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做电商,曾是这些小镇女孩们不得已的选择。
2015年,留守妇女牛庆花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商”,从没摸过电脑的她说服了家人和朋友,开起了网店;2016年,因求职受阻,韩梅回到了家乡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希望能把家乡的罐头通过电商卖出去;2018年,职场失意的徐小米在临沂兰山区开始网络直播带货,没有服装销售基础的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只为了能让住在半山腰的父母过上好日子。
如今,牛庆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蜜桃销售旺季,她和乡亲们一天发货量达到数千单;韩梅是5家生鲜网店的负责人,2019年电商销售营业额达到300多万元;徐小米则成为临沂的一名“顶流主播”,每场直播的销售额保持在百万元左右,不仅给父母买了城里的房子,也圆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梦……
她们背后的力量,是临沂市蓬勃发展的电商产业。临沂市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临沂全市网络零售额累计实现1348亿元,年均增长20.6%,其中2021年实现440.2亿元。
从贫困山区到电商之都,临沂的蜕变令人瞩目,而在这其中,牛庆花、韩梅、徐小米等小镇女孩人生轨迹的改变,亦备受关注。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沂蒙妇女群体的事迹广为流传。”临沂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岳利娟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而在新时代,沂蒙妇女同样争做先进、毫不落后。她们在对抗女性贫困、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展现出了新时代沂蒙革命老区的新女性形象。”
自立自强,抓住圆梦机会
“我那个时候都不知道鼠标是什么。”牛庆花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参加培训班的情景,“以前家里穷,初中只上了一个学期。我报名培训班,就是想听老师讲讲课,学点东西。”那堂课上,老师讲了很多,牛庆花记住了一点——“原来网络这么好,可以把山里的东西卖到山外面。”
在这之后,牛庆花又报名参加了县里的电商培训班。在班上,牛庆花积极到“同学都嫌弃”。“我遇到不明白的就举手提问,总是打断老师讲课,但我真的想学知识,想开网店。”
牛庆花的坚持,来自一个小小的梦。那时候,丈夫在外打工赚钱,牛庆花就在家种植果木,养猪养鸡。“有时候累得都直不起腰来,也会想,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在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留守妇女牛庆花并不特别,她这个小小的梦,或许也是大多数农村妇女共同的愿望。
相隔50多公里的平邑县,大学生韩梅也希望能在家乡找到致富的出路。只是,韩梅虽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熟悉理论,但也缺乏实践经验。
“美工、打包、发货等流程都学过,但现实中还是要一点点自己摸索。”为了省钱,韩梅自己购置了一个小摄影棚,自己拍照、修图、排版、写产品介绍、打包、发货,连续几个月加班到第二天凌晨。
随着订单数量的增加,韩梅渐渐感到去镇上发货的不便。就在此时,国家对电商产业的扶持政策,解决了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后发货不用跑到镇上,快递公司来家门口取货,镇上还帮我们找快递谈价格,降低了我们的成本。”
2016年下半年,韩梅和父亲又把家里的农田做了调整,注册了平邑县源丰家庭农场品牌,在本村流转了110亩土地,建立了优质桃子生产基地,发展油桃、水蜜桃、黄桃等1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到300多吨。
“我是听着‘沂蒙六姐妹’的故事长大的,她们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也鼓舞着我带领更多的姐妹共同致富。”牛庆花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与500多户果农合作,她的网店还帮助周围30多个村的村民销售价值几百万元的桃子,销售旺季为村里四五十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牛庆花已带动上百户村民致富。
韩梅也发起成立了“平邑罐头城爱心义工公益服务中心”,先后组织免费电商培训11次,果树修剪培训15次,走访150户困难家庭,招聘多名村民在桃子销售旺季时帮忙打包发货,村民月收入可达3000元。
记者了解到,在诞生了“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优秀妇女群体的这片热土上,如牛庆花这样自发组织起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新“沂蒙红嫂”还有很多,她们在创业致富、发光发热的同时,也温暖着周边的妇女姐妹。
互助互爱,传承沂蒙精神
“曹淑云每年带着扶贫车间的妇女们出外旅游一次,有些从未走出过山区的姐妹,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时候都激动得哭了。”岳利娟告诉记者,沂水县夏蔚镇是个山区乡镇,很多村庄偏远又落后,当地妇女除了种地养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沂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曹淑云便将工厂的扶贫车间开到了该镇的云头峪村、双山村、崮前崖和诸葛镇等山区农村,为那里的150多名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沂蒙红嫂’能把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我们做一点付出又算啥呢。”曹淑云说。1994年辞职下海的她把一个几十人的小加工作坊变成现有员工400余人,年产针织内、外衣220万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进出口企业。2016年,她又根据贫困村的资源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贫困户具体家庭情况,结合自身企业优势,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双山村和诸葛镇的大诸葛村,建立起了扶贫车间,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
“村里的姐妹们都成了工人,月月有工资,在家里腰板也直了。她们都忙于挣钱振兴小家,村里也更和谐美丽了。”曹淑云告诉记者,“我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带领更多农村姐妹发家致富,也是沂蒙精神的一种传承。”
对此,卞成飞也深有感悟。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在白手起家创业的路上,做了一件打破常规的事。
“民间技艺向来有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风俗。”卞成飞说,“但沂蒙妇女都是我的同胞姐妹,我希望把这项技艺传授给她们,让她们也能在传承中找到致富的出路。”
在费县崔家沟社区的一处工厂里,形状各异、香气四溢的手绣工艺品随处可见,十几名年龄各异的妇女正围坐一桌,专心致志观摩卞成飞传授手绣技法。“在这里多舒坦,人多,说着话、拉着呱。”年逾八旬的梁士兴老人,是工厂里年龄最大的员工之一,她笑着说,“在这儿干活,一个月能挣1000来块钱,比在家里强。”仅崔家沟一个村,就有34名贫困人口依靠沂蒙手绣脱贫。
就这样,卞成飞以“培养+传承”的发展模式、“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累计举办手绣公益课堂490多场次,带动周边妇女、贫困户、残疾人等500多人创业就业,人均年增收1.5~2万元。
“不让一个贫困妇女掉队”,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临沂市妇联曾喊出这样的口号。而回顾那场对抗“女性贫困”的特殊战役,沂蒙女性不仅从未缺席,更成为摆脱贫困的“主力军”。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牛庆花、韩梅、曹淑云、卞成飞等新时代沂蒙女性的身影,也正在撑起新时代沂蒙革命老区的“半边天”。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首大家都听过的歌曲《沂蒙颂》,讲的就是沂蒙的故事。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女性的故事广为流传。我相信,在新时代,沂蒙女性的故事,同样可以成为振奋人心的力量。”岳利娟说。
(记者 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