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声礼炮响,让睡梦中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村民们瞬间惊醒。
“这是谁家放炮啊?”村民们议论纷纷。
村民小组长郭训富坐不住了。他赶紧出门,经过询问得知,“一家正在办喜事,忘了告诉男方村里喜事新办禁放礼炮的规定,结果男方来娶新娘时,放了一个礼炮。”郭训富说,“这事就发生在我们小组里,得赶紧解决。”
“那是在2011年,村里家族理事大总刚刚召开了移风易俗大会,颁布了《红白公事章程》,就有一户人家违反了规定,还接受了处罚。但是从那之后,村里无论男女婚事,都没有再燃放礼炮的。”赵瓦村党委副书记李爱琴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赵瓦村,以家族理事大总为核心的新乡贤力量,成为推动移风易俗深入深化的关键之一。”
淄博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成文介绍,在淄博市,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民生工程已在全市铺开,从改变群众传统婚丧习俗入手,红白理事会及《红白公事章程》成了各区县各村创新红白公事办理路径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探索中,淄川区赵瓦村以新乡贤践行新思想、沂源县东里镇以新形式助推新风尚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从一张纸到一本书,新乡贤助力村规民约落到实处
“我嫁到这个村60多年了,村里没有一个打仗吵嘴的。”已过古稀之年的贾淑兰老人正在村里的法治文化公园里遛弯,老两口和儿子在城里买了两套房,一家五口人却都没搬出去。“村里越来越好,啥事都有人想着,我们不愿走。”
常住人口4000多人,赵瓦村的治理在过去并非易事。“尤其在办理红白公事的时候,因为各家经济条件不同,村民红白公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有的企业家花几十万元办丧事,也有的村民办完红白公事之后负债累累,苦不堪言。”李爱琴告诉记者。
2004年,村里想了个新办法——在李、韩、胡、刘、张等十几个姓氏的家族中,按照每个家族的人口数量,每个姓氏推选2~3名德高望重的成员,组成了家族理事大总,村民家中的红白公事均由家族理事大总负责操办。“家里的大小事情和家族理事大总说一声就行,他们可比俺们想的周全,省事又省心!”村民范德宝说。
不仅如此,2004年,赵瓦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集体商议后制定了《赵瓦村红白公事章程》,写入《赵瓦村村规民约》。记者注意到,章程对红白公事列了很多“条条框框”,比如喜事新办,禁放礼花弹和大型噪声花炮等;丧事简办,不立碑,坟头在种麦前整平等。
“村‘两委’换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和家族理事大总对村规民约进行一次重新修订,有的旧条款不适用了,我们就删掉;村民有新的需求了,我们就加在里面。”李爱琴告诉记者,“从2004年到现在,村规民约从最初的一张纸慢慢变成了现在的‘一本书’,最新修订版还增加了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每个家庭都有一本村规民约。”
记者了解到,村规民约修订完成后,村里都会举行为期3天的集中学习,确保每一个家庭熟悉村规民约。“另一方面,我们也依靠家族理事大总及各村民小组的力量,保障每个村民遵守村规民约。”
“现在村里的红白公事在家族理事大总的操办下,统一了标准,我们的经济负担减轻了,也不用互相攀比了,啥也不耽误!”村民徐丽告诉记者。
从婚事新办到喜事新办,新形式助推移风易俗不断深化
“很高兴能参加集体婚礼,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这样的新形式不仅节省了我们许多时间,也给我们留下很多难忘的回忆。”
今年5月份,张瑞瑞和丈夫报名参加了由沂源县委宣传部、东里镇人民政府主办的“凤驿花开”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既有合卺礼、执手礼等传统婚礼仪式,也有颂念文明婚嫁倡议等新时代元素,这场集体婚礼给张瑞瑞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沂源县明确婚事新办标准,倡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并举办了首届网上集体婚礼,倡树文明婚嫁新风。据统计,2021年以来,沂源婚事新办1500余场,节约财物1000余万元。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以来,我们把红白事作为重点领域,而在实际改革中我们也发现,相对于白事简办,喜事新办在施行起来会更加困难。”东里镇宣统委员尹翠云告诉记者,“不仅要考虑到本村、本镇的习俗,还要兼顾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
为此,沂源县对婚礼形式进行了探索。除了倡导集体婚礼外,还倡议各镇、街道依托文化底蕴,组织举办体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且时尚流行、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新式婚礼,如各村可组织策划,将送戏下乡、书画下乡、广场舞等公益演出嵌入婚礼仪式中,举办歌舞相伴的新式婚礼;也可在弘扬传统婚礼习俗的基础上,保留喜闻乐见的仪式环节,摒弃封建迷信的繁文缛节,举办各具特色的民俗婚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婚事新办,沂源县还将升学礼、参军礼等“人生大事”列入喜事新办的探索领域。“2005年以来,我们村就不提倡办升学宴或谢师宴,村委会每年为考上大学或研究生的孩子送去600元贺礼,同时在村内张贴‘红榜’,以鼓励更多的孩子向他们学习。”南麻街道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尹玉华告诉记者。
“在东里镇还有村民为考上大学的孩子提供‘爱心赞助’,有的村每年为孩子举办传统‘升学礼’,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尹翠云补充说。
(记者 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