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嫂”是阜阳市颍上县的“妇字号”乡村治理品牌。自2020年5月颍上县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实践“村嫂理事会”工作以来,覆盖全县349个行政村(社区)的“村嫂”们,逐渐走上乡村治理“C位”,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居环境的“监督员”、乡风文明的“引领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村居治理的“信息员”、扶弱济困的“服务员”
从安徽颍上县三十铺镇洪单村村部向北步行20多米,有一栋独立的两层小楼,这里就是“村嫂”陈颍的家兼“办公地点”。
平时,她跟家人住在二楼,一楼是小超市,也是村里唯一的快递点。“村里有不少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不管是去镇里拿快递,还是到村里送快递,都是我一个人包揽。”陈颍笑着说。
“村嫂”是阜阳市颍上县的“妇字号”乡村治理品牌。40岁出头的陈颍是全县4000多名“村嫂”之一,日常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排忧解难。
搭建平台,激发留守妇女投身社会实践激情和潜能
自2020年5月,颍上县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实践“村嫂理事会”工作以来,覆盖全县349个行政村(社区)的“村嫂”们,逐渐走上乡村治理“C位”,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居环境的“监督员”、乡风文明的“引领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村居治理的“信息员”、扶弱济困的“服务员”。
“她们用进家门、拉家常、帮家务的方式,把妇联的触角真正延伸到群众当中,最广泛地把农村妇女动员起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巾帼力量。”阜阳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颍上县地处皖北,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179万人,有62万人常年在外。自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潮”兴起以来,该县常年困扰于“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环境综合治理、基层矛盾化解、安全隐患排查、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留守……严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乡村面临着基层治理的种种难题。
2020年,颍上县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与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兵分数路,走进乡村和老百姓中间,深度调研、反复论证,敏锐地发现留守妇女中不乏年富力强,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女性,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最终提出了“盘活农村留守女性这一闲置资源,激活基层社会治理一池春水”的大胆构想。
在县委领导、县政府力推、妇联指导下,2020年5月,一场“为‘村嫂’搭建展示平台,激发留守妇女投身社会实践的激情和柔性管理潜能”的全新尝试,在人多、事杂、矛盾问题突出的三十铺镇洪单村展开试点。
4000余名“村嫂”用大爱滋润民心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时看到,由洪单村村民推选的17名“村嫂”,不光热心、能干,还各有所长。
“村嫂”陈颍家里开小超市,她就“包揽”了村里留守老人们的快递收发工作:“老人们收到在外的儿女寄来的食品、衣物,特别温暖,我就把这份温暖快点送到老人手中,也顺手帮老人们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陪他们聊聊天。”
39岁的王燕是“全能型村嫂”,性格爽朗、风风火火。村里谁家床板不会装,会找她;老人灯泡不敢换、电视机不会开、不会换台,会找她。看到村里老人管不了孩子的学习,王燕也给管起来,“我家也有孩子,看一个是看,看几个也是看,小事儿。”
“村嫂”方秀丽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办了个400多亩的家庭农场,这几年安置脱贫户和留守老人、妇女就业,常态化用工六七十人,每月为他们发放一两千元工资。到这儿务工的妇女不用再跟丈夫要钱,活得更有尊严、有底气,家庭矛盾也少了。
试点初见成效,2020年底,颍上县成立“村嫂理事会”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县妇联,财政局、宣传部、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妇联等14家单位“一把手”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出台《颍上县村嫂理事会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要求分级为“村嫂”配备“六个一”,即一部智能手机、一辆电瓶车、购买一份意外伤害保险、一本工作手册、一套工作用品(雨伞、雨鞋、太阳帽等)、一处办公场所及办公桌椅和电脑设备;明确“村嫂”工作补贴由县乡两级共同负担,县级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乡镇予以绩效补贴。
几年来,4240名“村嫂”主动承担起“六员”职责。据不完全统计,在“村嫂”的宣传、引领、助力下,全县各乡镇共推选县乡村三级“美丽庭院”“清洁文明户”1.3万余户;成功引导新事新办、白事简办、杂事不办14244件次;创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活动2747次;成功参与调解矛盾纠纷5902件,解决了小问题,避免了大灾祸;关爱留守老人、孤寡老人7.8万余人次,留守儿童8.2万余人次,用大爱走进了村民们的心里。
全县在“村嫂”工作实施过程中也突出正向激励,截至目前,从表现突出的“村嫂”中推荐“好婆婆”“好媳妇”等身边优秀典型3590个,从“村嫂”队伍中发展入党积极分子306人,推选“两代表一委员”204人,进入村“两委”或后备干部队伍130人,真正实现从“村妇”到“村嫂”乃至“村官”的华丽转身。
(记者 王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