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每个孩子的前途,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资源,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
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学有所教、学有优教的美好愿景正在中华大地上逐步成为现实。
保障经费投入更加有力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曾经,几位村民护送十几个孩子爬藤梯上学的情景,让四川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勒尔村备受关注。
某色拉作一家就曾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悬崖村”上,每天,她下山上学要爬藤梯,走3个小时的路,那是一段惊险万分的求学路。
脱贫攻坚,给“悬崖村”带来了新的希望,易地安置让“悬崖村”的居民搬下山来,住上了新修的房子。“悬崖村”的师生们在2018年也搬进了盼望已久的新教学楼。如今的“悬崖村小学”,宿舍干净整洁,现代化教学设备、食堂、运动场一应俱全,孩子们的艰难上学路一去不复返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并优先向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倾斜。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介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费占到50%以上。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费占到80%以上。特别是新增教育经费优先支持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原“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速达到12.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有力助推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新时代教育投入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力支撑了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十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了2800余万人。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刘昌亚介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在校生1.6亿人。2012年到2021年,全国小学的净入学率从99.85%提升到了99.9%以上,初中的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2万所,在校生3976.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91.4%,十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7.8%,十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
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2021年9月,在贵州省安顺市务工的王凤琼终于消除了心头的愁云:得知当地西秀区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在本地入学的政策后,她在西秀区教育局公众号上提交了申请,很快,小儿子便收到了安顺市第五小学的入学通知书,再也不用独自回老家上学。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十年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数据中得到了回应:
实施“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规模达到1372.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到了90.9%;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万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了95%以上;
实施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通过国家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录取到重点高校的人数累计已经达到95万人;
……
随着教育政策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公平的阳光正洒向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坚持五育并举 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下午4点,下课铃声准时响起,富民完全小学的学生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绿茵场上,20多个小学生在教练的带领下开始进行足球基本功的练习。
富民完全小学坐落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是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的配套工程,也是一所在戈壁滩上新建起来的小学。这里的孩子大多是从古浪县南部山区搬迁下来的。塑胶跑道、标准的八人制足球场是这所小学最亮丽的风景。
“过去基本上都是土坯教室、土操场,孩子整天都在土里面做游戏,身上、脸上都是土。”富民完全小学校长朱世云介绍,如今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还建设了人工草坪足球场和体育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音乐室、书画室、心理咨询室六大功能室,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十年来,我国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助力人人出彩、人人成才。
刘昌亚介绍,我国义务教育音体美劳等课程建设明显加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和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分别达到67.4万人、83万人和10.9万人,相较十年前,分别增长了55.4%、52.3%和18.3%。全国95%的学校能保障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建立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带动各地中小学蓬勃开展劳动教育,实现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
据了解,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显加快。职业教育法首次修订,明确类型教育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三年扩招413万人,2021年高职(专科)招生达到552.6万人,是十年前的1.8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
兴教必先强师。十年来,教育系统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昌亚介绍,我国教师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素质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44.4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26.2%。长期以来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特岗计划”累计招聘103万名教师,覆盖了中西部的22个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乡村学校,有力支撑了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教育走向法治化
近年来,广州市天河区妇联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选树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区家长学校示范点建设。车陂街家长学校作为广州市、天河区的示范点,在市、区妇联指导下,探索社区家校社融合模式,打造社区家庭教育新生态,成为广州市选送家庭教育微课程唯一社区代表。
据介绍,车陂街家长学校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教育、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挖掘、宣传、传承本地好家风好家教好家庭,形成浓郁的本土特色吸引家长孩子积极参与。2021年,成功开展了“智慧父母”家庭教育讲座、“五老”座谈会、“AI”带回家亲子活动、志愿者培训等系列品牌活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传承文明家风、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
全国妇联以及各级妇联组织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与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着力在推动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开展指导服务、加强阵地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2020年,全国妇联出版《儿童家庭德育指导手册》《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科学养育指导手册》等读物,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有效指导和帮助;
2020年6月,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命名“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的通知》,命名297个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推动基层阵地实践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是继“双减”政策之后,国家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让父母带娃有法可依。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以来,全国妇联认真做好法律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多措并举着力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重点明确的妇联组织职责任务;
为推动“十四五”时期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
截至2021年底,全国家庭教育网络和新媒体服务平台有4万多个,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共41万多所,“儿童之家”32.1万多个,通过开设家长课堂、专家讲座,举办亲子活动等,培训家长6960余万人次,吸引2.8亿家长儿童参与亲子阅读活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之努力的目标。如今,随着教育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教育资源越来越优质,学习路径越来越广,更多孩子享受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红利,向着美好的未来展翅高飞。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