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的一双手好似有魔法,一针一线之间,就将一块普通的布料变成花朵盛开的田野、飞鸟翱翔的蓝天、月光皎洁的夜空。
苗绣、蒙绣、彝绣、黎锦……即便诞生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但这些指尖的技艺,却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女性言传身教,用最朴素的方式传承着祖辈留下来的“手艺”,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手艺”之于一个家庭、一座村庄、一个县城的意义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毕节市化屋村考察时勉励大家,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从不起眼的手工活儿到致富梦的新载体,以妇女为主要从业者的手工特色产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一直以来,全国妇联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论述及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措施、培育妇女手工技能人才、举办手工大赛和展览展会等形式,支持农村妇女宜绣则绣、宜剪则剪、宜编则编,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引导广大妇女实现增收致富。多年来,在妇联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建立了各级各类妇女手工协会等行业组织1300多家、手工基地7000多个,培育了一大批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帮助千万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当前,手工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一环,全国妇联、各地妇联正在积极行动,为广大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以手工特色产业实现致富梦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背着娃娃绣着花,在家就能挣钱花”——“三全其美”的妇女手工特色产业发展难在哪?
今年5月,来自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城北安置点的吉皮依哈带着9个月大的儿子参加了由凉山州妇联、凉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凉山州“树新风 促振兴”首届彝绣师资培训班。像吉皮依哈这样带着孩子去参加培训班的彝绣绣娘一共有7位。
发展妇女手工特色产业,对广大农村妇女来说,是一份“顾家、务工、务农”三不误的好工作。但如此“三全其美”的产业,发展究竟难在哪?如何才能让更多妇女从中受益?
为了推动妇女手工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帮助更多的妇女创业就业,11月30日,在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处分管同志的带领下,妇女发展部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妇女手工特色产业发展”线上调研,来自内蒙古、江苏、山东、湖北、海南、贵州、甘肃、陕西等省区及四川省凉山州妇联的相关负责人在交流展示各地妇女手工特色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根据各地实际对下一步妇女手工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人才培养、品牌打造、集群化发展、残疾妇女创业就业等,都是各地妇联在深入推动妇女手工特色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来看,全国妇联也针对各地妇女手工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2022年,全国妇联加强源头参与,顶层设计,联合多部门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与国家乡村振兴局等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与中国残联等联合印发了《“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实施方案》;三是与农业农村部等共同举办首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民俗艺术类),大赛以手工技艺为专题,设置了手工刺绣、手工编织、农民画等赛项。
《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就业帮扶车间、非遗工坊、妇女手工基地等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实施方案》提到,“十四五”期间,将在全国打造100家“美丽工坊”企业或机构,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创业就业等措施,帮助1万名残疾妇女在手工制作领域实现就业增收。
“传承非遗文化、带动村民致富是我们不忘的初心”——“创新培训”让人才成为驱动妇女手工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2021年2月3日,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非遗苗绣传承人彭艺曾有机会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自己研究生毕业后回乡创业的经历。听了彭艺的故事,总书记说:“很好!你也是不忘初心啊!”总书记的点赞让彭艺备受鼓舞。
如今的化屋村,特色民族手工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已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现在,我致力于在传承苗族传统特色手工技艺基础上,谋求多元跨界、融合创新,通过和更多人一起努力,把苗绣发扬光大,用一针一线绣出更精彩的生活!”彭艺说。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人才的支撑,妇女手工特色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人才。为了广泛挖掘优秀妇女人才,全国各地妇联基于实际情况,通过举办各类大赛、展会、培训等活动,为广大妇女人才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贵州省妇联实施锦绣计划,10年来共培训培育贵州“锦绣女”26万人(次),2022年选树100名“最美贵州绣娘”;山东省妇联以高素质女农民培育计划、女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为载体,将提升妇女手工技艺作为培训的内容之一,2022年共开展巾帼电商培训、妇女创业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班986期,培训妇女5.7万人次;四川省凉山州妇联则在开展彝绣培训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彝绣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为未来持续开展彝绣培训打造坚实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彝绣绣娘的技能,拓宽了她们的致富渠道。
有的地区则探索以赛带训、以赛赋能,提升妇女就业创业技能。如内蒙古自治区妇联积极承办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北部赛区选拔赛等,通过赛事赋能,从业妇女的创意设计、项目策划、市场转化和营销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各地妇联还积极为残疾妇女就业创业对接资源、开办各类培训班,以提升她们的创业就业技能。如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妇联精心打造集民俗手工制作展示、销售、培训、体验服务于一体的“慧心坊”平台,扶持30个“慧心坊”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培训100名“慧心坊”来料加工女经纪人,为1000名残疾、低收入妇女提供手工技能培训;陕西省妇联结合东西部帮扶残疾人项目,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美丽工坊”,涌现出了古浪县陇原巧手等16家残疾妇女创业就业基地,全省安置残疾妇女超过2500人。
“让文化瑰宝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熠熠生辉”——“以会为媒”推动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2021年,作为海南省的“文化瑰宝”,黎锦频频出海,在“锦绣中华——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中,出现了以黎锦为主题的非遗服饰开场秀;返乡创业的黎族姑娘陈孟丽设计的黎锦服饰走进了2021年五指山之韵·雨林服装秀文化活动、2021年海南岛国际时装周……
海南省妇联以举办海南自贸港女性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在各市县妇联的积极动员和组织下,越来越多来自乡村的女性手工业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入创业队伍,成立合作社、公司或非遗工坊等;越来越多的黎苗非遗产业亮相大赛,黎锦等非遗产业衍生产品将黎苗风情与现代和市场相结合,众多精美时尚的服饰、包包等产品让非遗手工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越来越多创业女性在参赛中获得了成长,个人和企业品牌得到迅速提升,同时也将黎苗非遗文化推向世界。
事实上,对从事特色手工产业尤其是非遗文化产业的人来说,如何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一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拥有门类众多的妇女手工艺品,但这些手工艺品长久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从手工特色产业中实现致富梦更是困难重重。为此,省妇联主动对接资源,推动妇女手工艺品产业实现了“四个纳入”(即:纳入各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总体规划,纳入妇女创业就业培训规划,纳入妇女小额贷款政策支持范围,纳入全省3600万妇女儿童民生专项资金扶持),同时,为妇女手工艺品搭建平台,并在重大节庆、非遗保护、旅游文化活动期间,“想方设法”推介妇女手工产品,推动陕西特色走出省外、走向全国。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在陕西省妇联的带领下,“三秦巧娘”和她们的手工艺品已连续13年组团参加杨凌农高会,成为了杨凌农高会上的一大亮点,累计吸引数百万人次参观。
而在湖北,省妇联连续六年举办“指尖上的湖北——妇女手工制品展”,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全省各地妇女手工创业创新成果和妇女手工艺术之美,每年近百家妇女手工企业、近万件手工作品参展。
下一步,全国妇联及各地妇联还将积极为广大妇女投身手工特色产业搭建平台,从政策支持、项目投入、人才培育、品牌打造等多层次多角度推动妇女手工特色产业实现良性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持续贡献巾帼力量,让更多妇女“用一针一线绣出精彩人生”,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记者 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