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现在一共养着20头牛,去年养殖纯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今后准备扩大养殖规模,把牛养到40头以上,预计收入将更可观。”
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甘肃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乡河屲村,村民李莉和丈夫正在自家的牛圈里忙着给牛加草添水。在记者面前,李莉和丈夫高兴地盘算着收入。
会宁位于甘肃中部,以1936年10月红1、2、4方面军在此会师而闻名。自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以来,全县上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红色会宁奏响了兴业、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曲。
富民产业生机蓬勃
李莉家之前是河屲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政府的帮扶政策,李莉一家顺利实现脱贫,并成为村里养牛致富的典型,而养殖就是这个家庭从脱贫到致富的“秘诀”。
近年来,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会宁县以农户家庭规模养殖为主的“小群体、大规模”为依托,将肉牛养殖作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到户产业奖补资金的扶持,新引进安格斯基础母牛1.1万头,逐步优化肉牛养殖品种,构建科学规范的产业发展链条,为实现全县贫困户增收、龙头企业发展、贫困村脱贫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保证量的基础上,会宁县还通过“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建成肉牛加工型龙头企业1家,建成肉牛养殖企业194家,累计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8.46亿元,并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代种代养、订单生产、园区务工等方式将农户嵌入全产业链,预计实现农业产业收入15亿元,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产业增收共同富裕。
从“聚点成片”到“以点带面”,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目前会宁全县特色产业生机蓬勃、遍地开花,渐成体系、日益壮大。李莉一家与全县3.7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同搭乘脱贫攻坚的“专车”,驶入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靠就业增收实现小康梦
“能在家门口的厂子里上班挺好的,既方便照顾老人,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块钱呢。”
陈金娥是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一名普通的村民,从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起,陈金娥就一直在这里打工,因为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她便进入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照顾家庭、干农活、务工挣钱“三不误”。她干得很顺心,也很满足,这也让她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稳定的就业,稳定的收入,点燃了无数像陈金娥一样的村民增收的希望和梦想。
该合作社吸纳了当地36名农户就业。同时,为当好“售货员”角色,合作社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客户推销产品,通过电商等多种渠道远销全国各地,不但进一步拓宽了市场销路,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让“扶贫车间”真正成为有“钱景”的行业。
脱贫群众的幸福笑脸,就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写照。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840家、家庭农场1015家,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5亿元。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续写幸福新篇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目前,会宁县正以“一带五色·多彩会宁”勾勒发展蓝图,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聚力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革命老区先行示范县。
据悉,随着“光彩会宁行”等招商活动的实施,一个个招商企业接踵而至,一批批重大项目破土动工,一个个合作框架协议落地生效,一笔笔帮扶资金蓬勃涌入。自脱贫攻坚以来,会宁县依托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机制,与天津和平区和中投公司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
截至目前,各方面累计投入各类衔接资金6.24亿元(其中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资金8400万元、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5600万元),有力夯实了民生福祉。
如今的会宁大地,城乡面貌焕新蝶变,安居生活幸福梦圆;甘甜水滴涌动川塬,秀美家园诗意如画。一幕幕美丽如画的场景,书写着会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幸福前景。
(记者 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