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家房屋,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背倚连云山、毗邻汨罗江的泊头村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画卷。
泊头村位于“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湖南省平江县加义镇。
平江是一方红色的革命热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了“平江起义”,这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我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着老区的发展和老区人民的生活。
近年来,湖南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实现了老少边穷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如今,在三湘大地上的一个个革命老区,不仅都提前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而且还实现了老区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性巨变。
红色资源让老区人民吃上“旅游饭”
青砖青瓦,古韵古色。位于泊头村湾里大屋的李六如故居,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5000多平方米,是一栋具有湘北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古民居。
“平江走出了52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是全国第一批革命老区县和四大将军县之一。”平江县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办公室主任胡军介绍,李六如便是这52位将军中的一员。
泊头村以打造李六如故居红色旅游为契机,进一步修缮红十六军驻地、罗纳川故居,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旅游项目再“加码”。2021年6月,泊头村启动了汨罗江“十里画廊”文化旅游项目,村集体牵头联合周边5个村集体以资源和现金入股的方式,通过汨罗江竹筏漂流及汨罗江畔沙滩树林越野车项目,实现红色景点开发和消费帮扶。
“目前,泊头村已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财政部驻泊头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驻村副书记张宁川说。
曾经的“空壳村”逆袭成为脱贫示范村。泊头村正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昂首阔步迈向乡村振兴。
靠着红色旅游,让老区人民吃上“旅游饭”的并非只有泊头村。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是耿飚将军的故里。隆兴坳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将耿飚故居打造为党性教育培训基地、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5万人次。
地处罗霄山脉脚下的茶陵县严塘镇湾里村又叫“红军村”,是湘赣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命运共患难,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80后”讲解员聂小倩介绍,当地深挖红色资源,以“红军村”为中心,斥资2亿元建设“中国·湾里红”湘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园,积极串联“中国·花湖谷”景区、“和吕石峰仙森林康养中心”,品牌效应持续扩大,仅去年就吸引游客3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0余万元。
特色产业助力老区振兴发展
2020年,湖南省政府出台《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烟花、陶瓷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浏阳市大瑶镇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素有“花炮之源”美誉。
作为享誉全国的“烟花小镇”,大瑶是烟花产业第一镇,也是湘赣边区域合作最前线。
大瑶镇有12万常住人口,直接从事花炮业的有四五万人之多。全镇花炮上下游全产业链企业超过400家,全球70%的花炮原辅材料在此集散。
“在这里,你能见证一张废纸是如何变成一张美钞的。”大瑶镇党委书记潘定一说,大瑶有造纸、包装印刷、原辅材料、机械、花炮生产、花炮经营六个完备的产业集群。
大瑶镇花炮产业年产值接近200亿元,吸纳就业4.5万人,每年发放社会工资近30亿元。2020年,全镇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8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862元。
制坯、上釉、烧制……在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间生产车间里,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正在不停地忙碌着。
这家醴陵的本土企业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从事陶瓷制品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专业化陶瓷集团公司,年销售额超10亿元。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2000年历史,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之都。
中国陶瓷谷是醴陵经开区“一谷一城一园”的首要组成部分。“这里集‘产、创、展、商、游’于一体,每年出产各类陶瓷日用品50多亿件;拥有陶瓷各类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形成了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配送物流等于一体的优势完整产业链。”醴陵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忠亮介绍,日用瓷、艺术瓷、电瓷、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等合计年产值达700亿元以上,出口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老区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在炎陵县,黄桃产业早已成了富民产业。2021年,炎陵黄桃全产业链产值26.3亿元,带动近4万桃农,人均增收1.1万元。在桂东县,当地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县种植中药材50余个品种,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达3000~3500吨,实现产值2.1亿元。在宜章县莽山乡钟家村,家家户户种起了有机茶,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2400多亩,年产值1200多万元,特色有机茶产业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惠民政策托起老区人民幸福日子
一场春雨过后,汝城县沙洲村的空气格外清新。民俗广场上,舞蹈队队长张美英正带领妇女们欢快地跳着腰鼓舞。
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沙洲村充分利用“绿色生态、红色文化、古色村落”资源,将其打造成红色经典旅游特色乡村,成为又一处红色旅游胜地。
村里的游客多了,张美英便把自家的土特产拿出来卖,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五六百元。除了摆摊卖土特产,“闲的时候,我们就跳跳舞!”66岁的张美英给记者算起了自己的幸福账:水晶梨、柰李、枇杷、桃子等水果一年能卖3万元左右,摆摊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家里一共年收入五六万元;村里每月发200元的养老金,算上国家的养老金,每月能领到313元,“加上现在看病也能报销……”说到这里,张美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参加一次舞蹈队的活动就能获得20~30分的积分奖励,包括清洁行动、好人好事等,都能获得积分奖励。”村妇联主席罗秋煌介绍,一个积分就是一块钱,拿积分可以在村里的“湘妹子能量家园”积分超市兑换商品。
“这个项目占地32.68亩,总投入3000余万元,可帮助48户村民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在沙洲村一处繁忙的施工工地现场,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谭诗华向记者介绍正在建设中的沙洲“幸福新村”项目。
“我们延续村庄传统特色,合理利用资源,把沙洲‘幸福新村’建设为宜乐宜游的特色村庄。”谭诗华说,今年9月,村民就能住上新房。“未来,在‘幸福新村’的前面将再建一个集休闲、娱乐、康养、居住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休闲、运动和娱乐,真正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打造精品民宿、扩容光伏电站、发展绿色产业、建设养老中心……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沙洲徐徐展开。
(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