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把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支持非遗传承人打造“非遗村”,设立非遗工坊,采取“非遗 +文创”的方式设计、制作旅游文创产品,推进苗族蜡染、银饰锻造、竹编鸟笼等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为掌握非遗技艺的村民在村中提供创作、创业平台,实现就业,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推广展示,让古老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机。
2022 年立冬以来,看到一批批游客来到“银匠村”游览、体验,它的创办者王国春感慨地说 :“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有看头。”王国春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而他口中的“银匠村”,是一个坐落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卡拉村东部的“村中之村”,这个村子正是由他投资、设计、建造的。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苗族银饰锻制、蜡染、刺绣、古法造纸、鸟笼制作等多种非遗项目的设计、加工过这里虽然名为“银匠村”,实际上是集合了多个非遗工坊的“非遗村”。打小跟着父辈学习银饰锻造的王国春,长大后以银饰为业,先后创办了自己的银饰公司和品牌。创业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非遗项目必须形成凝聚力。”经过多年准备,他最终选择在卡拉村将“银匠村”的梦想付诸实践。
村子建成后,他先后与黔东南州多家高职院校合作,以保障“银匠村”的研学发展和技艺传承。在此基础上,他邀请当地十几名非遗传承人入驻“银匠村”,并积极宣传、吸引客流。
29 岁的张义苹是一名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带动当地数十名妇女从事蜡染制作。入驻“银匠村”半年来,她为更多学生和游客传授蜡染技艺,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拓展了增收渠道。
“非遗项目要走好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子,才能取得更大成功。”34 岁的王秋是卡拉村的一名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过去,制作鸟笼是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年入驻“银匠村”后,她把鸟笼制作技艺与研学深度“捆绑”,走上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据介绍,近两年来,“银匠村”吸引了超过 40 万人次的学生和游客前来游览体验,并带动上百人实现就业。
文图/中国全球图片总汇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