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根本在家。”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祝福祖国母亲繁荣昌盛,祝福千家万户幸福安康。
依托妇联组织 在家庭建设中不断发挥女性独特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引方向。报告提到,“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妇女在家庭建设中不断发挥独特作用,成为幸福安康家庭的建设者、倡导者。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妇联组织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9 年 5 月,全国妇联启动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成为妇联家庭工作的一个创新品牌。
倡导弘扬优良家风
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牵挂,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点。家风长存、家范传世,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让无私无畏的红色家风历久弥新。无数平凡的家庭化作榜样的力量。
2014 年 2 月起,全国妇联依托全国城乡社区 70 多万个“妇女之家”,集中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这项活动注重群众的参与率和参与过程,将寻找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群众。截至 2021 年年底,约 6.2 亿人次参与线上线下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共推选出 1317 万户各级各类最美家庭、6801 户全国最美家庭。
促进家庭教育不断发展
为了增强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和能力。2016 年 11 月,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九个部 门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
2020 年,全国妇联出版《儿童家庭德育指导手册》《3 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科学养育指导手册》等读物,为家长实施家
庭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020 年 6 月,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命名“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的通知》,命名 297 个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推动基层阵地实践探索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截至 2021 年年底,全国家庭教育网络和新媒体服务平台有 4 万多个,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共 41万多所,“儿童之家”32.1 万多个,通过开设家长课堂、专家讲座,举办亲子活动等,培训家长 6960 余万人次,吸引 2.8亿家长儿童参与亲子阅读活动。
推动巾帼家政服务业创新发展
截至 2020 年年底,全国妇联建立全国巾帼家政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基地 196 个 ;共创办各级各类家政服务实体2249 个,年安置妇女就业 78 万人次,年服务家庭 287 万户。不但充分诠释了家政行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扩大就业、精准脱贫等的关键作用,还切实增强了妇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了妇女全面发展。
发挥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妇联组织引领各地寻找最美家庭,一方面可以减轻基层社会治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这些家庭会自觉主动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让基层社会治理变得更加有效。
各地妇联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抓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途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让好家风建设、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清廉建设、创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弘扬“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以“小家”带“大家”,让千家万户幸福安康。
(资料来源 /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家庭”连上了“幸福”
湘西莽莽群山中,以红为主色调的矮寨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从大桥俯瞰下去,有两个苗族村子卧在悬崖两侧。它们一个叫“家庭”,一个叫“幸福”。
无数年来,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的这两个村子隔峡相望。从“家庭”到“幸福”,要上下悬崖,费尽周折。10 年前,开创世界建桥史上多项先河的矮寨大桥通车,“家庭”和“幸福”彼此紧紧联通。10 年来,这里的家庭摆脱了过去贫困的生活,行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过去 , 幸福村和家庭村之间常有嫁娶,但将“幸福”迎到“家庭”,并不容易。婚礼前一天,男方要组织十几个小伙子带着猪肉等礼物,赶在日落前到女方家。虽然两村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 5 公里,但沿着陡峭山路下悬崖、再上悬崖,他们要花五六个小时。婚礼当天天不亮,新娘子和亲友带着嫁妆又得走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男方家。有时男方还得提前抬着“一顿饭”到中途迎接,吃完还要继续赶路。
2012 年,矮寨大桥正式通车。起雾时,乳白色雾气笼罩桥面,矮寨大桥便因而有了一个浪漫的别称 :“云中天桥”。
这一独特景观,被从矮寨大桥上通行的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地,大桥成了网红“打卡”地。峡谷两侧的家庭村和幸福村被游客“瞄上”,成为欣赏自然景观和体验苗族文化的好去处。
1991 年出生的家庭村苗族姑娘秧梅开是外地回村创业的一员。2018 年刚过完春节,几位客人问她 :“能否给我们做顿饭吃?最家常的那种就行。”好客的秧梅开立刻带着客人回到家里,拿出腊肉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客人们赞不绝口。
家庭村地形独特,四面皆是悬崖,村子窝在山顶一个“盆地”里。这种奇特的景观给村里带来的客人越来越多,秧梅开于是办起了农家乐。有时,一场长桌宴就有 100 多位客人,一个“黄金周”收入 1 万多元。
从民间工艺专业毕业的秧梅开又发现了新的商机 :游人在村里“玩得开、住得下”,还希望“带得走”。她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办了一家苗绣作坊,根据游客需求“订单作业”,一件订单少则一百元,多则七八百元。游客们开心了,大伙儿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村里的产业一点点“长”出来。矮寨大桥不仅将客人们“带进”家庭村和幸福村,两个村子的农产品也借助矮寨大桥“走出”了大山。
在幸福村,每个家庭的日子也越来越好。2010年以前,全村连摩托车都没几辆,现在村里的小汽车快停不下了。全村 60% 以上的房屋是砖混结构,老的木房子也修葺一新。
如今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家庭村和幸福村的村民们对今后的生活越来越有底气。从外地务工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更多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家门口创造幸福生活。
(资料来源 / 新华网)
积分“兑”出美丽的家
甘肃省妇联在乡村和城市社区家庭中广泛开展“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活动,让妇女群众在点滴的成就中兑换积分,也“兑”出了美丽的家。
“我有 24 积分了,这周再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就可以到超市兑换洗衣液了。”
“因为我家卫生做得好,得了村上给的积分,去超市换了个脸盆。”
“因为孝敬老人,我得的积分已经兑换过两次东西了。家庭和谐、邻里关系好也可以得到积分,攒够了就能兑东西,这个活动真好!”
她们说的“积分”活动,是甘肃省妇联在乡村和城市社区家庭中广泛开展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活动。
在“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的货架上,一盆绿色植物的分值是 30 分,一个小奶锅的分值是 15 分,一个碗的分值是 5 分,其他生活用品、农具也标有不同的分值。如果村民在村上规定的积分项中达标,比如厨房、庭院的卫生搞得好,或者家里窗明几净等都可以获得积分,并在“巾帼家美积分超市”领取到生活用品。
2018 年以来,甘肃省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妇女和家庭的独特作用,创新实施了“巾帼家美积分超市”项目。甘肃省妇联通过建设小超市,实现大撬动,激发广大妇女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形成人人参与活动,家家不甘落后,户户争做先进的良好风尚。
甘肃省各级妇联组织把“巾帼家美积分超市”作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等工作的载体,积极探索创新运行模式,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点滴成就兑换成积分。
“同志,你看我这个积分能兑个啥?”一位老年妇女手拿积分卡对肃州路社区“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妇女因被社区评为“最美老妈妈”而获得积分,兑换了物品。酒泉市肃州路社区组织评选“最美爱心使者”“最美身边人”“最美老妈妈”等活动,评比出的辖区居民都可以参加兑换活动。
张掖市各级妇联积极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工、电商、家政等专业培训,开展劳务技能、手工编织、巧厨娘等技能比赛,把妇女群众取得的点滴成果都纳入积分奖励内容,激发妇女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金昌市金川区、兰州新区在“巾帼家美积分超市”中提供共享商品,为居民提供梯子、劳动工具等借用服务。
定西市漳县妇联以群众需求为先,建立基本清单和心愿清单,“巾帼家美积分超市”货品采购时确保群众“需要什么购买什么”“要什么就有什么”。
几年来,在甘肃省各级妇联组织的共同努力下,
“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在“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和“巾帼共建·美丽家园清洁行动”中有力地动员了广大家庭和妇女参与家庭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奖带补”的积分兑换机制,得到了妇女的热情参与和广大家庭的普遍认可。
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妇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介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行积分制第二批典型案例的通知》中,甘肃省妇联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被列为首篇推介。
如今,“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已经成为甘肃省各级妇联的“亮点”品牌。
(供图 / 甘肃省妇联)
“我的家在好家风一条街上”
夕阳西下,老街的深处传来孩童朗朗的诵读声,五六岁的孩子正在客人面前背诵挂在墙上的自家家训。那古朴的老屋、青石板的路面……仿佛时光的脚步,都在这样的古街慢了下来。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城河西的古城路,似乎与其他百年老街没有什么不同,但街道口牌楼上的“好家风一条街”六个大字格外醒目。
“古城路”位于新化县上梅街道十字街社区,辖区 现 有 人 口 3110 人、1310 户。社 区 19 名 工 作 人 员中 14 人是女性。社区共有党员 89 名,其中女性党员 59 名。上梅街道妇联主席、“上梅红”巾帼志愿者团队队长陈艳芬说 :“‘上梅红’是一支支在党的领导下,由党员干部带头,发动周边群众义务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上梅街道是新化县的老中心城区,街道妇联将工作延伸到了每个网格、楼栋院落中,“上梅红”志愿者中妇女占 70% 以上,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个家庭的好家风会影响到左邻右舍,一条街的好家风会辐射到更远。上梅街道妇联和十字街社区在上梅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为树立好家风带动好社风,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评选出了“书香之家”“诚信之家”“互敬互爱之家”等家庭,在 920 米长的老街上就有 60 户“模范家庭”。
“最美婆婆”的五代同堂之家
时光流逝,吴素贞嫁入肖家已有 70 多年,她和丈夫共有 6 个儿子。
如今 96 岁的吴素贞一家已是五代同堂,一大家子共计 49 口人,其乐融融。大儿子肖宝田今年 76 岁,最小的儿子也 60 出头了。肖家的家庭成员中有 11 名共产党员、16 名“上梅红”志愿者,有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民间艺术家,娄底市十佳文明市民、新化县优秀服务明星等。吴素贞古道热肠,是邻里公认的“热心人”。新化县上梅街道倡导社区居民“捐资兴教”。吴素贞带领全家人积极捐款,连她几岁的重孙也把压岁钱拿出来了。
6 个儿媳先后嫁入肖家,她们多从事三班倒的工作,只要谁有空就负责孩子们的接送、辅导学业等,她们分工合作,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逢年过节,一大家子聚集在一楼厅堂,格外热闹。家里的椅子不够坐,婆婆心疼儿媳,觉得她们一年到头辛苦,就安排儿媳坐着吃,儿子们站着吃。儿媳们对婆婆的生活起居也照顾得很周到,总是抢着给婆婆买衣服和生活用品。
2017 年,上梅街道党工委、妇联及十字街社区牵头,在肖家创办了娄底市第一所家风家教学习讲堂“上梅红家风家教学习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宣讲好家风。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
2021 年吴素贞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吴素贞被街道评为“最美婆婆”。老大肖宝田说,他一直铭记着肖氏家族的家规家训 :“忠孝为本、诚信礼先、勤劳节俭……”“家训”是肖家祖辈传下来的,至今已有 10 代,约 200 年。
“菊姑娘”的自强不息之家
刘晓菊是一名脆骨病患者,她的脆骨病遗传自父亲。她从两岁开始频繁骨折,后来连站起来都成了奢望。刘晓菊 15 岁那年,姐姐背着她去上学。她上学后的第 3 年,姐姐因患胸膜炎做手术,不能背她去上学了,她于是终止了学业,在家自学写字绘画。一次,刘晓菊听说湖南省残联举办首届残疾人湘绣培训班,就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结业后,她被推荐到长沙纺云湘绣厂上班。
“湘绣是我的至爱,是我生命的支柱。”刘晓菊刻苦钻研,硕果累累。她加入湖南队参赛,和队友们获得了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刺绣项目团体赛一等奖,她在这次比赛中荣获了个人第六名的好成绩。她还获得了湖南省湘绣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娄底工匠”称号。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创办一家湘绣工作室,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就业。”2020 年,由上梅街道党工委等部门筹资,上梅街道妇联、十字街社区积极落实,为刘晓菊在“好家风一条街”上选租了一个门面,创办了“菊姑娘湘绣圆梦馆”,还举办了一场爱心认购会,帮她销售湘绣作品。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妇联和家人的帮助下,我才能学到湘绣技艺,能养活自己,只要有人想学,我都可以教。”目前,刘晓菊免费培训残障人士、下岗女工、热爱湘绣的学生 62 人,她还为大家举办了布艺手工培训班,学员们结业时都拿出了优秀的作品。刘晓菊家庭被评为“自强不息模范之家”。
古街上的模范之家
来自“模范之家”的晏新民今年 73 岁,她是一名老党员,党龄近 40 年。她说退休了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坚持在社区做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做力所能及的事。2021 年,晏新民荣获“娄底市最美学雷锋志愿者”称号,她还被评为新化县上梅街道“十佳上梅红志愿者”。
来自“睦邻之家”的李桂华是一位热心大妈。端午节前夕,她和家人自掏腰包买了一百多斤糯米、50 多斤面粉,做成爱心粽子和芝麻糖包、肉包,为社区志愿者送去浓浓的情谊。来自“书香之家”的李泽民家共有 9 口人,其中有 5 人是大学生,一家人一起读书,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来自“孝亲敬老之家”的吴建华今年 63 岁,一直细心照顾 90 多岁的母亲,用实际行动抒写着“孝”的朴实无华。谢俊杰来自“志愿者之家”,他退休后和妻子加入了“上梅红”志愿者队伍,每天早早起床,把周围的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
十字街小钢馄饨店是一家传承了三代的百年老店。一直以来,来自“诚信之家”的王钢魁夫妻俩遵循祖传的传统工艺,秉承“诚信做人,良心做事”的经营原则,做“健康、美味、放心”的传统美食。
在当地,“十字街的馄饨”的美誉被口口相传。在今天,“好家风一条街”的故事被传播得很远。
(供图 / 湖南省妇联)
“我家的老物件摆进了村史馆”
大哥大手机、织布机、纺线、耕犁……像这样摆放着村民家老物件的村史馆,在莘县有 889 个。特色鲜明的村史馆为人们“讲述”村庄的历史、家风的好故事,留住了乡愁,找回了黄土地上的记忆。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大王寨镇观上村的村史馆建在了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整洁干净的地面上摆放着石磨、石碾,院墙上贴着村里的老照片,房间里陈列着锄头等老物件。正房的一角有口半截的油缸,村民张思明多次站在缸前,讲述自家的故事 :“当年日本兵来到了村里,砸坏了我们一家人指望生活的油缸……”孩子们听了讲述,把“油缸”的故事写进了作文 :“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非常幸运。”
莘县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农房、老宅、祠堂、文化遗址、公共资源等建设村史馆,从老红军、老党员到普通老百姓,从老物件收集、老故事发掘,到组织筹划,群众积极参与,纷纷献上“传家宝”。莘县用“村史馆”这块重要阵地,讲好家风故事,滋养家国情怀,培植奋进力量,让“乡村振兴之花”美丽绽放。
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
“人们说燕店有三宝 :香瓜、烧鸽和冬枣。20 世纪 90 年代,老支书杨保重带着我们种冬枣,打响了我们村的名号。”燕店镇五屯村党支部书记周太锋说。五屯村的村史馆收藏了很多图文资料,如老支书杨保重和技术人员的合影、鸡蛋大小的冬枣照片、报刊的报道等,详细记载了五屯村人在致富路上艰苦奋斗的历程,激励着大家大步奔向幸福的生活。看了展览,孩子们才觉得自己常吃的普通冬枣,还有一段传奇。
徐庄镇纸坊村村史馆里,村民们讨论着其中的展品 :“这是套在牛脖子上的,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牛犁地。”“这个是纺车,我以前见老人用过。”燕塔街道马厂村村史馆里的织布机经过村里老手艺人的修缮,可以正常工作了,每天都有村里的妇女过来织布,孩子们也纷纷来观看。伴着“哐、哐”的声音,大家聊着村里的变化,说着自家的家风故事,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我经常到村史馆看那些布满岁月的印记、蕴含人生情感的老物件,感受过去的风俗习惯,接受良好家风的文化熏陶。”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邵庄村小学的学生贾树熙说。“我们经常带孩子到村史馆,就是希望孩子在学习和了解村里的历史后,把村里老辈人艰苦奋斗的优良家风代代传承下去。”村民们说。
每到节假日,孩子们都会来到村史馆,和市县参观的群众一起看老物件,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学习和了解村里的历史,接受优秀家教家风文化浸润。村史馆成了村里少年儿童学习的“第二课堂”。
村民们的“好去处”
莘县以村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等内容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和展示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建设村史馆。村史馆还聘请了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作为讲解员,将观众扩大到每家每户、每个年龄段,详细讲解有故事的老物件,感知乡村大变化和家风传承。
大王寨镇富裕集村的村史馆收藏有老木匠梁怀增的全套家什,各种规格的斧锯等工具有 40 多件。过去的木匠活儿主要靠这些工具和手艺,木料也都是些杂木,做张桌子得忙活好几天。现在,用现代化设备大大提高了效率。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燕店镇的村史馆以设施农业发展为主线,记录了蔬菜大棚产业给各村庄带来的变化,集中展现了村民在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程。
种田用的牛轭、扒耙、耧车,织布用的梭子、纺车、织机,做木匠活用的斧锯,改革开放后普及的二八自行车、缝纫机……过去几十年,莘县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老物件退出了历史舞台。莘县在保存好农耕文化记忆的基础上,挖掘出了当地的特色文化符号,留住了村庄记忆。
大张家镇孙庄村以山东琴书艺术家邓九如的故居为基础建设了村史馆,戏曲艺人定期在这里进行文艺表演,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观城镇西马沟村的村史馆设置了电影文化展厅,收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电影放映设备和老胶片,重现了昔日村里放电影的场景。
村史馆会举办了“村史馆里看变迁”“村史馆里映初心”“村史馆里讲党史”“村史馆里话家风”等特色活动,村史馆成为了引领现代文化的大讲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平台。
每到传统节日,村史馆里都格外热闹,村民们积极参加“村史馆里迎冬奥”“村史馆里过大年”“村史馆里写对联”“村史馆里包粽子”等活动。村史馆也成了村民们节日聚会的“好去处”。
我们唱响“巾帼红”
在莘县燕塔街道飞泰社区村史馆里,“好媳妇”张丽花正在向参观的群众分享她多年照顾婆婆、侄子经历中的体会,张丽花讲得生动、大家也听得入心,讲到情深处,张丽花眼泛泪光,大家也被她的故事所打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村里的一位妇女说 :“我现在几乎天天去村史馆,看老电影、听红色故事、跳广场舞,妇联还要在村史馆里举办‘我奋斗·家国美’齐鲁女性宣讲,我和几个姐妹已经约好要去参加了。”挂线织布、按样纳鞋,放一部红色电影、唱一曲山东琴书《我们唱响“巾帼红”》、讲一下好家庭好家风好家教,村史馆还成了村里妇女的“学习屋”,成了传播文明家风家训、展示模范家庭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群众在参观村史馆的同时,也在老物件里感悟优良家风的力量。为了让城乡群众充分感受优秀家风文化,县妇联和县文旅局推出了‘游村史馆寻家风打卡’活动,充分挖掘老物件背后的家教家风故事,制作成家风故事‘寻根卡’。”莘县妇联主席李娜说。
由村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组成的巾帼志愿“导游”团,讲述老物件的来历和用途,感受岁月的气息,引导大家有序参观。她们生动的讲解使村史馆释放出了生活里的浓浓“烟火味”,村史馆成了群众传承家风、记住乡愁的好去处。
良好的家风是家庭的道德规范,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村史馆是莘县弘扬优良家风的“新阵地”,也是妇联组织以家风促民风的“实践地”。
无论是突出历史印记、红色故事、非遗传承,还是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一村一品”的莘县村史馆留住了乡村记忆,也正把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传承下去。
(供图 / 山东省妇联)
给予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
这是一对当教师的父母,他们言传身教,努力让自己的孩子阳光、快乐、健康地成长。他们还一起传播家庭教育知识,通过帮助家长,给予更多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
李文元是重庆市綦江区三江中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处主任,他的妻子陈世英是綦江区九龙小学教师。他们的女儿李玢彦读中学时到日本参加了青少年国际和平未来会议,被授予“未来和平大使”称号。李玢彦本科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在校期间就加入了党组织。
父辈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李文元出生在农村,父母读书少,却坚持让孩子们读书明理。李文元记得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答应邻居自己放学后帮忙从乡卫生院买中药,可放学回家才发现忘了。父亲说 :“如果别人因为没药吃而病情加重,或是发生什么意外的话怎么办?”听了父亲的话,他虽不情愿,但还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去给邻居把药买回来。
李文元说 :“打那以后,我对诚信守诺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陈世英记得自己 8 岁那年的一天,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哥哥收稻子。他们把稻子像蚂蚁搬家一般一束一束抱到屋檐下脱粒,手被稻叶割开了口子,眼睛被汗水迷得酸肿,天黑了,才收回几箩筐稻子。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她言传身教做榜样,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这正是要代代传的育儿经。” 陈世英说。希望孩子的成长如阳光般灿烂
“我们特别注重对女儿的言传身教,给女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最想让孩子阳光、快乐、健康地成长。” 陈世英说。
李玢彦小时候喜欢画画,父母就想办法鼓励她。三个人一起规划,在客厅墙壁上布置好她的绘画作品,“画展”在节假日亲人团聚的时候开展,请大家欣赏点评,从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李玢彦上小学时对写作产生了兴趣,父母就带着她去城市、农村,让她感受真实生活的美好。李玢彦从初中起开始住校,父母每天晚上都和女儿通话,听她的声音,解决她的困惑,陪伴她的成长。
“在我们看来,家庭教育是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传达给孩子的思想、理念及行为规范 ;是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用心用情用科学方法陪伴着一个新生命成长,最终能够放心地分离的过程。”李文元说。
李玢彦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要到北京读书了,家里建了“三个臭皮匠”微信群,家人在群里互相鼓励,也常就某一个问题分享观点。有一次三个人讨论“家是什么?”女儿说 :“家是爱的港湾,是最真实、自由自在的地方。”母亲说 :“家是即使家人工作、学习、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心在一起,劲儿往一处使,好事一起分享,困难一起面对,是随时可以回归的地方。”父亲说 :“家是讲情、讲爱和宽容的地方。家人之间要彼此包容,甚至迁就。”
父亲也会在每一个重要时刻给女儿写信,通过书信的形式和女儿交流。《给高考后女儿的一封信》《给女儿上大学第一天的一封信》《宝贝,对不起》……“我只是想在一些关键时刻给女儿提个醒,或者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她。”李文元说。
如今,他们的女儿李玢彦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女儿在视频通话中说 :“感恩遇到你们这样的爸爸妈妈,才支持鼓励我到这么远的地方求学,我真的太幸运啦!”
为更多人传播家庭教育知识
2015 年,李文元被聘为綦江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经常到中小学举办公益讲座。一次,李文元到一所中学给家长做“科学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讲座后,一位家长说自己经营公司很忙,很少管孩子,听了讲座后很受触动。那位家长从此挤出时间陪伴孩子,亲子关系融洽了,孩子的成绩也进步了。家长还把自己的家庭教育故事自编自导为短视频,并分享给大家。
这件事让李文元也很受触动,他希望通过讲座改变更多家长的观念。2016 年,李文元和陈世英到北京,走进了“家庭教育大课堂”,听专家讲课,和家长交流,夫妻俩很受启发。“我们决定以后要为更多人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李文元说。
2016 年 10 月,李文元和陈世英开始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读书会”。在每个星期一次的读书会上,大家共读一篇家庭教育文章,然后分享体会。家长们会谈自己的困惑,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成长进步,李文元和陈世英也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家长们“支招”,大家都感觉很受启发。
一位家长谈到自己 3 岁的儿子不爱说话,担心有自闭的问题。李文元从她分享的故事中判断 :问题是带孩子的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很少让孩子与同龄人接触造成的,建议家长多让孩子与同龄小朋友玩耍。家长做了一些调整,果然见效了。
一位家长喜欢一厢情愿地对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参加“家庭教育大课堂”活动后,慢慢改变了自己强势的性格,遇事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孩子的学习成绩慢慢提高了,还考到了班级的前三名。时光流逝,家长们在一次次交流中做出改变。
2017 年 8 月,李文元开始在喜马拉雅上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已经分享了《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积极养育》等书籍。李玢彦很支持父母做家庭教育公益活动,看到相关的信息都会及时分享。
一家人一起传播家庭教育知识,通过帮助家长,给予更多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2022 年 5 月,李文元家庭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期待“家庭教育学”成为必修课
从出生到成年,人一般要接受三种教育 :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就像一座“综合加工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很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进行自主安排。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一种“职业”是不容推辞的,那就是“家长”。
按理说,承担如此重要之社会责任,解决如此复杂之矛盾的家长,应该掌握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起码应该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教育孩子的能力。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奇怪的现象 :有的家长是学校的优秀教师,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和班级都能管理得很好 ;有的家长具有很高的学历和学识,在单位里是中坚和骨干……可在家里,他们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是因为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规律,但又容易被人忽略。
从我自身的工作经历,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我 1965 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 15 年。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千差万别。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了不同家庭的熏陶和不同的家庭教育。
1986 年,我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家庭教育学选修课。出人意料的是,我的选修课程一公布,竟然有 1200多名学生报名选修。当时学校共有 1600 多名学生,选修家庭教育学课程的学生居然占了全校学生的四分之三。
第一次上课时,我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家庭教育学课能受到如此欢迎,表明学生是有需要的。这也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使我进一步坚定了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理论的信心。
1994 年,我的《家庭教育学》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此后,国内很多高等学校纷纷开设了家庭教育学课程。
当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只是部分高等学校的学生接受了家庭教育的理论学习,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施行,期待能有一天,“家庭教育学”能成为更多人的必修课。
(本文作者赵忠心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全国网上家长学校名誉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策划、执行/解琳
撰文/解琳 凯歌 海杯子
供图/受访者 中国全球图片总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