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总是婚礼扎堆,致使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休息时间赶场参与他人的“甜蜜”时刻。有网友曾在国庆期间晒出了21份结婚请柬,一天要赶5场婚礼,直言“随份子压力太大”。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可非议,但不少群众被所谓的人情世故裹挟,心有不愿却身不由己。
针对这一群众普遍感到的“压力”,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以减轻“人情消费”负担为突破口,坚持“党委号召、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导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沭阳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减人情负担 扬文明新风”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坚决抵制攀比风、人情风、奢侈风,让人情交往回归理性。
提升巾帼执行力,弘扬文明新风俗
如今,每当江苏省沭阳县桑墟镇条河村哪家要提亲,条河村妇联执委李大妈必定会奔走在男女双方家庭之间,用自创的顺口溜提醒双方家庭,婚礼花费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更要拒绝高价彩礼。在李大妈的劝导下,男女双方家庭不再为彩礼问题闹别扭,李大妈也成了当地的“红人”。
这是沭阳县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当地发生的可喜变化。
沭阳县妇联主席单迎庆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我们组织全县各级妇联干部、妇女代表开展‘人情要减负 巾帼来践行’座谈承诺活动,先后印发《拒绝高额彩礼 迈向幸福生活》《文明祭扫 平安清明》《践行〈人情新风宿9条〉》等倡议书,推动移风易俗的思想入脑入心。”
拿到倡议书的市民都连声称赞:“这些倡议提得好,随礼一两百元,比动辄五百一千元的随礼钱负担小多了。如果大家都能遵守这个倡议,每个家庭都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配合“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县妇联推出“执委领办项目”,县妇联执委相继开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宣讲,举办“倡文明新风大舞台”活动,策划“大妈说彩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不仅如此,沭阳县妇联还利用全县巾帼志愿者力量,开展“沭姐姐——巾帼志愿阳光行动”,组织巾帼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乡村、田间地头、工厂家庭宣讲移风易俗,为千家万户点亮文明之光。
激发青年创新力,培育正确婚恋观
作为新时代新风尚,年轻人要响应倡议,拒绝高额彩礼,做文明新风的实践者,幸福生活的奋斗者。
家住沭城街道的小高和小汤原本打算在5月20日举办婚礼,但是两家人一直因为彩礼和房子问题争执不下。沭城街道妇联主席黄静秋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找到了两个家庭,帮他们统一思想。
“不要把物质看得太重,婚后小两口的幸福得自己奋斗、自己掌握,为彩礼和房子这些问题起争执,不是存心为难小两口吗?”黄静秋毫不客气地指出老人家的固执思想。同时,她又热情鼓励小两口参加由沭阳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同心向党 珍爱一生”集体婚礼,向双方介绍集体婚礼的意义,并积极邀请双方父母亲人到场。最终,在集体婚礼现场,双方父母看到这对新人甜蜜相拥,满意地笑了。
为了让更多青年男女不被高额彩礼所累,沭阳县妇联组织广大青年开展“拒绝高额彩礼 迈向幸福人生”座谈会、“七夕佳节传家风 金婚夫妇谈婚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宣讲会等活动,线上开设“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课堂和“传名人情书 晒你的告白”留言专栏,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沭阳县桑墟镇妇联积极响应号召,还举办“减人情负担 扬文明新风”相亲大会、“我是桑墟‘小大姐’ 结婚不要高额彩礼”承诺活动、集体婚礼等,指导广大青年学习新思想,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拒绝轿车、“三金”等变相的婚姻彩礼,用幸福生活来装扮爱情和婚姻,掀起了“拒绝高额彩礼”的热潮。
发扬家庭凝聚力,讲文明传家风
良好的家风家教是每个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把良好的家风展现在一次次活动中,不仅是一种传播,更是传承。
为树立良好家风,杜绝攀比的“人情消费”,沭阳县妇联持续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媳妇”评选活动,宣传先进典型家庭的“移风易俗”故事;线上线下开展“压岁言”代替“压岁钱”主题活动,“晒”出长辈对孩子的殷切期盼,同时鼓励孩子们给长辈送出新年祝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找回消失的“年味”。
家住胡集的王开华家庭是“全国最美家庭”,他退休后创办了“开华大院”,每年都资助贫困学生,免费为当地儿童开设书法、诗词、绘画等培训班,为响应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王开华老人每年都会给每一名到“开华大院”的孩子送一句新春“压岁言”代替“压岁钱”。“比如,新春总在除夕后,彩虹总在风雨后,成功总在付出后,喜悦就在努力后。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王开华老人兴致勃勃地读着与孩子们共同书写、装裱的“压岁言”,“我希望在这样的互动中,用新风尚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沭阳县妇联通过发动妇联干部,影响广大青年,辐射全县家庭的行动链条,不断深化推进了移风易俗工作,让广大群众从以前的“讲排场 比气派”转变为现在的“讲文明 比家风”。“这项工作的深入实施,既把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来了,又提升了妇联干部面向群众的工作本领、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单迎庆自信地说。
(记者 茹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