生态循环、产量高、能耗低等特点。
种养出好吃、安全又卖相好的鱼和蔬菜,虽然市场前景巨大,但对于刚走出校门没多久的三位年轻人来说,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江门的农业专家和附近的村民都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三位年轻人开始从鱼种选择、水体微量元素培养和灌溉系统优化等方面不断尝试。
团队中的三个人有明确分工,谭慧敏负责养鱼和微生物培养,罗伟特负责种菜,梁立锋则负责研发、设计水循环系统。创业团队驻扎在农业基地,开展大量的基础试验,累计采集水质数据超过5100组,实验培育蔬菜品种超过220种,攻坚了多项农业技术难关,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并成为国内研究时间较长、科研成果较丰富的“鱼菜共生”项目。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他们的“鱼菜共生”实验终于宣告成功。团队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鱼菜共生”生产系统,为“鱼菜共生”技术在国内的产业化落地打下了科研基础。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将大湾区建设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就在这一年,“鱼菜共生”项目也正式落地江门,三位年轻人建成了8000多平米的智能温室大棚,蔬菜年产量达到400吨。
2019年11月,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团队以农业农村初创组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荣获金奖,并于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中取得初创企业组三等奖,为广东省唯一获奖项目。同年,创业团队受邀参加“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等展会,向国内外与会者展示推广国产自主农业技术。参会期间,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亲切接见,充分肯定了该项目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
在罗伟特看来,在大湾区创业有数量众多的供应商,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各种配套服务,也有更大的市场和扩展空间。他说,创业前期,政府提供的免费孵化空间,解决了场地难题,帮助团队专注于技术开发,创业赛事的举办,更是让团队的商业计划得到了指导和完善,并对接到各种创业资源。
在“鱼菜共生”孵化期间,创业团队还积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和青年农业科普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组织香港中文大学、香港香岛中学、香港青年协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香港小童群益会等香港学校团体深入农业基地和企业参观,先后有4300多名香港爱国青年到江门交流学习。他们的项目和事迹,在全国尤其是粤港澳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各级各方的高度评价。创业团队在2020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青年最高荣誉“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三位香港青年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谭慧敏说:“这几年真地见证了它很多不一样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我们回香港的时间也缩短了很多,而且我们的选择也多了很多,我们可以走港珠澳大桥,也可以坐高铁回香港了。”罗伟特说:“广东对于港澳青年创业提供的便利政策非常给力。现在很多企业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办理,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很好的创业支持。我们会在这里继续发展我们的事业。我们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到大湾区,投身‘三农’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7月1日上午,罗伟特与其他20多名粤港澳大湾区创业青年齐聚位于广州的“中国青创板”孵化基地,集中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电视直播。罗伟特说:“作为‘90后’,我们现在刚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的青春将全程参与建设和见证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所以说我们的责任非常重大。而作为从香港来到内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我们也感到特别荣幸,因为我们将成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先锋力量。我们希望在未来用我们的青春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罗伟特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感受深切。他说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会和很多基层党员打交道,他们真心实意地为自己提供帮助和服务,这让他感到特别舒心。他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越来越强大,香港青年的自豪感也日益增加。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希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何静雯:做两地文化的“摆渡者”
回忆在广东省东莞市的创业之路,“90后”香港青年何静雯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词便是“幸运”,因为她在东莞认识了钟志明,两人一起建立起了幸福小家庭,也一起创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司。“对我来说,香港是我成长的地方,而内地是我家,也是我的未来。”何静雯说。大湾区不仅是她“梦想绽放之地,更是家的所在”。
何静雯是在东莞和香港文化融合下成长的新一代青年,她的丈夫钟志明毕业于东莞理工学院。随着来莞创业的香港青年人数越来越多,有没有可能成立一个为这些香港青年服务的机构呢?基于这个想法,何静雯和钟志明在东莞松山湖创立了我们与我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如今,他们在这里搭建起自媒体平台,利用对两地文化的熟悉优势为从香港来大湾区创业的青年提供帮助。
何静雯说:“我的爸爸是香港人,妈妈是东莞人,我虽然从小在香港长大,但是每年寒暑假就会回东莞玩。东莞和香港有专门的社团组织,主要为了促进莞港青年交流,妈妈一直很鼓励我参加这些社团,我也是在一次次活动中,慢慢地学习到了国家最新出台的很多政策,从参与者的角度切切实实从中获益了很多东西。此后,我便鼓励香港青年多参与这些社团,组织他们到东莞不同镇街的企业参观学习,一方面是希望香港青年常回家看看,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企业之间实现资源有效地整合对接,看看是否有合作空间。”
2014年,何静雯从香港毕业,来到东莞一边继承家族生意,一边创立互联网公司。由于对行业的不熟悉,初出茅庐的何静雯首次创业失败了,她所创立的公司艰难运行了一年后面临解散。然而,也正是这一危机,让她结识了钟志明,成为夫妻二人合作的契机。
“这几年从香港来东莞的青年越来越多,他们都认为这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能让年轻人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同时,从港澳来到内地的创业青年也面临一个窘境—他们对内地文化、经济、政策等不够了解,导致偶尔在行业内碰壁,甚至创业失败。我第一次创业失败,就是最宝贵的经验。”何静雯说。“因为父母在东莞创业的原因,我从小在香港和东莞两边奔走,熟悉两地的文化、经济、政策差异,也有创业失败的惨痛教训,我想我可以利用这点优势做更多事情。”何静雯的这一想法与钟志明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8年,夫妻俩的“爱情结晶”—我们与我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在东莞松山湖正式成立,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品牌设计服务。“公司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针对从港澳返回内地创业青年,在港澳青年对内地经济、政策和文化不够熟悉的情况下,为其提供能够迅速理解的市场调研数据、品牌定位建设,与品牌运营规划建议,让他们迅速打破地理局限,扫除品牌搭建障碍。我们的客户群体不完全是从香港来莞创业的青年,也有很多东莞本地的客户。”何静雯说。
在东莞的新公司成立之前,何静雯和钟志明组建的创意设计工作室已经在深圳有了几年的沉淀。何静雯介绍说,该工作室的团队成员大部分来自东莞、深圳、香港,他们十分熟悉这些地区的文化差异,拥有丰富的新媒体经验,先后为许多优质香港企业提供品牌服务。
也正是因为这家工作室的经验积累,让何静雯更了解港澳青年的真正痛点。她说:“自服务从香港来莞创业青年以来,我们感到两地青年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作为两地文化的‘摆渡者’,我更愿意利用自己对两地青年思维方式的熟悉,为两地青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扎根莞深港三地,我们与我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发挥自媒体优势,将资讯+服务+商业一体化融入自媒体平台中,不仅可为港澳创业青年提供品牌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更积累了很多优质客户。公司还曾为东莞女企业家联合会策划活动,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何静雯说:“未来打算让更多企业知晓我们的品牌,一起挖掘品牌内涵和品牌故事。除平面设计、活动策划外,公司还会进入短视频领域,结合设计优势,双管齐下,争取为顾客的品牌带来更多效益。”
郑思怡:为创业青年助梦
香港青年郑思怡拥有多重身份,她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一名咖啡店的老板、一名天使投资人。她出生于浙江,从小随家人移民到香港,就读于香港大学建筑系。在香港长大的她,对大湾区有着较深的感情。她24岁开始连续创业,现在是前海深港梦工场女性组织巾帼汇发起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协会副会长、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CFO 。
儿时便来到香港的郑思怡,融入完全不同的社会体系,对自己的身份迷茫过、疑惑过,曾经觉得自己既非香港人,又非内地人。直至慢慢发现香港的可爱之处,既充满了人文关怀,也有完善的法律社会体系;摩天大楼林立,还可享受多样的生态环境;美食天堂、旅游胜地、购物中心……太多不同元素齐聚在这片土地,同一片天空下包容着多元化的文化。
郑思怡于2016年成立万新科技有限公司,由万新集团环保有限公司全资持有,是一家港澳台独资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子元器件开发、电子元器件销售、原材料生产、环保产品生产研发,旨在打造全新的环保时尚快消品垂直销售平台,重新定义环保新业态。在创业逐渐进入正轨时,郑思怡团队人手极度短缺,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精力过度分散,主要目标和方向淹没在琐事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郑思怡明确了自己的初衷,学会了正确的时间管理,能够更轻松地管理团队。她说相信每一个职场上的人,只有真正走上创业之路,困惑和抱怨才会迎刃而解,从而体会到创业者的苦尽甘来。只有有一天真正走到了这一步,才会明白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方式不是要做到最理想,而是要做到最现实。
在十年创业的道路上,郑思怡曾多次经历挫折,甚至接近破产,她曾想过放弃,但心中一直保留着一个念头—打破传统女性身上的标签,成为一名独立、自信且勇敢的女性代表。她表示女性在创业过程中、在职场上会遇到比男性更多的难题,尤其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的角色更多是相夫教子、照顾家庭。在过去,评价一位女性的优劣,是她能否持家有道、能否培育出出色的子女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力量在逐渐崛起,新时代女性不单单拥有柔软、细腻的性格,也同时具备水滴石穿的韧性,女性的标签不再是年轻、美丽、身材好这些物化的特征,而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有趣灵魂的宝藏女孩。
郑思怡在刚创业时曾有一个愿望,希望在她35岁时就能退休,随心所欲地做自己,而现在她觉得帮助港澳创业者实现梦想,更能体现自我价值,是创造另一个梦想的开始。尤其是前海梦工场为港澳青年提供了如此优厚的创业条件,在这里1+1远大于2。前海青年梦工场是以服务国际、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为核心,汇聚了深港两地的科技、产业、创投等资源,发挥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职能,为国际港澳台青年提供落地的创新创业服务。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她选择留在深圳,居住在离香港很近的前海。来内地前,郑思怡对未来感到很徬徨,来了之后,她开始对未来渐渐充满了信心。身为女性创业者,她更有共情,常常把自己的经历想法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以回馈社会。现在郑思怡在前海梦工场运营孵化器,还开了一间餐厅(Bays Life brunch and cafe),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国家为港澳台青年在内地创业就业提供了那么多好的条件,香港在地理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中西方结合的思维方式。香港不但可以把优秀的产品引进内地,更可帮助内地品牌走向国际,实现双循环共赢。
2021年3月5日,由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协同策划的三八妇女节交流会暨“梦工场巾帼汇”群团组建活动在梦工场1号楼隆重举办。活动意旨为更好地营造梦工场园区创业氛围,形成关注、关心、关爱粤港澳台女性的舆论热潮,塑造梦工场粤港澳台女性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粤港澳台女性事业全面发展。作为香港女性创业代表,郑思怡将自己的创业经历进行了分享,鼓励园区女性青年不惧挫折、积极创业、团结向上、回馈社会。活动现场组建了女性创业群团组织“巾帼汇”,已有百余名粤港澳台女性青年加入了该群团。
对于未来,郑思怡希望实现:一是人生的意义,不断超越自己,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这样的人生是她想为自己创造的精彩;二是梦想的意义,只有逐梦前行,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也有勇气去追寻下一个梦想;三是责任的意义,随着事业不断发展,自己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做不辜负信任的人,带着大家一起前进;四是享受当下,享受过程中带来的艰辛与幸福,不要迷失其中的美好。
澳门青年:在大湾区圆创业梦
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于2017年由澳门特区政府委托澳中致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中心提供一系列创业支援措施以帮扶初创企业,积极搭建“双创桥梁”,帮助澳门创业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进入葡语系国家、开展创业合作与交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同大湾区内多地签署合作协议,帮助澳门创业者进驻内地,开展交流活动。
这些年,珠海与澳门之间的便利化政策一直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明显进展。横琴地处广东省珠海市南端,毗邻澳门,与澳门最短距离仅187米,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提出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2009年11月,珠海横琴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同意在珠海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明确横琴按照“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原则实施分线管理。
201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正式挂牌,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横琴方案”提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四个战略定位。
2021年11月12日开幕的第十一届珠澳合作发展论坛上,珠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郭才武代表珠海市委市政府对外发布了《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发展60项措施》,该措施涵盖港澳居民在珠海居住生活、就学就业创业、科技创新发展、经贸交流合作、社会文化教育交流等五方面,为港澳居民到珠海发展勾勒出更加清晰的立体图景。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在大湾区开启他们的创业之路。他们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加快融入国家创新创业的浪潮,在大湾区追梦、筑梦、圆梦。
执行、撰文/王莎莎 张佳敏 供图/张金加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