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春蕾计划”获得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共同出席颁奖仪式,为获奖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巴基斯坦女童教育联盟代表颁奖。彭丽媛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更多人投身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帮助更多女性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实现人生价值。这为新时代促进女童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进一步实施好“春蕾计划”提供了重要指导。
扶一株春蕾,争一份春光。1989年,在全国妇联领导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了旨在帮助贫困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的“春蕾计划”公益项目。
从重点辅助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拓展至全学龄段女童资助,持续提升女童受教育水平;从以助学为核心,到丰富升级技能培训、健康保护、数字教育等一系列关爱服务……34年来,“春蕾计划”不仅深刻改变了“春蕾女童”的命运、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了中国女童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改善女性受教育状况的中国经验。
托起贫困女童求学梦
“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继续学业”。1989年,“春蕾计划”锚定初心,将目光投向了贫困地区的女童们。
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曾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过去,“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等落后思想,以及上学远、语言不通、女教师不足、学校设施简陋等现实因素,一直阻碍着女童的求学路。
“要让女童上学!”1988年9月,县妇联与县民族局、教育局通力合作,翻山越岭深入瑶口、大坳等瑶族同胞聚居的村屯,挨家挨户进行调查摸底,动员家长让女童入学,成立了第一个白云乡“红瑶女童班”。
“红瑶女童班”的成功创办,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公益事业开启了探索之路,也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实施“春蕾计划”开了先河,从此拉开了全国实施“春蕾计划”的序幕。
在各界爱心人士资助下,首届“春蕾女童班”走出了第一个红瑶女教师凤桂鲜、第一个红瑶女医生兰芝琳、第一个红瑶女军人凤秀娟……经过34年的努力,大苗山融水县已累计有500多名红瑶女童先后走进学校,入学率达到了100%,其中30多名女童考上大学。
在地处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布拖县,辍学也曾是很多女童的命运。1992年,布拖县特木里小学和西溪河中心校开办起两个“春蕾女童班”。听到消息,已辍学在家、婚约在身的王福美以绝食抗争,终于成为“春蕾女童班”中的一员。如今,已是布拖县特木里镇副镇长的她,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捐资助学的同时,“春蕾计划”还深入贫困家庭宣传性别平等观念,动员家长让女童上学;开展教师培训,倡导性别平等教育。
在教育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推动下,“春蕾女童”也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女童拓展到高中、大学全学龄段困境女童,“春蕾计划”受助生范围不断扩大。
自2001年起,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支持下,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参与实施“春蕾计划”公益项目,创办了全国高校首个“春蕾班”。20余年来,先后开设七届“培黎春蕾班”,已资助236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女生完成大学专科教育,目前31名女生在读。
截至2022年底,“春蕾计划”已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募集善款29.11亿元,资助女童409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春蕾女童”在项目的帮扶下得以继续学业、走出大山,拥抱更加精彩的世界。她们求学圆梦的感人故事,也如一缕缕清风,“吹散”了落后观念、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陪伴呵护女童成长全过程
“春蕾计划”在对困境女童持续进行助学帮扶的同时,紧跟时代变化,及时回应她们在科技素养与数字技能、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权益保护方面的需求,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多元赋能女童成长。201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推出升级版“春蕾计划——梦想未来”行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服务女童初衷,着力实施以困难家庭女童助学为重点的求学圆梦行动、以女童保护为重点的安全健康行动、以女童研学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行动、以女童结对帮扶为形式的牵手成长行动,通过资金资助、思想引领、精神激励、陪伴服务等工作开启“春蕾计划”新征程。2021年10月11日,彭丽媛教授发出倡议,号召大家行动起来,积极为“春蕾计划——梦想未来”行动提升推进工作贡献力量,为新时代“春蕾计划”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针对女童生理、心理等多元成长需求,项目创新实施“春蕾陪伴”计划,采用“助学+陪伴+赋能”模式,在资助高中阶段女童求学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参与式培训、工作坊活动,促进女童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其自尊自信。截至目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已与全国20多家公益组织合作,依托项目所在地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展了家庭探访、成长营、校园课堂、书信交流等陪伴服务,帮助女童正确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自信成长。
“我最向往的地方是自己没到达过的地方,我梦想走遍全世界……”在“春蕾陪伴”营会活动上,收到云南女童小代(化名)的“爱的结对卡”后,与她结对的律师“姐姐”用心回复:“很高兴你是一个有大梦想的女孩……遇到任何困难请记住,一定要有毅力、有信心,加油!”
针对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科学科技和数字工程学习和就业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为帮助教育资源薄弱、数字化条件落后地区的女童享有公平科技教育的机会,202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实施“春蕾女孩科技和音乐素养提升”公益项目,通过定制开发系列科技和音乐素养课程、举办暑期科技实践营会和文艺演出等,助力女童提升科技素养和音乐技能,已为3000名女孩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启迪,在全国10个省(市)组建了12支“春蕾梦想合唱团”。
参加了春蕾科技素养营地后,春蕾女孩秀秀(化名)感言,营地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参与过程有探索、有发现、有惊喜,也让她收获满满,“通过营会,我切实感受到互联网科技带给社会发展的意义,非常感谢‘春蕾计划’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秀秀欣喜地说。
项目还通过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提升女童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在学校或社区建立女童成长友好空间,增强女童自我成长能力。伴随时代变迁,“春蕾计划”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实现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截至2022年底,“春蕾计划”共为52.7万人次女童提供实用技术培训,为13.34万人次女童提供一对一陪伴成长服务和个性化心理疏导,发放女童保护宣传手册217万套,创设100个女童成长友好空间,援建春蕾学校1811所。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生动鲜活、因“春蕾”而绽放光彩的生命。
春蕾花开 梦想未来
光阴荏苒,无数“春蕾之花”已在祖国大江南北精彩绽放。她们积极回馈社会,用爱和行动生动诠释了“自强不息、向上向善、追求美好”的“春蕾精神”,在各行各业尽展巾帼风采;她们接续成长为“春蕾计划”的参与者、春蕾火种的传递者、“春蕾精神”的倡扬者,大手再牵小手,以无限爱心浇灌新“春蕾”成长。
在众多“春蕾女童”中,有不少成为扎根基层的园丁。
来自广西融水县的红瑶族老师凤彦红是“春蕾计划”最早的受益者之一。如今,已立足瑶寨讲台20多年的她,一直坚守在云雾环绕的融水县白云乡林王小学,守护着班里仅有的20多名孩子。“从小我就想,要是能教几个自己民族的孩子,那真是很美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凤彦红一直期待桃李满天下,但却多次拒绝其他小学的邀请,原因只有一个:“我实在舍不得这些孩子。”
感受过“春蕾”的温暖与力量,让爱循环是“春蕾女童”们共同的愿望与期盼。
30名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11个民族、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女童曾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资助下就读于北京171中学首都“春蕾班”,经过6年学习,她们全部考入高等院校。大学毕业后,这些女童集体发起“春蕾爱心基金”,带头捐献工资,号召曾经受助的女孩们联合起来奉献爱心,帮助更多困境儿童上学。
“春蕾女童”鞠迎华出生在山东农村,母亲早逝,父亲用微薄的收入供养着她和姐姐,家庭困难。得到“春蕾计划”资助后,鞠迎华勤奋上进,顺利读取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自2017年起,鞠迎华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资助“春蕾女童”,成为“春蕾计划”的忠实捐赠人。同时,她还通过微信群线上劝募、邮件倡议及线下义卖的形式,号召600名同事参与“春蕾计划”募捐活动,共筹集善款11万余元,帮扶了61人次的春蕾女孩完成高中学业。她表示,还将继续参与“春蕾计划”,动员更多人关注困境女童。
深知思想观念对女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春蕾女童”们还以身示范,广泛宣传性别平等观念。
受益于“春蕾计划”、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个彝族小村寨走出来的郑玉珍,如今是云南省迪庆州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医生。研究生毕业的她放弃了条件更好的医院,“这里很多女性需要我,我留下来也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她们解决一些妇科问题。”工作中,她不仅向更多女性普及生殖健康知识,还经常跟孕产妇和她们的丈夫、家人反复沟通,宣讲“男孩女孩都一样”,身体力行地改变着当地落后的生育观念。
34年光阴荏苒,“春蕾计划”初心如炬,征途如虹。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春蕾计划”将以获奖为新的起点,始终秉承“让每个女童都能拥有美好未来”的理念,积极落实彭丽媛教授的致辞精神,在全国妇联指导推动下,继续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影响力,汇聚更多爱心力量,推动女童享有更加公平、包容、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名女童都能拥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