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女孩尔古阿衣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我不想一辈子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长什么样子。上学的时候跟同学聊天,我说我长大后想去北京,她们都笑我是‘做梦’呢。”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梭梭拉达村地处大凉山腹地,曾是个与贫困为伴的山村。对于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孩子来说,北京,是个遥远的地方。
2021年4月,在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与农家女杂志社的牵线下,20岁的女孩尔古阿衣离开了梭梭拉达村,前往北京工作。
如今的尔古阿衣是莎蔓莉莎集团的一名美容技师,一个月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我现在的生活很充实,很少做梦,白天工作太忙了,晚上回到宿舍倒头就睡。”尔古阿衣说,“我很满足。”
大山里的绣娘看见外面的世界
2021年2月27日,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和莎蔓莉莎集团联合发起的“中国妇女报·莎蔓莉莎乡村振兴助力巾帼项目”,第一站在梭梭拉达村落地。
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这并不妨碍彝族女性对美的向往。苦于没有学习化妆知识的合适渠道,她们靠口耳相传购买来的化妆品往往并不适合自己的皮肤,“有时候走在村里,能看见年轻的彝族姑娘把脸涂得白白的。”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梭梭拉达村驻村扶贫干部布哈笑着说,那个场景让他印象深刻。
在梭梭拉达村驻村4年来,布哈帮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对接川内龙头企业新建矿泉水厂、引进知名大型企业发展乌金猪产业,又推动发展彝绣产业。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妇联、四川省在凉山州开展妇女儿童关爱提升三年行动,四川省在凉山州开展了“树新风助脱贫”巾帼行动,彝族刺绣成了当地妇联推动妇女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凉山州妇联副主席贾莉说,脱贫攻坚中,在四川省妇联的帮助下,昭觉县共对2384名绣娘开展培训,其中1261名绣娘成了一级绣娘。在布哈的推动下,梭梭拉达村百余名绣娘加入了彝绣队伍,连73岁的老阿妈惹伍甲莫都加入进来,彝绣产业让全村贫困群众每年稳定增收2000元以上。
“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自然就产生了对美的需求。‘中国妇女报·莎蔓莉莎乡村振兴助力巾帼项目’来到村里,妇女们很激动,都抢着报名。”布哈告诉记者,“活动现场的妇女大多是我们彝族刺绣的绣娘,她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希望能让彝族刺绣走上更大的舞台,帮助更多彝族妇女实现居家就业、脱贫致富。”
活动结束不到半个月时间,梭梭拉达村绣娘们的作品就出现在了千里之外的山东济南。“集团购买了不少彝族刺绣作品,作为伴手礼等送给客户、朋友,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知道在大凉山还有这样一群女人,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绣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莎蔓莉莎集团创始人、总裁庄玲告诉记者,“莎蔓莉莎也将创造机会,带绣娘们走出大山,到更多地方展示她们的产品、技艺,展示凉山彝族人的精神风貌。”
尔古阿衣,也借此有了走出大凉山看世界的机会。
“我想去北京,这不是梦”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0年8月,尔古阿衣就曾因一次采访活动中与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结缘。“尔古阿衣是个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从2006年到现在,布哈资助了100多个家庭困难的孩子,尔古阿衣就是其中一个。初中毕业后,尔古阿衣没能考上高中,暂时在村里的西红柿大棚工作,一天能有50元的收入。
蔬菜大棚里的活算不上累,对20岁的女孩来说,一天很长。尔古阿衣每天早上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她还剩很多时间去做那个关于北京的梦,直到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农家女杂志社带着“中国妇女报·莎蔓莉莎乡村振兴助力巾帼项目”再次来到梭梭拉达村,尔古阿衣与曾经采访过自己的记者聊起北京。
“你想去北京吗?”
面对这个问题,尔古阿衣想都没想,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从没去过外地的山村女孩,就这样来到了北京。“我从来没有跟这么多人一起工作过,除了要学习工作上的内容,还要学习汉语、学习待人接物、学习与人相处、学习团队合作。”北京的时钟似乎比梭梭拉达村转得更快,累的时候,尔古阿衣偶尔也会想起过去在村里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
“后悔出来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尔古阿衣笑了。“我知道村里正在变得更好,有了幼儿园,建了工厂,盖了一间间砖房,妇女们可以在家做彝绣赚钱,肯定比我在这过得轻松。但我想在更大的世界得到锻炼,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15个月转瞬即逝,尔古阿衣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美容技师。“过去这一年,我忙着工作,也没什么时间出去转转。现在工作也熟悉了,以后我会挤出更多时间自学高中知识,就算不考文凭,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在北京有了稳定的工作后,尔古阿衣还承担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妹妹正在读高二,生活费和学费都是尔古阿衣来付。“我没考上高中,妹妹考上了,我希望她能好好读书,一直读下去。”
说起妹妹,这个才21岁的女孩俨然成了一位家长,“读书是山村女孩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我会一直供妹妹读书,这是我的责任。”
“生活是不幸的,但我是幸运的”
与尔古阿衣的妹妹相比,梭梭拉达村女孩马日渣的求学之路多了一丝坎坷。
布哈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庄玲已连续两年出资帮扶村里的30名女学生读书。而马日渣,是最让他和庄玲挂念的一个孩子。
“过去,彝族家庭很少会送女孩读书,她们很小的时候被订‘娃娃亲’,到了年纪就出嫁。”布哈回忆说,驻村工作开始后,他常常在村里走访,关注孩子们尤其是女孩的上学问题。而家访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
“好的一面是,村里几乎没有不让孩子上学的情况,但因为家庭贫困,好多孩子想上学却没有机会。”马日渣一家共有兄弟姐妹4人,父亲去世后,母亲又患病,家里欠了一屁股债。但让布哈感到欣慰的是,马日渣家的4个孩子里,除了老大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打工赚钱养家外,另外3个孩子都在坚持读书。
“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恰逢庄玲提出想要资助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布哈了解到,此前莎蔓莉莎就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从捐资助学到消费扶贫,从关爱儿童到捐助灾区,累计向社会捐款总额超过1000万元。“我整理了30名女学生的资料,她们中有小学生、初中生,也有高中生、大学生,马日渣也在其中。”布哈坚持每个学期向学生本人及其所在学校了解她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报告,定期发给庄玲。
“今年孩子们都很争气。2名大学生毕业、1名大专生专升本成功,3名高中生考入理想的大学,2名初中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中,2名小学生考入理想的初中。”布哈翻着资料,言谈间颇为骄傲。但说起今年毕业的马日渣,他不免又担心起来,“马日渣的母亲前几年去世了,哥哥姐姐虽然能帮忙,但孩子正在求职阶段,不知道生活费够不够用。”记者了解到,大学毕业的学生本不在帮扶范围内,但布哈希望能为马日渣提供几千元的生活费,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全力准备教师编制考试。
“感恩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您和布哈这样心系我们这些大凉山贫困地区孩子的人,我要向您学习,努力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爱传递下去,把故事讲给未来的学生听,激励他们也做个有爱的人。”马日渣在寄给庄玲和布哈的感谢信里写道,“家庭的变故,曾让我不再开朗,我把自己埋进书里,除了读书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幸好有您和布哈这样的好心人帮助,想到这,我觉得自己不幸的人生又有一丝幸运。”
“幸运”,尔古阿衣也这样形容自己。“上学的时候,有布哈哥哥和好心人的帮助,毕业了,又有中国妇女报和农家女杂志的老师们帮我找到工作,让我能够赚钱养家、照顾妹妹。”因为工作的原因,尔古阿衣与家乡的朋友们联系渐少,但她一直记挂着这些同龄人,“希望她们和我一样幸运,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过上很好的生活。”
(记者 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