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我们在行动 > 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丨我作证!我是从死人堆里
爬出来的小孩
  • 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丨我作证!我是从死人堆里
    爬出来的小孩

    2025-08-26 10:08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   “他起来了——从几十年的屈辱里,从敌人为他掘好的深坑旁边……”7月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在纪念馆“古城的灾难”组雕广场,南京青少年代表朗诵由诗人艾青创作的抗战诗歌《他起来了》,字字铿锵,生动展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沉痛的记忆

      回望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段黑暗岁月的开端,从那天起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遇难者达30余万人,侵华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新路口5号,夏淑琴一家刚吃完早饭,淘好了午饭要用的米,突然听到一阵沉重的皮靴声。一队日本兵敲开了她家的房门,直接射杀了开门的房东。她的父亲跪地恳求,仍被枪杀。随后,丧心病狂的日本兵轮奸并杀害了她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姐姐,杀死了她的外公外婆,又将年仅1岁的小妹妹从桌下拖出摔死。

      当时8岁的夏淑琴被外公藏在了被子里,因惊吓大哭,被日本兵连刺三刀,昏死过去。醒来时,她满身是血,听见妹妹在哭喊“妈妈”,一时间失去了7位至亲,幸存的姐妹俩靠着炒米和锅巴,喝着水缸里的水,在亲人的尸体旁熬过了十多天。后来,慈善机构“老人堂”救下了姐妹俩。当时,夏淑琴的伤口已经化脓,老人们用烧着的棉花为她处理伤口。最终,她和妹妹被舅舅接走。

      如今,96岁的夏淑琴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苍老的手指轻轻描画着亲人的名字。那段沉痛的记忆和对亲人的无尽追思,在她的生命中延续了80余个春秋。

    夏淑琴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描画亲人的名字。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耻辱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是南京这座城市的伤痛,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伤痛,它激发了全民族的自尊心和爱国情怀,让我们在困境中更加团结一心,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说。

      历史真相的守护者

      幸存后的每一天,夏淑琴都活成了历史的见证者、真相的捍卫者、和平的守护者,“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小孩,我活一天,就要为30万遇难同胞讨一天公道。”夏淑琴的话掷地有声。

      1994年8月6日至15日,时年65岁的夏淑琴踏上了赴日做证之路,成为战后第一个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她参加了东京、大阪等7个城市的和平集会,向日本民众痛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披露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当时,一名日本女性突然跪在我的面前谢罪。”夏淑琴至今印象深刻,“原来有这么多的日本人不了解当年的历史。”

      此行也坚定了她“为历史做证”的决心。此后,她用了31年时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发声,为历史真相奔走。

      2006年,日本右翼作家污蔑夏淑琴是“假人证”,当时已77岁的夏淑琴愤慨赴日应诉。开庭当日,诬蔑夏淑琴为“假人证”的日本右翼分子缺席并撤诉,夏淑琴当庭反诉,控告对方名誉侵权,官司最终大获全胜。

      “我去日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历史讲出来,就是为了让日本政府承认大屠杀,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夏淑琴语气坚定。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死难者遗属代表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如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预约爆满,馆前排起长队,很多游客专程从外地赶来参观了解那段血色历史,“这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必修课,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在和平寄语墙前,“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和破坏,期待和平普照世界”的箴言让参观者驻足凝思。

      2022年,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曾外孙李玉瀚成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继续将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传播给更多人知晓。

      “外婆年龄大了,我有这个责任站出来,告诉更多年轻人这段历史。我的儿子李玉瀚也在自己的学校里做一些相关的宣讲。”夏媛说,“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讲述那段家族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更深切地祈愿世界和平,祈愿祖国繁荣昌盛,因为这段苦难的历史,让所有人对和平倍加珍惜。”

    女大学生手记

    记得来路艰辛,方能清醒走向前路

    南京财大财政与税务学院学生 徐福琪 冯涵 宋伊

      岁月承平久,警钟未曾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如今我们立于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沐浴着和平的阳光,触摸着历史的温度。我们深知南京大屠杀从来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我们的祖辈和同胞流过的血、亲历的痛,更是跨越时空振聋发聩的警示——铭记曾经苦难,才能坚定守护当下安宁;记得来路艰辛,方能清醒走向前路。

      走在展馆中,目光从“倒下的30万”雕塑移向“胜利之墙”的浮雕,耳畔交替响起和平大钟的低鸣与胜利的号角声。展馆中的每一处细节如同锐利的刀锋,割开了尘封的血色历史。那些镌刻着历史记忆的展陈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只有捍卫历史的真相,才能守护正义、启迪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我们年轻一代当以史为鉴,将悲愤化为奋进的力量,将家国情怀与青春使命紧密结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向世界传递和平之声,让世界看见我们对和平的珍视,让和平大钟的余音永远守护人间安宁。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