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记忆中,有多少次童年的旅行?让童年记忆留下最纯真、最丰盈的回味,让教育回归做人和生活的本真。
研究者说:从凝聚共识到形成合力
——赵凯旋(就职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关注性别发展、家庭教育等领域的问题。她认为,为童年的记忆留出一片属于竹蜻蜓和纸飞机的蓝天,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提供充足“养分”
在家庭中,妈妈身兼家庭教师、营养师、家庭医生等多重身份,更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负责人”。抚育和教育子女随着更科学和精细的要求正在不断被专业化,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着妈妈的身心负担。这也使许多妈妈对“双减”政策存在顾虑,担心课业负担降低,孩子的成绩会落后于人;忧虑课外培训减少,孩子的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素养更需要终身的修炼,“双减”不仅仅意在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更是给越来越白热化的教育“抢跑”降温。父母要珍惜亲子互动的时光,与孩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和精神富足的“养料”。
学校课堂是教育主阵地
曾经的各种“培训班”成了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症”的重要途径,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各方面的竞争不断前置。无形之中,这种被不断迎合和激化的教育焦虑,导致了许多家庭的教育成本一路飙升,以至于出现重课外、轻课堂的现象。
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幸福奠基,要坚持把义务教育的主阵地定在学校课堂,特别是要注意缩小城乡、区域以及同一区域校际之间的差异,将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多分享、广覆盖,同时做好课后服务,满足好孩子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样就能真正维护好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保证好教育生态的均衡和健康;就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从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且可及的教育资源,丰满他们梦想的羽翼,照亮他们未来的路途。
改变对教育结果的评判标准
“双减”不是少报一个补习班,不是少写一篇作文,而是需要父母成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学习的对话者,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需要学校牢牢把握住义务教育的主阵地,让孩子们在学校学得足、学得好;需要整个社会积极转变结果导向的“唯分数”的教育评判标准。只要三方积极主动形成合力,“双减”就能实现“共赢”,就能让孩子学得好、学得快乐。
把童年的本真还给孩子,减轻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给孩子带来的身心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近自然,去接触社会,更有利于自由地萌发他们的爱好、陶冶他们的情操、强健他们的身体,在实践与互动中健全人格,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说:我心中的高品质教育
——彭阳(在英国剑桥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曾担任剑桥大学的学联主席,毕业后回到家乡发展现代农业。她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她的故事出现在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主办的中国扶贫成就展上。)
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
我出生在重庆奉节,就是那首《早发白帝城》所描绘的历史小镇。在童年里,我的父母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多忙,我的母亲都会抽出时间陪我一起学习。在我的记忆里,学习从来都不只是孤单的练习,而是特别美好的亲子互动。我们会在车上比赛算术,也会在船上一起背诵古诗,还会在旅游的时候一起写日记。
现在想来,小时候的我们都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可以被“谱写”。我记得小时候母亲送我去了很多兴趣班:跳舞、钢琴、古筝、跆拳道。她跟我说:“我希望你知道,不管今天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一样东西,都要愿意去尝试,要对你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我当时并不是很懂母亲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只是出于对她的爱和信任,才去尝试了很多课外兴趣班。
等到长大后,我在这些兴趣班中找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爱好,比如跳舞,这个爱好还让我在未来的学校活动中受益匪浅。刚进剑桥大学的第一年,我特别迷茫,身边充满了来自全世界的最厉害的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发现小时候我一度觉得没意义去学的那些课外兴趣班开始发挥作用了。我开始参加各种中国和国外的社团,因为小时候有基础,所以学起来特别快,慢慢找回了自信。
我也确定了我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的活动,比如钢琴,但是我发现就算讨厌一样东西,我仍然学会了坚持每周去上课,不断调整自己想逃课的情绪,让自己开心。这也成为了在未来的路上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去面对一开始我讨厌的人,学会和他们相处,努力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最后变成朋友。
我一直都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尝试永远都不是一件坏事情,只要这个尝试的过程是幸福的—可能是亲人间的相处,可能是朋友间的互动。我想高品质教育就应该带给孩子具有童年特性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在未来,充满自信和好奇心地去探索。
在跌倒时有勇气站起来
小学毕业的时候,我考到了全县第一,但是母亲决定送我去重庆市区读书。我到了那所学校,基本上一周回家一次。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全年级1500人,我排到了300名,成绩一落千丈,小时候享受的光环的消失,对我来说真的是当头一棒。这时候,母亲每天都会在电话里鼓励我,要在跌倒时找到方法有勇气站起来;每周回家都会和我一起计划周末要怎么度过,一起去探索每个学科进步的方法。
我会每天都把要做的事情写在本子上,做完一件就勾掉一件,特别有成就感。我还会准备一个错误本,把我所有做错的题全部记下来,再融合老师的讲义,形成我自己的笔记。到现在,我都还有写规划清单和错误本的习惯,它们已经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小培养的规划习惯也让我受益很多,从规划每天、每年,到后来规划自己的事业,再到现在规划我的创业,其实很多习惯都是从小慢慢养成的。
初中毕业,我以全校前10的成绩被保送到了高中部,这个时候,我的母亲希望我报考另外一所学校—重庆南开中学,那时的我不愿意。母亲跟我说:人一定要学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挑战。我去了南开中学,结果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我从原来初中学校的前10,突然降到了全年级2500人中的500多名。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妈妈要我到新学校。这一次,我没有再像初中第一次经历落败时的不知所措,而是既有勇气又有方法。果然,越努力越幸运,我变成了全年级第8名。我觉得当时自己状态特别好,成绩不断进步。
高中的经历教会了我要不断挑战自我,敢于走出舒适圈,敢于在跌倒时站起来,通过努力回到原来的状态。我想高品质教育就应该这样,不仅仅带给我们学术上的知识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要让孩子收获不怕挫折的能力。
走更远的路去追寻自己的目标
就在这个时候,母亲说,学习是让我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之一,但是世界很大,我需要具备更多未来需要我拥有的能力。所以母亲和父亲决定送我去英国读书。离开既有的生活,我不情愿。一天,母亲给我看了一张英国剑桥大学的照片,给我讲了大学的历史和那里的名人故事,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那时我就说“我要考剑桥大学”。
怀着这个梦想,16岁的我一个人从重庆转机上海去英国读书,开始为期9年的留学生涯。记得刚到英国时,我特别想家。这时妈妈跟我说:你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现在妈妈不在身边,你要做自己的妈妈,妈妈怎么照顾你,你就怎么照顾自己;妈妈怎么陪伴你学习,你就怎么陪伴自己。出国留学不仅仅是实现你的“剑桥梦”,更是学会适应和包容一种全新的文化,这也是一种能力。妈妈的话点醒了我。
从那天开始,我就开始做自己的妈妈,比如如果连续几次考试都保持全班第一,我就奖励自己点一次中国外卖。每天我要做什么、要养成一些什么习惯、看一些什么书、做一些什么活动,我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计划。我体会到目标真的会让整个人走路带风。
这一段经历对于我来说真的特别宝贵,不仅仅是在陌生国度学会了生活独立和文化包容,更是深刻感受了一个人为了实现梦想和目标,所有困难都打不倒的韧劲,这让我至今受益。 我想高品质教育就应该这样,父母在适当时候学会放手,让孩子带着知识和能力去走自己的路,去追寻自己的目标。
老师说:给孩子自然的滋养
——海杯子(绘画老师,看见自己的学生陷于城市的水泥丛林之中,不免忧心忡忡。脱离了自然滋养的孩子,写作和绘画都缺少了应有的灵气。她希望大自然变成孩子们成长的课堂,于是,设计了“返回原野”的户外活动。)
草原随处是课堂
车行至平均海拔高度2100多米的地带,高地草原逐渐展现出它神秘瑰丽的容颜。大地铺开了无边无际的绿毯,缤纷的野花点点开放,蒙古包组成的村庄散落在草原上,无数的马群也仿佛绣在绿毯上的绚丽花朵,不时有牧歌和马头琴的声音悠扬而来。
乘车过程中,我除了让孩子们体验草原云朵的诗意,还设计了数路上遇到的牛马羊数量的游戏。因为行车速度快,来不及数清个数,所以以群计数,以此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和专注力,也避免了他们在行程中疲劳。孩子毕竟是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看几分钟就不耐烦了,但他们一路瞪大眼睛仔细数着、观察着。
下车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扑向草原上的野花,芍药花、山丹花、金莲花……在草原上一直奔跑到黄昏,夕阳藏在了云彩背后,我们才回到蒙古包。夜里的气温降至零度左右,但孩子们第一次在大草原集体睡觉开心极了,纷纷把野花标本压在枕头下面。
草原上,能随时遇到马。我带着孩子们在百米以外写生,对象就是它们。有时候,马也会调皮捣蛋,本来都在吃草,一匹马忽然抬起前蹄趴在另一匹马身上,另一匹马立刻挣扎着要把背上的家伙甩下去。这倆家伙的动作幅度可不小,旁边的马跟着乱了套,嘶吼成一片,扑腾着四散跑开。孩子们笑着说:“没想到马儿也像我们男生一样,喜欢互相打打闹闹。”孩子们第一次学骑马,被牧人扶上马背,坐在马鞍上,手挽缰绳。牧人牵着马在草原上走了10多分钟。孩子们小脸儿红扑扑的,说这可比玩电子游戏带劲多了。
金灿灿的阳光把孩子们笼罩在温暖的光泽中。逮蚂蚱变成了那天的新鲜游戏。孩子们的眼睛闪闪发光,呼哧带喘地变成了“野孩子”。他们蹲在草地上,低头凝神地盯着地面,忽然间胳膊扬起,两手用力朝地面扣去,有时候,他们又追逐着蹦跳的蚂蚱满世界奔跑。好不容易逮住一只,他们像得到宝贝一样到处炫耀。
这个下午的自然活动就变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狩猎活动—抓蚂蚱。孩子把带草的泥土提前灌进瓶子里。我问“为什么要灌土呢?”孩子们说:“因为蚂蚱生活在大地上啊,必须有草和泥巴才像它们的家。”孩子们还乐滋滋地给蚂蚱起了名字。对蚂蚱仔细观察过后,孩子们又将蚂蚱从瓶子里放回到了大地上。
那时我们返璞归真
走进黄花沟,映入眼帘的第一景就是小山上高高的敖包彩旗飘飘、背衬蓝天,像国王的王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我们在山顶饱览草原。草原那么大,大得无边无际,好像可以一直走向茫茫宇宙;草原又那么小,小得像草丛间的野花俯身便可以亲近;草原的天那么高,高得无拘无束,仿佛我们呼一口气就可以顶天立地;草原的天又那么低,云的巨大黑影一次又一次在山峦的脸庞上柔情抚摸,这都是身处都市时看不到的风景。
那天,我们也见识了草原上的暴雨。乌云浓稠得化不开,狂风先是以男高音出场,一场演唱吼得我们的窗棂都瑟瑟发抖。接着,震耳的雷神在头顶吓唬我们,雨用拳头狠砸蒙古包顶的钢架……这是居住在都市楼房里的孩子们从来没有感受过的“狂野音乐”。如此有气势的声音和着雨水灵巧敏捷、大规模地直接入侵到蒙古包里了。我们低头发现水从门下端漫入,于是赶紧把原本放在地上已经沾水的行李放在桌子上。
还有一天,从早晨开始到夜里还没有来电。平常灯光灿烂的蒙古包一下子退回黝黑沉静的荒古时代了,黑暗的魅力开始显现。这真是个绝好的时机,可以让孩子们体会自然文明的诗意。
草原上的星河浩大无边,闪闪地流过我们的头顶,各种小虫子在草丛中鸣叫。我指着夜空教孩子们辨认星斗的名字,那就是鼎鼎有名的银河,那是牛郎星和织女星,那是仙女星和猎户星……在城市夜间的灯海里,星星们被吞没,连月亮也被繁密的灯光衬得可怜巴巴。而此时,真实的星空让孩子们惊呆了,他们激动、新奇,跑着跳着,举着望远镜,希望看得更仔细些。我开始讲述那些星斗的传说,讲述飞碟与外星人……孩子们认真地听着,之后把看到的星座画在写生本上,还自己创作了星座图,起了有趣的名字。
在草原上乘坐的火车像电影里演的古典老火车。于是,我们仿佛在奔跑的中国古典凉亭中饱赏草原。这时候,草原天空上又出现了大朵莲花般的云彩。云在空中翻卷着,天一半阴一半晴,我们的火车里一半明一半暗。我和孩子们伸出手去抚摸风。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灵居然如此灵巧地穿过我们的指缝,撞击我们的肩膀,吹着我们的头发,像要把我们发射到天空一样。孩子们指着天空喊:“云朵小狗追逐我们的火车在奔跑呢,那边还有一只云朵大狮子准备啃我们的火车头。”
我们的火车和另外一辆火车相遇,我和孩子们带头用力挥手,对面的旅客也纷纷伸开手臂欢呼回应,呼声此起彼伏,车厢里的旅客也欢腾一片。疾行中布满野花的草原,像轮盘般旋转着。真希望一秒钟变成一小时,因为谁也不愿意如此幸福的路途那么短,但我们还是到站了。诗意盎然的季节里,我和孩子们有缘到草原。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培养了观察力和想象力,也磨练了意志。
教育专家说:把人生风帆导向正确航程
——赵忠心(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全国网上家长学校名誉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中国家庭教育发展史》《中外家庭教育思想简史》《家庭教育学》等著作,其中学术著作《家庭教育学》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和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父母的喜好像“指挥棒”
做父母的虽说都喜欢自己的孩子,但如果孩子没有什么可以使父母在众人面前炫耀,给父母脸上添光彩的特长,即或是孩子其他方面有很多的优点,比如懂礼貌、心地善良、谦让大度等,父母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平庸”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智力发展水平比别的孩子高,比如小小的年纪就会认字,能背古诗,会算算术等,或者在比赛中得了个什么奖,父母就会沾沾自喜。在有的父母看来,这样的孩子就是 “完人”,即或是有毛病,父母也视而不见。要是有人指出孩子的问题,父母还会替孩子遮掩,大有“一俊遮百丑”之嫌。
吴国国王喜欢武艺高强的人,吴国的男人为了获得吴王的赏识,就大练剑术。同样的道理,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孩子都会心领神会,就会想方设法地迎合父母的喜好,以赢得父母的赏识。父母的喜好,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根“指挥棒”,它引导着孩子发展的方向。父母只喜欢聪明的孩子,这种审美观点,就成为了评价孩子的标准,会导致孩子片面发展。比如有的孩子上了大学或研究生,却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得不被迫终止学业。
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才具有权威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最终根本改变河流的方向。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这样的比喻很贴切。早期教育稍有一点点偏差,就会造成孩子发展中的巨大失误。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不能不慎之又慎。孩子小的时候,感受能力强,可塑性大。早期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教育的起始,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非常深刻。培养教育方向对头,孩子的身心就会协调发展,长足发展。
孩子们将来所面临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需要有文化、有知识,有一技之长或特殊才能。但是如果缺乏其他方面的素质,比如良好的品德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善于交往、竞争、合作,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等,也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在一些家长眼里,“一俊”可以“遮百丑”,只赏识“一点”而不及“其余”,这是很不明智的。要知道,“丑”是“遮不住”的。毛病会越“遮”越厉害,短处会越“护”越短。而孩子的毛病,还会干扰或抑制他们优势方面的充分发展。
希望父母们明白,孩子长大以后,都要无一例外地进入社会,接受全面的考核。父母对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认为“一俊”能遮得住“百丑”,但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才是权威的。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接受严格而无情的“筛选”,并由社会实践决定取舍。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和最初生活的引路人,必须从小把孩子人生的风帆导向正确的航程。
教育专家说:重新思考家庭教育的意义
——林丹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公开发表相关研究成果20余篇,出版《别把孩子越管越远》等图书作品。)
“双减”的大幕已经拉开,“双减”为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做出哪些思考和改变?
转变教育观念
“双减”政策最直接的效果是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但从更长远来看,这项政策是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再次强调和重申。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育观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父母片面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能提高考试分数的事就做,只要会耽误孩子成绩的事就不做,不仅让孩子背上沉重的课业压力,也影响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双减”政策出台,国家政策导向转变,为父母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契机。父母们亟需重新思考家庭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关于什么是教育,普遍的认知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而现代社会人们参与实践所需要的能力,除了知识,还包括毅力、耐力、抗挫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注重生活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孩子进入学校、社会的预备校。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习得的认知人格、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将深刻地影响他的一生。
作为父母,需要更加注重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生活教育,要更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孩子各种习惯、能力与品格的培养与训练中。
好习惯是开启孩子一生的钥匙。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脾气、喜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和心理习惯。比如,通过开展家庭阅读,培养孩子爱读书、善读书的习惯;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爱劳动、爱生活的习惯等。
学会自我管理是帮助孩子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放手,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渗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做好规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中的事务;告诉孩子处理好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做好平衡等。总之,通过加强自我管理,能有效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性和自主解决各项问题的能力。
培养优秀品格
优秀品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是孩子品格习得的重要来源。一方面,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养成正直、勇敢、诚实、善良、坚毅、好学等美好的个人品格;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亲身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养成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团结友爱、互相信任、彼此帮助等美好的社会品格。
总之,父母们更需要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孩子各种能力、品格的培养与训练中。因为,孩子们的竞赛场已然不是原先仅靠学业成绩论英雄的百米冲刺,而将是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耐力、社会交往和群体适应能力等为一体的长跑马拉松。
家长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台啸天(编辑、作家,曾出版《看见飞鸟的翅膀》等图书作品。她的女儿小芦苇在美国生物奥赛(USABO)、英国生物竞赛(BBO)、HOSA生物与健康未来领袖挑战赛中获得金奖,入选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小科学家”。)
走进充满魅力的世界
如果说小芦苇在学习科学的道路上有引路人,那应该是她的外公。我家居住的小区深处有一条小径,对童年的小芦苇来说,那里是她的百草园。周末的午后,小芦苇总喜欢和外公手牵手去小径散步,外公教她认识了很多植物,也了解了一些昆虫的生活习性。一块小石头、一片树叶、一张植物的画、一段和小猫在池塘边对话的故事……小芦苇把这些宝贝带回家,由此慢慢培养出了对生物学的兴趣。
在我的记忆中,从六年级开始到现在,小芦苇的每个夏天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她先是和同学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研究科学问题,比如飞蛾为什么要扑火,飞鸽为什么能够传书?
由这样的兴趣爱好开始,小芦苇走进了科学研究的殿堂。她创立了学校的科学社,利用课余时间做科学实验、给低年级的同学做科普讲座、在公众号上发表科普文章……这些事情占据了她大量的课余时间,但她做得很开心。
在兴趣的驱动下,小芦苇慢慢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研究领域—生物学。小芦苇的学校和一些科研机构有共建合作,这使得她每个暑假都能够有机会在老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设计,亲手完成实验步骤。
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个完整的暑假。小芦苇把别人上暑期补习班的时间、游学的时间都用在了她喜欢的科学实验上。对她来说,小小的实验室是一个宏大又充满魅力的世界。
按自己的兴趣做事
小芦苇泡在实验室完成的工作,有的有结果,有的没有。她在这个过程中,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失败带来的反思,由此她体会了科研的艰辛,也慢慢学会了科学思维。更重要的是,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的收获都来自艰苦的努力,而且并不是每个努力都会有收获。
小芦苇喜欢这个过程本身,她的这种单纯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事,不去想家长们期待的成果,或许是她能够沉浸到生物学领域并且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
2021年10月30日,小芦苇有幸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出席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聆听世界顶尖科学家给科学少年们带来的“科学第一课”。小芦苇说:“我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方便所有人理解,而且不因通俗易懂而失去部分准确性的基础科学知识的科普方式。”
有人曾问我是不是让小芦苇参加了一些教育机构的培训,在课余时间有专门的老师对她进行辅导。其实没有,实际情况是她喜欢在学校老师推荐的各种比赛通知中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自己报名和准备考试。
我们常常讲内驱力,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如果能够放下功利心,像养植物一样养孩子,发自内心地让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事,孩子就一定能够长成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也是家长眼中最期待的样子。
未来说: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作者:朱永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满怀信心地展望: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可以说,作者吴军的这两本书很好地诠释了教育专家“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才具有权威性” 的观点。在学识和成功之间需要一座桥,那就是智慧和能力。
该书的作者朱永新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出版了《朱永新教育作品》《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阅读观》《致教师》等著作。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在将来,说到学习时,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他还系统地整理了关于未来学习中心的八个问题,包括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怎么评价孩子学得好不好、父母应该做什么等。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撰文 / 左亚琦 供图 / 中信出版集团
未来说:在学识和成功之间,需要一座桥
《元智慧》《软能力》
作者:吴军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得到图书
可以说,作者吴军的这两本书很好地诠释了教育专家“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才具有权威性” 的观点。在学识和成功之间需要一座桥,那就是智慧和能力。
《元智慧》讨论了知识和智慧。智慧是富有创造性的,它不被有限所困,而对无限世界显得生机勃勃,能够创造出更多知识。有了智慧,只要有条件,再获得知识反而会成为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获得知识与智慧的方法是不同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而智慧是靠“悟”来获得的。如何悟到智慧呢?书中也给出了建议:到大千世界去感知,去触碰世间万物,去体会人情冷暖。将知识上升为智慧,在智慧的引导下付诸行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软能力》讨论了学识和能力。很多人会纠结一个问题,学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如果从做成事情这个角度来讲,无疑是能力更重要,因为学识本身并不能让人成事,在学识和成功之间需要一座桥梁,那就是智慧和能力。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强调学历,是因为他们在无法判断一个人能力的时候,只能暂时认定学历高的人可能能力强。而他们一旦发现某个人空有学问却做不成事的时候,态度就变了。相反,一个学历不高的人,如果最后证明了自己能力很强,能够解决问题,则常常会被重用。
作者吴军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计算机科学家、畅销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大学之路》《见识》《态度》《格局》等,曾获得“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图书领域奖项。
撰文 / 吴思 供图 / 新星出版社·得到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